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区的产业开发和利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7

公共服务区的产业开发和利用

张燕

张燕(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广场的开发利用:制订地方性广场法规;搞好城市广场的规划;开展各种文化、社会、教育、商业活动;充分利用广场开展各种文化、社会、教育、商业活动;以高水平的文艺演出、展览来营造都市广场文化氛围;扩大内需,重点在创造和培养群众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公园的开发和利用:城市公园未来的发展趋势;国内外成功的案例;城市公园开发利用的措施,即连接城市绿地,开放城市公园;树立“建设田园城市”的构想等。博物馆的开发利用:上海世博会上现代博物馆的创新理念;博物馆产业化开发利用的措施,即博物馆需要转变经营体制;服务特殊群体,突出公益性;鼓励多建专题博物馆。

关键词:广场、公园、博物馆、利用、开发、措施

伴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美化和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交流休憩的公共活动空间成为趋势的焦点,尤其是在人潮涌动的大城市。在遵循公共设施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满足“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下,通过公共空间系统建设、城市历史保护和步行区化等一些公共项目建设,提高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借助旅游促进公共服务区的产业开发和利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包括建立文化供给服务体系,文化参与服务体系,建立文化创造服务体系和建立文化保护服务体系。一般说来,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应具备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公益性,这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特征,是实现公民文化福利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二是公共性,就是社会大众和社会的各阶层都有权参与,都有权共享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同质的各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并且无条件地对社会公众进行开放。三是均等性,就是要平等地对待社会公众,并且要提供机会均等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保证社会公众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和权利,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尊重社会公众的自由选择权。四是多样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应该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在此主要介绍的是作为城市公共服务区主体的广场、公园和博物馆的开发和利用

一、广场的开发利用

1、“广场文化”的内涵

广场是指“面积广阔的场地,特指城市中的广阔的场地”。城市广场是城市中开阔的公共空间,是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场所,是宝贵的公众活动场所。

(1)广场是城市的“客厅”,是家人、朋友、访客的聚集之地。

(2)广场是城市的“眼睛”。透过“心灵的窗口”让人们了解城市的历史。

(3)“广场文化”可以概括为,建设和利用城市公共、开阔的空间进行城市特有的文化、经济、政治交流和活动,从而形成富有特色的文化氛围,构成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广场文化”体现着城市显著的特征─“文化、人群与活动”。

2、广场是集市政、休闲、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大众文化中心。广场的功能有:

首先是城市行政机关所在地需要市政广场,往往在城市行政机关前需要作为向人民发布消息、举行大型集会或庆典活动,是城市象征、标致性区域。

第二是旅游娱乐广场、开放式花园、街心花园广场;在规模上可以是小型的、在数量上却很多。

第三是具有各种专业功能的广场,如交通广场、生态森林公园、纪念性广场、商业广场等。

第四是利用水体营造广场,如喷泉广场、水面广场、一河两岸形成的特定的公共空间等。还有的是利用广场、湖泊等开阔空间的底层,建设停车场、建设环保设施如收集污水经过处理再排入河涌或湖中。

第五是广场具有宣传教育功能,也用于防范灾害和进行防灾教育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起到在城区之间绿色地带的缓冲作用。

3、我国广场文化现存的误区

(1)有的地方不切实际的规划过大的广场,甚至一个县级市要建比北京天安门广场还要大的广场,既不必要也确实浪费土地资源。

(2)缺乏地方特色,盲目仿制。广场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才能展示当地的风采,如果一味求洋,不顾是否需要地堆积罗马柱、西洋宫廷的摆设,结果可能是劳民伤财。

(3)有“广场”而没有“文化”。对广场建设存在片面性,以为广场就等于种上草的开阔地。不管当地条件如何,既不看气候也不看水源条件,殊不知过多过大面积的草地每年要花巨额金钱来浇灌和保养。

(4)重开发轻管理,重建设轻经营。一些广场项目可能只是“面子工程”,开发后不去精心管理好,也不去经营好,长期下去就可能成为财政上沉重的负担。

(5)开发中不顾城市历史,大砍大拆,甚至拆除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建筑和推平、破坏有城市特征的地形去造广场。

