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在临床中使用抗菌类西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特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1

探讨在临床中使用抗菌类西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特点

牟晓琳

潍坊坊子区坊城街道卫生院山东潍坊261299

【摘要】目的:探讨在临床中使用抗菌类西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92例接受抗菌类西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判定患者年龄、药物种类、给药方式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9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者2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8%。相比于其他年龄段,>60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采用其他抗菌类西药治疗的患者,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静脉给药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同其他给药方式患者相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合理应用抗菌类西药,尽可能避免静脉给药,加强用药期间的观察和监督指导,有利于减轻药物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抗菌类西药;不良反应;特点

抗菌类西药是临床中应用较广泛的药物种类,其主要通过预防用药、联合用药等方式给药,但是,临床中并未确定抗菌药设定明确的用药指征,所以临床临床滥用抗菌药的情况非常严重,其对广大患者的生命安全威胁较大。近年来,抗菌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愈发严重,临床方面对其给予了高度重视,严重者甚至会威胁到生命安全[1]。基于此,充分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有利于确保抗菌药更加规范合理。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接受抗菌类西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现作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92例接受抗菌类西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患者48例,女患者44例,患者年龄9-85岁,平均年龄(46.5±3.2)岁。将填写不完整和填写有误的患者排除。

1.2方法

统计并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年龄、性别)以及使用的药物种类、给药方式、出现不良反应后的具体临床表现等,按照国家卫生部ADRs监察中心制定的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进行判断和比较。

1.3观察指标

将患者年龄段、药物类型和给药方式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作为观察指标,并予以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处理器SPSS22.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百分率(%)对计数资料进行描述,对比行x2检验,将P<0.05作为差异显著的评定标准。

2结果

2.1比较不同年龄段不良反应发生率

>60岁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注:c表示P<0.05。

3讨论

抗菌药的临床治疗效果备受肯定,但其导致的不良反应同样需要给予高度重视。患者自身因素和药物因素是导致抗菌药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由本组调查结果可知,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药物种类(P<0.05),这是因为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广谱抗菌性,用药前不需要进行皮内试验,从而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相关研究报道[2],瘙痒、消化系统反应、瘙痒、红肿等是抗菌类西药的常见不良反应。另有相关研究证实[3],高龄也是导致抗菌药出现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本组研究发现,>60岁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这与老年人群机体代谢机能不断减退,用药之后易出现毒性反应具有一定的密切关联。再加上大多数老年患者身体素质较差,服药过程中易出现不良反应。临床实践证实[4],给药途径也会影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本组研究中,静脉滴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给药方式(P<0.05)。因为静脉给药无需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可快速对病灶发挥作用,临床效果较好,pH值变化、药物渗透压、内毒素等都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出现。

综上所述,抗菌类药物并无明确的用药指征,给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等都会促使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因此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必须合理应用抗菌类西药,尽可能避免静脉给药,加强用药期间的观察和监督指导,以利于减轻药物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贾锐.临床抗菌类西药应用的不良反应[J].医药前沿,2016,26(3):200-201.

[2]覃太光.抗菌类西药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研究[J].医药前沿,2015,59(22):44-45.

[3]李艳.抗菌类西药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2):248-249.

[4]刘结枝.抗菌类西药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67(10):1523-1523,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