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3

社区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的研究

黄敏曲晓璐

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0124

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上海200126

【摘要】目的:①探讨不同的中医体质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分布规律;②初步分析本病常见中医体质与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①采用横断面病例调查的研究方法,以中医体质问卷为手段采集2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体质信息;②通过频数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本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并按体质类型分组,比较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各组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者以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偏态分布资料采用中位数进行统计描述,选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等级资料采用等级资料的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统计百分比和卡方检验验证一致性,采用officeexcel软件制作图表。结果:2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痰湿质、阴虚质患者在各个糖尿病肾病分期的分布较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质患者处于糖尿病肾病II期者较多,气虚质患者处于糖尿病肾病IV期者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四种以痰湿质血清总胆固醇升高最为明显,其次是湿热质、阴虚质、气虚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质患者血清甘油三酯升高最为明显,气虚质升高最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的中医体质分布主要为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气虚质。其中湿热质患者多见于疾病早期,患者血脂偏高者多,肾功能减退者较少;痰湿质在疾病早中期都较多见,属于过渡期体质,患者血脂升高者较多,肾功能减退者较少;阴虚质体质可见于本病的整个病程中,患者年龄、血脂、肾功能均无明显差异;气虚质主要出现在疾病后期,且患者年龄偏大,肾功能减退比例高。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体质;中医防治

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在中国已经成为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的第二位病因。虽然有部分研究表明,良好的血糖、血压、血脂管理和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以延缓其进展。但到目前为止,仍未有公认的可以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中医治疗,尤其是中药方剂在中国被广泛地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当前一些研究也表明中医药疗法能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尿蛋白排泄、改善肾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而中医证候可随体质而变化,通过对中医体质的分布规律研究,我们将会对糖尿病肾病的易感人群的体质,以及不同体质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在预后上的差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正是对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病早治”的一个最好的诠释。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3年5月-2015年4月间在三林社区居委、村进行糖尿病肾病筛查出的糖尿病肾病患者200例,年龄40至80周岁。

1.2诊断标准

1.2.1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ADA(美国糖尿病协会)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1]:空腹血糖FPG≥7.0mmol/l(空腹定义为至少8h内无热量摄入),或口服糖耐量试验时2h血糖≥11.1mmol/l,或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11.1mmol/l。

1.2.2糖尿病肾病分期诊断标准:按Mogensen制定的DN分期标准[2],符合Ⅱ-Ⅳ期的早中期DN患者。

1.3中医体质判断标准

根据《中医体质分类及判定自测表》[3]及中医体质辨识系统,将研究对象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9组。

1.4研究方法

对筛选出的200例40至80周岁DN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的问卷调查,并通过中医体质辨识信息系统得出体质类型,进而探讨社区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其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1.5统计学方法

全部统计结果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在计算机上完成。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值小于或等于0.05认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分析(年龄、性别、病程)

2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男性有117人,女性有83人;最小年龄42岁,最大年龄79岁,平均年龄57.5±11.4(x±s)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44年。2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糖尿病肾病II期患者有93人,III期患者有59人,IV期患者有48人。200例患者中,有高脂血症的患者有136例,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有73例,合并有高血压病的患者有55例。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2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由上表可知,2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湿热质的患者有56人,占28.0%;痰湿质的患者有55人,占27.5%;阴虚质的患者有37人,占18.5%;气虚质的患者有30人,占15.0%;阳虚质的患者有10人,占5.0%;气郁质的患者有6人,占3.0%;血瘀质的患者有4人,占2.0%;平和质的患者有2人,占1.0%;特禀质的患者0人,占0.0%。可见,在200例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的患者人数最多,分别占28.0%、27.5%、18.5%、15.0%。

2.3主要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由于本研究中平和质、阳虚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的人数较少,得出的结果不具代表性,因此主要研究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等体质的相关性分析。在阴虚质、痰湿质患者中,P>0.05,在肾病分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湿热质体质的患者与痰湿质患者在肾病分期上,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气虚质患者中,P均小于0.05,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2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糖尿病肾病II期患者以湿热质体质为主,其次为痰湿质与阴虚质;III期以湿热质体质和痰湿质体质居多;IV期以气虚质体质为主。

3.分析与讨论

3.1中医体质与疾病诊治的关系

中医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4],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人体和个性特征。