(6)投入不足,群众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一是经费缺乏。虽然各级政府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增加的投入仍然太少,远不能满足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需要。

综上所述,说明了广场文化必须植根于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为发挥该城市的长处而形成的,只有保持浓郁的当地历史文化同时吸收海内外先进文化才能建立自身独特的广场文化。

4、如何深度开发利用公共广场

(1)制订地方性广场(含广场、绿地和公园等公共场所)法规,保证广场(公园等)建设和依法使用,使广场、公园平时好游乐,灾时好避难,广场及广场四周要有相应的标识。

(2)搞好城市广场的规划。在城市规划方面,着重规划广场及四周建筑,控制足够的城市广场用地,对市区中心广场、商业广场、交通广场、文化广场、绿化广场、纪念性广场、景观广场等功能不同、大小不等的各类广场统一规划和建设。

大型商业建筑的中庭尽可能设计成广场的活动空间。露天广场要多植树,局部可以利用地形塑造山水景观。要注意到地下空间的利用,建设地下停车场,通过广场等开阔空间地下利用,解决市区静态交通面积严重短缺的老大难问题。可以象北京西单广场那样在地下建设几层商场,地面成为开放的旅游、休闲广场,营造一个大型的开放的、多种功能共一地的都市空间,使广场这一重要的公共空间与城市商业和交通用地紧张的矛盾能够协调解决,同时与城市整体布局统一起来。

(3)充分利用广场开展各种文化、社会、教育、商业活动。广场是城市公众生活的最重要和最大规模的空间,党和政府在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时充分利用广场文化形式是十分有效的,也是我国政治生活走向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方式。同时,广场文化也是群众自娱自乐、群众教育群众的良好方式。

(4)以高水平的文艺演出、展览来营造都市广场文化氛围。让国内外高水平的艺术家和艺术品在城市广场演出和展示,使广场文化成为城市的文化品牌,不仅对提高市民的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5)扩大内需,重点在创造和培养群众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各种规模、形式的广场文化活动展开,必然产生对文化产业的巨大需求,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广场的发展趋势看。综合利用广场同时突出环境保护和美化,如吉隆坡市政广场上面是大片草地,下面是停车场,草地树立一根称为世界最高的旗杆,成为旅游景点。日本的防灾公园地下有救护设施和饮用水源等。可见充分利用广场、公园等地下空间是一个重要的趋势。

二、公园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用地和产业的高度密集,带来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公园才随之产生。

1、概念

公园是指城市中具有一定的用地范围和良好的绿化及一定配套设施供群众游憩的公共绿地。

2、公园的类型和功能

(1)公园包括综合型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专类公园包括动物园、植物园、游乐园、历史名园、儿童公园等。

(2)城市公园有五大功能:一是生态,或者说环境;二是观赏景观;三是休闲娱乐,包括健身;四是教育纪念;五是防灾避险。城市公园在行业性上是公益事业。

●教育型:如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让游人了解地理生物知识,并间接给人以珍惜资源、注重环保的启示;天津生命教育公园通过生命教育引导青少年保持心理健康,珍爱可贵生命;还有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河姆渡遗址公园等均属于此类。

●纪念型:公园的纪念功能大多体现为围绕特定历史人物和特定历史事件的爱国主义教育。近年来革命圣地延安不断丰富红色旅游的内容,增强红色旅游的产品吸引力。红色经典旅游项目《梦回延安保卫战》大型实景演出,用写实的艺术手法的全新模式,通过现代高科技声、光、电技术,真实再现了1947年保卫延安的历史画卷,演绎出当年史诗般的壮观场面。

较之于陈列展示的说教式项目,体验参与项目既更具有娱乐性,又能让游客置身某种历史场景下,纪念和缅怀的效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游客。

●防灾避难型:最早的对于公园绿地的界定中就有对城市公园防灾避难功能的阐述,2008年5·12汶川地震时城市公园在灾民避难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得它的防灾避难的功能被人们日益重视。公园多方面的防灾功能具体包括:防洪、抗旱、保持水土、防风、避震和防火。

