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涂华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涂华平

涂华平

湖北省天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31700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脚步不断加快,人们对于生活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城市设计发展仍然不尽人意,未来城市规划向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是当今城市规划变革中的热门讨论问题。如何让社会大众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城市设计的意义,怎样更好地提升现代化城市的环境品质是城市建设的焦点。本文通过探讨经济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以谋求促进我国城市建设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城市规划传承与变革

传承和变革是人类社会永恒不变的话题。中西方也不约而同地强调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传承或者绝对的变革,一定是传承中蕴含着一定的变革,变革中有继承着原来的传统。对于城市规划同样需要传承,也需要变革。

1经济新常态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新常态下的城市发展主要从降速、转型、多元三个方面转变。

所谓降速: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拐点时期,在2001年,城市化覆盖率超过了50%,现在已经逐步进入了快速增长的下阶段。进入经济新常态后,增长趋势放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除此之外,城市规划用地的规模增长速度也在逐渐放缓。由于总体增速的放缓,城市的人口增长将一为不同城市的吸引力而出现了人口在城市流动的重新选择。

所谓转型,是指发展方式由数量上的增长转变为质量上的提高。到2030年,我国人口每年还将净增加1600万。城市建设的总量依然十分巨大,但是相对于数量增长而言,我国城市发展的质量要求在不断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还有发展空间,需要加大建设力度。需要实现住房保障,医疗,公共服务,文化等的城市方面建设。

图1城镇化预测

所谓多元化,指的是发展动力从依靠工业向更加多元化,特色化的方向转变。从城市发展规律来看,步入工业化后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发展驱动力一定会从工业化特征想多元化特征转变。城市的竞争力将在信息化水平,人文魅力,生态环境中竞争。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面临全球总需求不振和欧美国家再工业化等多重压力,不可能再延续以往的一味追求工业增长的途径,必须加快工业化本身的升级,提高服务行业向多元化,特色化的方向转变。除此之外,我国许多地区由于生态环境脆弱,不宜进行大规模的推进工业化,在这些地区,盲目的进行传统意义上的工业生产,不仅成本高效益低,还会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只有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利用当地特色发展服务行业,才能获取更加可观的效益。

对于新常态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应当秉持中庸之道,不能走向极端。不可过于夸大新常态所带来的变化,全盘否定。毕竟我国是一个文明大国,发展的惯性和渐进性是不可小觑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新常态的根本性和机遇变化,传承所有全盘否定新常态的影响。这样的话会导致很难发现新常态所带来的机遇。应当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传承和变革,顺势而为,借势发挥。

2城市规划的传承

2.1回归正常速度

早些年追赶高速发展时期存在一定的风险。原先的发展模式,发展动力不可持续,有引发经济危机的风险,并且随着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的不断提高,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也在不断增加。除此之外,原有的发展模式的社会稳定也是不可持续的,有可能会造成安全危机。有些为了在短期内出现政绩,掠夺了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发展机会,损害了弱势群体的福利,导致城乡差距不断加大,使社会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想要避免这些风险。首先应当将发展动力趋多元,提高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必须从高大上的形象工程转变为实用工程,避免造成环境危机。在城市建设时应当回归当地的传统特色,避免出现治理危机。与此同时,政府在制定目标时,要与城市的规模,速度相匹配,不能盲目的追求面子工程。只有回归正常速度,尊重客观规律,才能给老百姓带来切实的幸福感。

2.2回归理性

以前的城市规划建设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不仅偏离规划的思想,甚至违背了规划的基本原理。由于一味的追求经济增长,会导致地方政府官员因为政绩需求而忽略了老百姓的真实需求,让老百姓体会不到城市居住的幸福感。伴随着城市规划向多元化的路径发展,城市建设也逐渐回归了理性。经济美观适用的建筑方针,不断提出闪烁着理性的光芒,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等原则,应当是城市规划更古不变的理性追求。回归理性,就应当更加注重城市的软环境建设,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医疗卫生建设,增加规划的弹性。回归理性,将更有利于我国城市的长远发展,有利于我国向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的发展。

3城市规划的变革

3.1制度的转变

过去城市规划为经济发展而服务,城市规划常常因为经济的要求而名不符实,让老百姓难以切实体会到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舒适。伴随着城市扩张速度的减慢和发展模式品质的提高,今后的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目标控制与建设结果。有大手笔,大气魄,像实用,经济,美观的方向转变。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管理将更侧重于发展的内容,政府将更多的尊重市场发展规律,简化在发展事项上的权力干涉。今后将会以完善的用途为目标,健全法律法规,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在价值取向,反馈机制等方面协同发展,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促进我国城市规划满足新的发展需求。过去的城市管理规划建设为主,今后将以运营管理为主,使城市规划更加综合化,人文化。从经济,社会,生态安全等各个方面进行建设。对于乡村地区实施保护稳定的管理方式,为今后的农村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

3.2技术的转变

过去的城市增长,为经济建设而服务,致力于追求效率,往往忽略了生态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今后城市发展应当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之中寻找平衡点,在兼顾经济的同时,应当更加注重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城市是人的居住环境,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会更加注重生态的修复,空间的修补,更加体现地方的风俗特征。真正的把城市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在技术上创新,改变传统城市规划方式。,利用新技术完成生态的修复,空间的修补。

3.3目标的转变

在国际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看,一般都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理性规划,第二阶段是协作规划,第三个阶段是弹性规划。弹性规划是当今正在逐步兴起的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城市的联通性,繁荣性,灵活性和转型性。弹性规划。将优先考虑生态环境,注重发展的可持续。追求的目标为。灵活的动态平衡。反对完全的确定和准确。弹性规划更加适合于我国当今发展状况,将会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新方向,将促进我国的城市规划水平更上一层楼。

结束语

传承与发展是复杂的辩证关系,不可以全盘否定,也不能一味的继承。当今正处于大变革的时代,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模式的新常态,我国也正在处于转型时期,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城市的主导价值已经由经济发展的辅助手段,变成了实用的生活家园。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提供良好的公共卫生服务,交往空间,创业机会,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让人们更加舒适安逸的在城市中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