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陶宇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运动性疲劳一直是运动医学和运动训练学界研究的热点,中医与西医对此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与研究,而关于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近几年来也取得很大的进展。本文综述了近5年来的关于运动性疲劳的文献,分别从中医与西医对于运动性疲劳的作用点研究、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各类方法等方面做一些总结与分析,以期为广大运动员消除运动疲劳提供帮助和依据。

[关键词]中药;运动性疲劳;中医;综述

前言

运动性疲劳,简单来说就是围运动期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现象。中医认为,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以及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状态,即阴阳的平衡,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1]。当某些因素打破了这个平衡而机体又没有及时调整,生理机能就会出现暂时下降的状态。换而言之,人类的身体运动具有极限性,当我们进行了超负荷的运动,机体的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能量系统等均会下降,所有这些均会导致运动疲劳的产生,运动疲劳产生后,随之,运动能力下降,造成运动损伤,甚则危害生命。对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的机理与治疗的研究,有利于提高运动效率,减少运动损伤。

2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运动性疲劳属于虚症的范畴。早在两千多年前《素问·举痛论》就明确提出了“劳则气耗”的理论。《素问·举痛论》指出劳力过渡则耗伤正气,可见气短力衰、四肢疲困、精神疲惫等等,通过经络的连接保证机体正常的运动,可一旦机体承受长期大运动量或高强度的训练负荷时,必然会消耗大量的气血精津液等,即与西医的耗竭学说相似。也就是说运动作为一种外界的刺激施加于人体,根据运动参数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打破了局部的脏腑、组织、器官间的平衡,即为平衡学说。

3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现代医学对于运动性疲劳的预防及治疗,最常见的就是糖、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的等补充。荣海波[1]将张世明教授的研究总结为三个类型、十二种常见的运动性疲劳证型,研究结果对于运动员出现不同疲劳证候时进行辨证论治、合理指导用药具有参考价值。

3.1中药内服

采取内服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主要分为服用复方中药和服用单味中药两种,以前者居多。按照前面提到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理,主要为调理阴阳失调与补益气血津液亏损。

郝红梅等人研究四君子汤对运动训练大鼠抗疲劳的作用,大鼠持续运动直至力竭后其血乳酸、乳酸脱氢酶较安静组显著升高,肝糖原、肌糖原显著降低;与运动组相比,四君子汤组能够明显延长力竭运动时间,阻止运动组力竭引起的血乳酸、乳酸脱氢酶显著升高,肝糖原、肌糖原显著下降,提示四君子汤具有抗疲劳、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的作用,四君子汤的抗疲劳的机理基于传统的能量耗竭学说,补充气血精液来源的物质基础。

3.2中药外用

此法为将药物以不同方式施于皮肤、穴位等部位,从而达到疏经通络、调和气血、活血化瘀等作用,达到恢复运动性疲劳的效果,且安全无毒副作用、便于操作。马建[2]等人自制外用中药“疲王霜”对女子重竞技运动员运动性肌肉酸痛的临床治疗效果,血常规、CK、BUN作为参考指标,外用中药“疲王霜”对消除女子重竞技运动员肌肉酸痛有积极意义。同时,中药熏洗对DOMS的肌肉组织结构、代谢和功能改变的恢复以及DOMS的消除有明显作用,张利[3]等人将具有行气活血、法风湿散寒作用的中药近10味,制成中药外用薰洗液供运动受训练后的40名短跑运动员使用,结果能有效改善运动机体运动后肌力,加快肌肉力量的恢复,具有明显地消除运动性肌肉疲劳的作用。

3.3中药注射

近年来,在临床上,对于内外服的中药抗疲劳研究相对较多,对于注射液的研究较少。姜文凯[4]等人采用以大果油麻藤的藤茎提取物为主的复方中药制剂强力生注射液,观察其对大鼠在体腓肠肌疲劳的影响,刺激腓肠肌收缩,结果发现强力生注射液能够延长大鼠在体腓肠肌收缩时间以及作功时间,但对肌肉收缩振幅没有显著影响。而结果也只是对于运动性肌肉疲劳的延缓,并没有指出在疲劳发生后,是否对其的消除有影响就不可而知了。而中药注射对于肌肉运动能力影响较大,作用于局部,单一性较强。

3.4其他

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主要为中药的内外服、中药注射,临床运用也多,其他的研究较少。如柯子瑞[5]探讨了药膳防治运动性疲劳的机理,并总结了参枣米饭、竹笋烧海参、地黄鸡等药膳方对运动性疲劳的意义;卢贺起[6]等人运用时相药法探究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时相药法是参照体能的时间节律变化规律,依据节律的高峰时相、谷值时相等不同时相,给予不同药物,提高激素水平最大值,以激发体能的用药方法。他们发现运动性疲劳人体和动物的血睾酮和皮质醇的分泌存在明确的生物节律,使用时相药法中药能有效调节其分泌量。刘根福[7]等人还提出将基因芯片与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结合起来,即利用基因芯片技术首先了解正常组织与运动疲劳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引起疲劳的多个基因产物均可作为药物作用的靶标,从而使表达异常的基因发生逆转,运动疲劳减轻或消失.同时也可以研究中药的毒副作用。这也是将传统中医与现代生物技术联系起来的一个新的领域。

4小结

虽然中药在消除运动性疲劳有一定的成效,但同样存在很多缺陷,譬如有些中药本身含有国际奥委会禁用的化学成分,可能进入兴奋剂的误区。中医以辨证施治为指导思想,不同人的配方可能就不一样,征询着“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等,但在临床上为了运动员方便服用,都是统一煎制,所以这之间就存在着不足,效果就会受到影响,也有很多学者提出运用生物技术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但很多人对这也持保留态度,认为中药的成分如人体一样,是一个整体,只有一个整体完整才能发挥有效作用。故中药在消除运动性疲劳的领域中仍需我们不断的努力,寻求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荣海波,张世明.张世明教授运动性疲劳中医分型诊断标准[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04):72-73.

[2]马建,张鑫,刘波,等.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临床研究之四——外用中药“疲王霜”对女子重竞技运动员肌肉酸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01):67-69.

[3]张利,张洪振.中药薰洗对短跑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9):1228-1229.

[4]姜文凯,倪正,华兴邦,等.中药强力生注射液对电刺激大鼠在体腓肠肌疲劳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03):274-277.

[5]柯子瑞.药膳对运动性疲劳的防治作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05):7-8.

[6]卢贺起,魏冰,巢志茂,等.时相药法中药对运动性疲劳机体中睾酮和皮质醇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7,(15):1558-1562.

[7]刘根福,马兰军,毛雁.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方法学的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05):47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