3.2糖尿病中医体质的认识

糖尿病的症状描述中医典籍早有记载,只是所涉范围较为宽泛。现代中医将糖尿病归属于“消渴”范畴,“消渴”病名始于《内经》,根据发病因素及临床表现不同,古籍又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病名。近年来,现代众多医家对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体质辨识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如孙理军[5]等研究了咸阳地区47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出中医体质特征分析,发现阴虚质、痰湿质、血疲质、湿热质、气虚质是糖尿病的常见体质类型,其中以痰湿质、阴虚质占比例最多,达80%,同时痰湿质与阴虚质有相当大的差异,其中痰湿质体质的人数显著高于阴虚质,认为阴虚质、痰湿质体质的形成和先天禀赋、后天饮食、起居调摄、年龄、疾病、药物都有影响。陈晓[6]等对1097名老年人的中医体质调查研究中发现,痰湿质和阴虚质老人最易患糖尿病。

3.3糖尿病肾病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灵枢?五变篇》云:“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或为寒热,或为留痹,或为积聚”。这段文字强调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体质因素有着直接关系。消渴病容易发生在先天体质较弱的并且在易怒等情志因素作用的情况下,而五脏柔弱则为消渴病及其并发症发生的基础。因此个体体质差异在消渴病的发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糖尿病肾病是从消渴并发而来,所以,古人认为五脏柔弱的体质及其容易发展成为糖尿病肾病。

3.4糖尿病肾病的中医体质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显示,在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体质的患者中,年龄无明显差异,而在气虚质的患者中,年龄偏大的较多。此年龄正属《内经》中所说女子“七七”、男子“八八”的阶段,正是人体逐渐走向衰弱,形槁体枯,正气虚衰,病邪最易入侵。然病邪入侵亦不能很快除去干净,病时长久则又更易耗伤气阴,最终导致了气虚质的体质表现。正因如此,气虚质的患者在糖尿病肾病IV期中的分布也是最多的,也印证了久病正气损耗这一现象。但许陵冬等[7]却持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痰”、“瘀”是贯穿于DN病程的主要病理因素,肾之阴阳气血的虚损衰败越甚,痰瘀之邪也将更重轻重,一实一虚随病程的延长而加重,阴阳俱竭之日,也是痰瘀闭阻、水湿浊毒猖厥之时。

另外,在湿热、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这几种中医体质与肾功能的统计学分析中可知,气虚质与痰湿质、湿热证相比,P均小于0.05,在肾功能指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阴虚质与痰湿质、湿热证相比,P均小于0.05,在肾功能指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痰湿质和湿热质相比,P>0.05,在肾功能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气虚质、阴虚质患者中肾功能减退明显;而痰湿质、湿热质患者中肾功能减退尚不明显。我们不难看出,在早期湿热质与痰湿质时肾功能减退并不明显,但气虚质的患者肾功能减退者较多。蛋白尿为机体水谷精微物质的外泄,与脾肾亏虚关系密切[8-9]。脾不敛精,肾不固精,则使精微物质外泄。方永林[10]认为,脾失健运是糖尿病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肾气、肾阴的亏虚是糖尿病肾病转化及发展的内在基础和主要矛盾。本研究中绝大多数的患者都出现了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其中气虚质和阴虚质患者出现尿微量白蛋白升高者更多。此两种体质的患者以虚症为主症,气阴虚衰,脏腑功能失调,脾肾亏虚,气化失司,升清化浊功能减退,固见蛋白尿。

参考文献:

[1]赵进喜,丁英钧,王颖辉,等.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诊疗模式与糖尿病临床实践[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8):994

[2]马锦荣.中医偏颇体质与糖尿病糖调节受损相关性探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13(4):56-57

[3]袁婉丽,胡节惠.2型糖尿病表型与中医体质分类关系的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4):2602-2603.

[4]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宋勇峰.2010年ADA糖尿病诊疗指南概述.糖尿病天地·临床(下旬),2010,4(1).

[5]MogensenCE.Earlygolmerularhyperfitrationininsulindependentdiabeticsandlatenephropathy[J].ScandJclinLabInvest,1986,(46):201.

[6]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4

[7]LeveyAS.AtkinsR.CoreshJChronickidneydiseaseasaglobalpublichealthproblem:approachesandinitiatives-apositionstatementfromKidneyDiseaseImprovingGlobalOutcomes2007(3):247-259

[8]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

[9]中华医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4):303-304

[10]李洪波,周铁军,岳桂华,等.南宁社区居民的高血压前期中医体质调查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