跨文化管理助推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更好更快“走出去”——以中国铁建跨文化管理实践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跨文化管理助推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更好更快“走出去”——以中国铁建跨文化管理实践为例

谭漪

(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

摘要:中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是实施“走出去”、“一带一路”等国家倡议的重要力量。随着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竞争,企业面对的员工越来越多元化,不同性别、地域、种族、宗教等造成的文化差异,越来越需要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中国铁建作为中央企业“走出去”的先行者,“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是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代表企业,本文通过调查与实践总结,从宏观形势、安全环境、文化习俗及商务交往等方面分析跨文化管理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结合中国铁建具体实践,总结跨文化管理树立文化协同观、有效沟通、本土化、深度培训等实施路径,为中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跨文化管理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国际工程;跨文化管理;一带一路

一、跨文化冲突原因分析

1.宏观形势波诡云谲。中国铁建在海外追踪的项目大多是政府的一号工程,当政局变化时,这些项目也大多需重头开始。宏观经济层面,国际油价的跌宕起伏直接影响沙特、阿尔及利亚等石油输出国的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实施;委内瑞拉等国货币严重贬值,加大了当地承揽业务的经济风险。此外,随着国际工程承包模式的不断发展,项目国与中国的政经关系、“中国资金”的支持等对中国企业获取项目的决定性影响也在进一步放大。

2.安全环境恶劣复杂。安全稳定方面,非洲、中东等地区族群冲突、边界纠纷、宗教矛盾、党派纷争等时有发生,引发局势动荡,有些因素直接造成了我们在海外经营无果或者项目搁置,严重的导致项目终结、人员撤离,甚至出现非常大的负面后果。社会治安方面,部分国家和地区武装抢劫及偷盗现象时有发生,威胁派驻人员和单位的生命财产安全。自然环境方面,部分地区条件恶劣,疟疾、登革热、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等传染病频发,威胁驻派人员的健康安全。此外,还存在马航失联、阿尔及利亚航班坠毁等恶性偶发事件。容易让海外员工产生较大的心理负担和抵触,加大了企业在当地的管理难度。

3.文化习俗差异明显。在海外从事国际工程承包业务,接触或管理的人员主要有本国人员、东道国人员和第三国人员,由于语言、历史文化等方面诸多差异,在交往沟通中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如:在工作任务繁重时,外方员工很难理解中方员工“5+2”、“白加黑”的工作状态,许多外国人会产生“中国人怎么能这么长时间在外工作,为什么你的家人没有和你在一起?”的疑问,对这样的状态很是不能理解;在沙特,一名员工由于对斋月禁忌了解不多,仅因为白天在车里喝了一口可乐而被举报,被当地警局关押了数小时才获保释放。

4.商务交往复杂多样。在国际谈判及商务交往中,由于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不同,谈判双方在谈判风格、沟通方式上呈现不同特征,不同的表达往往会直接影响谈判效果。如阿拉伯人的谈判风格多为注重情感,向情绪让步,初始立场较为极端;拉美人注重事实,向逻辑让步,民族意识特别强又非常敏感,情绪热情饱满但守时观念较差。东南亚地区往往家族式企业特征明显,“大家长”权威不可撼动。如此种种,须区别对待,否则将事倍功半。

二、跨文化管理的探索实践

(一)跨文化管理的前提是树立文化协同观。

坚持从理念上树立文化协同观,抱着平等、尊重、欣赏的态度去理解不同的文化,发挥互补作用,形成协同效应。在修建设麦加轻轨铁路时,专门在驻地修建朝觐房屋,购置礼拜毯、念珠等供穆斯林员工做礼拜使用,并充分保障他们1天5次的朝拜活动,同时开办工地夜校定期组织中方员工学习当地风俗礼仪禁忌。尼日利亚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国度,随处可见口才绝佳的“演说家”,中华民族踏实肯干的性格与尼日利亚人民充满激情的风格融合后,激情加实干,成为我们成功进行跨文化管理的“秘密武器”。在同马来西亚合作伙伴交流时,将朝觐期间从沙特运回的圣水赠送给其穆斯林成员,瞬间赢得了对方的极大好感,成为了合作成功的有效“加分项”。

