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胸椎椎体血管瘤的pkp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上胸椎椎体血管瘤的pkp治疗

吴兆军

吴兆军

(吉林省双辽市中心医院院骨科136400)

【摘要】目的:探究对上胸椎椎体血管瘤采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4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上胸椎椎体血管瘤9例,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状况,对患者的疼痛评定采用VAS评分。结果:9例患者均进行了成功的手术,骨水泥填充良好,手术中未对患者的其他组织的正常功能造成损伤,也未出现对骨水泥过敏的情况,随访时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复发,局部疼痛也明显降低。结论: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上胸椎椎体血管瘤,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的症状,恢复椎体的功能,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比较少见。

【关键词】上胸椎;血管瘤;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2-0009-01

椎体血管瘤是常见的骨良性肿瘤,好发于脊椎的椎体[1]。大多数椎体血管瘤都不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起病比较隐匿。部分病人会因脊椎局部疼痛或活动发生障碍,出现截瘫的临床症状而接受治疗[2]。近年来,作为一项新型的骨科微创手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在脊椎的肿瘤以及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方面得到了推广。我组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上胸椎椎体血管瘤临床效果进行了探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4年-2008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上胸椎椎体血管瘤9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为(63.7±3.1)岁。血管瘤的部位见表1。患者主要表现为肿瘤相应部位的疼痛,X线主要是骨质疏松的表现,CT检查瘤组织可出现蜂窝状的改变,MRI则为长T1长T2的表现[3]。

1.2手术方法手术前要对患者的肝肾功能等重要脏器的功能以及凝血时间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符合手术的标准方可进行手术,另外还要根据CT、MRI等对肿瘤的椎体进行定位,确保手术准确无误[4]。术中患者的手术体位采取俯卧位,术前麻醉。经椎弓根进针,在透视下将针置于其外上方,穿刺针逐渐推入,直达病灶,插入活检针,取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5]。血管瘤侵犯的椎体用球囊撑开,先注射地塞米松10mg,将骨水泥缓慢注入,注入的骨水泥的体积要根据椎体决定,大约5ml左右。术中对于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基本的生命体征要密切观察,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手术之前,手术后一周以及最后一次随访时的疼痛状况,对患者的疼痛评定采用VAS评分[6]。

1.3统计学方法结果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恢复以及并发症情况25例患者均进行了成功的手术,骨水泥填充良好,手术中未对患者的其他组织的正常功能造成损伤,也未出现对骨水泥过敏的情况,随访时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复发。

2.2患者疼痛状况在手术后1周以及最后一次随访时,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手术前的评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椎体血管瘤按照有无相应的临床症状可以分为无症状的血管瘤和有症状的血管瘤,而且多数椎体血管瘤没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因此也不需要相应的外科治疗。但部分患者因为出现了疼痛等相应的临床症状甚至出现功能障碍,从而需要外科手术的干预治疗。椎体血管瘤通常只会出现单椎体的病变,但也有不少的患者会累及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椎体[7]。在本组患者中血管瘤也大都只累及一个椎体,而且大都发生在第一胸椎,占60%,但也有两例患者累及两个胸椎。在诊断方面,患者最突出的症状就是局部疼痛,X线主要是骨质疏松的表现,可以作为血管瘤的初筛,但是做出明确的诊断还是远远不够的,CT和MRI因其较高的分辨率,较X线还是有其独特优势[8],CT检查瘤组织可出现蜂窝状的改变,可以显示血管瘤的侵袭性,MRI则为长T1长T2的表现,因此与周围正常的椎体具有明显的差别。

椎体血管瘤的治疗主要有传统的开放手术、放疗以及椎体成形术等,与传统的开放性手术相比,经皮椎体后凸术作为微创手术,创口小,而且减少了书中出血以及术后并发症的产生,与传统手术相比,有报道显示,经皮椎体后凸术后的复发率也显著降低。而且放疗之后有肉瘤变和放射性脊髓病的可能,经皮椎体后凸术也避免了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更为安全。对于判定疗效的指标,我们主要观察了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的状况以及手术的并发症和术后的复发情况等。从结果来说,9例患者的手术均比较成功,骨水泥填充良好,未出现渗漏,手术中也未对患者的其他组织的正常功能造成损伤,患者对于骨水泥也都比较耐受,未出现过敏,术后通过随访,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复发,也未出现脊柱的功能障碍。在患者VAS评分方面,我组对患者进行了6个月至三年半时间不等的随访,在术前、手术后1周以及最后一次随访时记录患者的疼痛评分,分别为(8.7±1.2)分、(1.3±0.4)分、(0.6±0.1)分,由此可见,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手术前的评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上胸椎椎体血管瘤的患者来说,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安全有效,而且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孝萍,吴春根,李明华.症状性椎体血管瘤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疗效评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5):706-709.

[2]徐跃根,杨亚东.经皮椎体畸形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椎溶骨性转移瘤[J].浙江临床医学,2007,9(4):441-442.

[3]张海波,王义生,王海亭.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疗效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14):1210-1212.

[4]王栋琪,贺宝荣,郝定均.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胸腰椎溶骨性肿瘤的疗效观察[J].美中国际创伤杂志,2012,11(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