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体育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

/ 2

探讨体育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

关景辉(乌鲁木齐市七十一中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1.体育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特点

1.1相伴性与独立性。体育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不仅常与言语行为相伴,以加强、扩大言语行为的效果,而且能独立的传达信息,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在体育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经常与言语行为结合在一起。如在讲解新教材或技术复杂的身体练习时,以武术套路的新授教学为例,教师的示范结合手势、声调的高低,使学生既了解和熟悉武术的动作要领与方法,又清楚武术的下一个动作路线,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知觉的能力,有利于直观与思维的紧密结合,尽快建立动作的正确表象,提高教学效果。体育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也常用于独立传递信息,引导指示学生的练习。如在队列队形练习中,用手势可以帮助学生辨清行动路线和方向,用击掌声来控制跑步的速率,用口哨哨音的长短、强弱来调动队伍。因此,相伴性和独立性是非言语行为的特点之一。

1.2差异性和相通性。体育教学中由于师生间、生生间在心理、生理、个性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在非言语行为的接受和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若用严厉的目光扫视他,就能制止违反纪律的行为。如果是一个性格内向、平时守纪的学生则会觉得脸红和羞愧;如果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表现欲强的学生可能因为教师对他的特别关注而沾沾自喜。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体育教学中的身体语言成为师生双方都能理解的非语言符号,只要教师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学生就能明白是什么,是集合还是解散,是肯定还是否定。非言语行为除了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外,也包括学生的非言语行为。教师通过学生的身体姿态、动作表情也能知道学生在想什么,是对教师的教学满意还是反感,对学的知识、动作技能是理解还是不解。差异性和相通性,要求在体育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应因材施教、师生相互默契。

1.3真实性和选择性。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以真实的情感来感染教育学生,切忌装腔作势、哗众取宠,同时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得体适度,尤其不能把与课堂无关的个人情绪和表情带入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选则有利于教学的非言语行为,起到调节语言的功能。如目光既要严肃,又要亲切。当要求学生思考时,可用征询的眼神扫视全体学生或某些学生,鼓励学生回答;当学生表现突出时,动作获得成功时,可用赞许肯定的目光;当学生学习产生困难时,可用鼓励、安慰的目光;当学生违反纪律时,也可用批评否定的目光加以提醒和制止。

2.非言语行为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2.1增强讲解的生动性。非言语行为可以增强讲解的生动性,加强对动作技术的深入理解,加快其学习和掌握的速度。如:在教双杠的挂臂屈伸上动作时,除了教师准确的示范和语言讲解外,教师用上臂弯曲再伸展的手势,表示屈伸上动作中的两腿蹬伸动作,使学生既感知完整的动作形象,建立了清晰的视觉表象,又体会到了非言语行为的形象性。

2.2把握教学信息反馈的可控性。非言语行为,有其控制与反馈教学信息的功能。一名教师要达到教学的最佳效能,必须从教学的对象学生身上获得各种反馈信息,从而对教学方法、教学节奏、运动强度等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有效的控制,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身体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因而,体育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不是仅仅在课后询问学生或看测评的结果,而是在课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动作质量、面部表情、出汗等非言语行为信息的捕捉而获得,并做出及时的反应。这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教学的难易程度,有效的调节运动量的大小、节奏的快慢,达到控制与反馈的最优效果。

2.3建立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非言语行为是师生间建立情感交流的纽带,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育教学中的一次示范、一个游戏、一场比赛,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教师会意的微笑、赞许的点头、拍拍肩膀等非言语行为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激励的作用。当学生学习产生困难想放弃时,教师可用鼓励、安慰的目光或手把手、一遍又一遍的指导他,学生会感到教师对他的关爱和重视,会努力、主动地投入学习,克服困难。利用非言语行为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是调动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方面。

2.4保护学生的自尊。非言语行为还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对于违纪的学生来讲,言语批评往往会把他们的行为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这对于性格内向、平时较少犯错的学生来说,容易使他们产生羞辱感,极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甚至导致师生感情的对立。而非言语行为,如教师用眼神或手势加以提醒,以无声的责备告诫他们,会为其保留一份尊严,唤醒其自觉意识,提供其改正的机会。

3.在体育教学中运用非言语行为的注意原则

3.1统一要求与个别对待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反映了教学活动的区别性,注意在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基础上,应兼顾“两头”。统一要求和个别对待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格、健康水平等特点。如上课开始,教师站在队伍前,用充满自信和期待的目光环视全体学生,示意大家认真上课,遵守纪律,相互配合。这样,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注意力集中,使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如对于性格活泼外向的学生,当教师的视线与他长时间的接触时,常被理解为喜爱和鼓励,从而表现出良好的情绪体验;但对于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来说,会使他感到惶恐。因此,运用非言语行为时,注意因人而异、区别对待,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3.2适度性原则。体育教师在运用非言语性行为时因注意自然大方、得体适度,切忌矫揉造作。如表情过于丰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示范动作过多,会影响学生的练习时间;教师目光迟缓,学生容易找空子。因此,在运用非言语性行为时,应遵守适度性原则,它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3.3自觉性原则。教师要加强对非言语行为自觉意识的培养,充分认识其作用及师生相互影响的特征,有利于教学中的合理使用。如在备课时,应考虑在教学中主要使用哪些非言语行为,怎样使用,为什么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如示范、指导等活动应根据学生的站位、动作的难易程度做出选择。教学结束后,体育教师应对教学情况作认真总结与反思,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非言语行为使用的有效。

收稿日期:2009-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