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象思维在针刺手法形成中的作用

/ 2

浅谈象思维在针刺手法形成中的作用

丁润刚刘欣蔚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75

提要为探讨针刺手法的形成源流和作用机理,通过辩证分析象思维在针刺手法创立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果发现这种思维方式贯穿针刺手法形成的全过程。象思维对针刺手法乃至中医理论创立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学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关键词象思维针刺手法

象思维是人类最早产生和最富于原创性的思维形式,是中医理论创立和发展创新的重要依据[1],也是阐释中医机理的重要思维工具,其对针刺手法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运用象思维工具,着重讨论针刺手法的创立、补泻原理和选取原则等基本问题,并就其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提出自己的观点。

1象思维与中医理论

象思维是在观察事物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客观世界具体的形象及其象征性符号进行表述,依靠比喻、象征、联想、推类等方法进行思维,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思维方法[2]。中医理论起源于象思维,又在其指导下发展壮大,成为一套独立于任何医学形式的完整医学体系[3]。在象思维的指导下,古人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发现了人体与自然之间存在的诸多相似之处,由此出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并融入阴阳五行,藏象学说也由此发展而来。对经络学说而言,在经络腧穴数目方面,《素问·阴阳别论》“十二月应十二脉”,《素问·气穴论》“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由此才有十二经脉、365腧穴。腧穴命名方面,如以日月星辰命名的上星、璇玑、太乙等,以自然地理命名的支沟、丘墟、合谷等,皆是运用了取类比象的基本思想。甚者有很多学者提出,经络的发现与象思维密切相关,中国中医科学院黄龙祥教授提出“经络学说是古人对针灸诊疗作用的一种直观解释,是从‘象思维’入手。经络学说之所以长期停滞,正是由于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3]

针刺手法的形成同样深受象思维的影响,本文将从积极和消极作用两方面进行辩证分析。

2象思维对针刺手法的积极作用

2.1刺法创立和命名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大多数刺法源于日常的生活经验,最典型的当属飞经走气四法。以青龙摆尾和白虎摇头为例,《金针赋》云“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两种手法皆以生活中“扶船舵”、“摇铃”等动作取类比象,并以动物类似活动命名。由此说明,针刺手法最原始的灵感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并进行抽象总结后,运用到针刺中,不断积累形成了现在丰富的刺法手法体系。

2.2刺法补泻原理

针刺补泻是针刺治病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毫针刺法的核心内容,而针刺手法是取得补泻效果的关键因素[4]。但是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中,补泻原理不清成为了针灸学习的基本难题之一。如提插补泻中,为何重插轻提就为补、轻插重提则作泻?从象思维角度理解,提插补泻实际源于日常生活经验,就像古代建房子两人用石夯打地基,做的就是类似重插轻提的动作,这样地基被泥土沙石填补结实,古人将类似经验运用到虚证病人的针灸治疗上,也就形成了所谓的“重插轻提为补”。再言泻法,与古代压水井的原理基本一致,若想把水从地下引到地面,必须用重力将活塞上提,下压则力量相对小一些,以此类推,若想把邪气从体内引出,自然可以运用轻插重提之法。

再以开阖补泻为例,《素问·刺志论》言“入实着,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即出针后压闭针孔为补法、不压闭针孔为泻法。古人将腠理形象的比作门户,如欲邪出,必须将门户大开,反之则关闭,由此形成了开阖补泻。

其他复合补泻手法如烧山火、透天凉等,在运用象思维的同时,融入了象数思维,补法用九阳数、泻法用六阴数等,兹不赘述。

2.3刺法选用原则

《灵枢·经脉》说:“热则疾之”、“寒则留之”,这是针刺热证和寒证所遵守的一项重要原则。临床对于实热性病症,操作上宜浅刺疾出或点刺出放血,多不留针。如风热感冒,或热闭神昏等,应浅刺而疾出,或用三棱针在大椎或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具有清泻热毒,醒神开窍的功效。对于寒性疾病,针刺宜深且久留针。这两种操作手法都源自于古人对生活的观察,在《灵枢·九针十二原》就有“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的描述,也即验证了上述观点。

3象思维对针刺手法的消极作用

取类比象为一种或然性推理[5],不可靠因素过多。在几千年的发展实践中,针刺手法的尝试不计其数,最终经过临床检验确有疗效的手法确少之又少。单纯的象思维造成了很多理论误区和牵强附会的内容。如烧山火“三进一退,行九阳之数”,操作的具体提插数值其实是受《易经》中象数影响,多以三为基数,并且认为九为阳之大数,故产生了上述手法。临床应用中医家完全可以进行改变和探索。古人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崇尚“天人相应”,但是现代很多医家只取其形,未得其法,过分恪守古训,不敢改变一丝一毫。《灵枢·终始》说“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强调针刺应依据季节、时令定深浅。在临床实践中,针刺深度应因病位、病性等而异,不可简单机械的按季节生搬硬套。

5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象思维作为中医最原始的思维方式,不仅在阐释针刺手法的创立和命名、补泻机理及选用原则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而且贯穿了中医理论创立和发展的全过程。它不仅为中医理论奠定了方法学基础,而且成功地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同时也决定了中医学未来发展方向的基调。临床中在认识其局限性的同时,应该大力发掘和运用,正如文中所说,掌握中医思维方式远比学会手法或方药本身更重要。

参考文献

1王树人.中西医比较视野下的“象思维”[J].文史哲,2004,6(285):108

2孙广仁.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44

3曹大明.从象思维浅谈中医针灸理论的再认识[J].中国针灸,2013,33(1):75

4东贵荣,马铁明.刺法灸法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2

5徐联.在中医理论形成过程中类比思维的功与过[N].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9):15

6刘凡.象思维在中医中的应用举凡[N].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