(二)跨文化管理的难点是进行有效沟通。

文化差异引起的摩擦冲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进行充分而有效的沟通。如在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下,热带地区没有暖气设备,合同文本中没有heater(暖气)一词,它在部分非洲国家会被理解为俚语中的枪支,如不注意则容易引起误会。在埃塞铁路项目工期紧张时,为激励当地员工的积极性,决定以计件工资的方式发放加班费,鼓励当地雇员加班。然而当地员工很少有加班的习惯,也不明白“计件工资”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故而拒绝加班。通过反复交流沟通,当地雇员充分理解了计件工资能给自身带来的收益后,加班的积极性立即被调动起来,在其他当地雇员中引发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实现了由“被动加班”向“主动提出要加班”的转变,实现了双赢,有效的沟通带来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三)跨文化管理的有效途径是本土化。

本土化是成功进行境外管理的有效途径,也是开展境外经营的必由之路。根据“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在当地雇用相当一部分员工,当地员工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的各项法规,并且与当地的业主容易达成共识。同时中方员工在与当地员工一起工作的过程中,日常的沟通和合作大大增进彼此之间文化的理解和交融,从而协调分歧,优势互补,发挥跨文化优势。在格鲁吉亚项目施工中,聘用大量的格鲁吉亚员工,以“一带三”、穿插在施工班组、以老带新、以老管新等形式使用当地劳务,高峰时期使用格方人员达700人,同时租赁了大量当地车辆,不但降低了劳务成本,而且满足了格鲁吉亚政府的要求。

(四)跨文化管理的强劲助力是形象塑造

良好的形象是企业无形资产和核心竞争力,也是增强属地社会和员工对企业“认同度”、实现不同地区文化融合的有效“助推器”。在阿尔及利亚,中国铁建积极参与当地雪灾、洪灾抢险,调集设备为灾区民众开拓“生命之路”;在沙特,组织当地残疾人、小学生参观乘坐麦加轻轨,感受现代化朝觐的便捷舒适,连续获评“沙特优秀中资企业”;在马来西亚遭遇水灾时,第一时间捐赠急需物资,当地媒体报道“中国铁建为灾区民众解决了燃眉之急”。与此同时,注重加强与各国媒体交流,先后接待墨西哥、土耳其、特多、“一带一路”沿线国等国外媒体来华参观采访,记者团回国后发表的200余篇幅的报道,有效提升了中国铁建在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跨文化管理的关键是深度培训。

跨文化管理不是某一时某一阶段的工作,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而是贯穿境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全过程的工作,需要持续不断地对“走出去”的员工特别是企业领导人进行专门的培训。在对“走出去”员工进行教育培训中,一是在出国前进行岗前培训,对当地国情、文化习俗,当地人的习性、工作特点等介绍,讲解管理中的注意事项,在对项目所在国充分调研基础上编制整理《行走海外——出国人员手册》。在埃塞-吉布提铁路项目施工前,对相关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对当地法律法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政治环境都做重点关注,特别是对项目现场情况进行更详细的分析,详细了解项目所在地区的宗教构成、政策法规、政府效率以及所雇佣的当地工人的宗教信仰、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信息,对“走出去”员工进行培训。二是入职后三月内周末或晚班的外语培训,以加强中方人员的外语沟通能力,提升管理效率,即使是专业翻译也不例外。

跨文化管理首先要做有文化的人,融合有文化的人,打造有文化的团队,才能真正起到效果。以上跨文化管理的探索和实践,为中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文化支撑和有益借鉴,面对海外市场的广阔舞台,中国企业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走出去、扎下去、融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