·避震,一般地震发生后,部分树木不致倒伏,可以利用树木搭建帐篷,创造避震的临时生活环境;

·防火,一定面积规模的城市公园等绿地,能够切断火灾的蔓延,防止飞火延烧,在熄灭火灾、控制火势、减少火灾损失等方面有独特的贡献。许多绿化植物枝叶中含有大量水分,一旦发生火灾,可以阻止火势蔓延扩大;

·防风,北方城市的风沙、沙尘暴,沿海城市的海潮风、风暴等灾害常常给城市带来巨大损失。

另外,由于绿地公园地势平缓,建筑稀少、低矮,不仅可以作为灾民的临时生活住所,也可作为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临时医院的所在地和救援直升机的起降地。

●观赏景观:观赏功能是城市公园最基本的功能,如何凸显公园的观赏性。具备观赏功能的项目也不仅限于游山玩水、赏花观鸟等生态项目,亭台楼阁、雕塑小品等人文景观亦可成为城市公园供人观赏的主体。

●休闲娱乐:山水娱乐项目是城市公园娱乐之重点;儿童娱乐项目是城市公园中的不可或缺的点缀;运动娱乐项目是实现公园运动功能的重要载体;群众自发娱乐是最能体现城市公园亲民性的一面。前三者重在娱乐设施的选取和建设上,而日常娱乐则更多地依赖于公园的氛围营造及游人自身的参与意愿。

3、城市公园所面临的困境

不少公园也面临着很大的运营压力,比如建设和维护成本很高,有些地方建不起,有些地方养不起,压力很大。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管理、经营、与市场接口等问题。

4、城市公园未来的发展趋势

公园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高水平的文化、休闲、娱乐空间。

城市公园的管理体制由相对单一的事业体制,向多样化转化。绿化养护这块,可以作为市场化的方式来做,未来公园管理公司化应该是个趋势。

5、国外成功的案例:

欧美城市建设中的生态设计开始转向更为现实的课题如何恢复因人类过度利用而污染严重的废弃地。当现代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类往往把自然完全地隔离出去。例如英国的伦敦,由于工业化,一度牺牲了环境。后来伦敦进行了深刻的变革,从绿化入手开始改善伦敦的城市环境。当时有一个很重要的运动叫公园运动,伦敦将大量的城市用地开辟为公园绿地。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两者结合建设与综合开发,是解决城市空间容量不足、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提高和改善城市综合防灾能力。

●美国城市公园: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可利用的土地。除了利用街道、公路、滨水地区用地以外,还大力利用地下空间。例如,在纽约布赖恩特公园(BryantPark),设计利用了大草坪下面未被利用的空间,为纽约公共图书馆提供了放置书架的空间。在波士顿,邮局广场公园(postsquarepark)是坐落在一个7层的地下停车场的上方的,停车场的收入,支持了公园的日常维护费用。

美国地下建筑单体设计在学校、图书馆、办公、实验中心、工业建筑中也成效显著。一方面较好地利用地下特性满足了功能要求,同时又合理解决了新老建筑结合的问题,并为地面创造了开敞空间。

●巴黎市中心的卢浮宫是世界著名的宫殿,在无扩建用地,原有的古典建筑必须保持,无法实现扩建要求的情况下,设计者利用宫殿建筑包围的拿破伦广场下的地下空间容纳了全部扩建内容,为了解决采光和出入口布置,在广场正中和两侧设置了三个大小不等的锥形玻璃天窗,成功地对古典建筑进行了现代化改造。

亚洲的公园化战略主要从借鉴欧美开始。在日本,绿地环境颇具特色,在世界上是以高达67的森林覆盖率而闻名,其都市公园绿地规划特别是近代公园绿地计划体系作为城市绿地总体规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合理的保障了公园绿地游憩、景观、生态、避灾四大核心功能效应作用得以发挥。

●日本大阪的中央体育馆是一座通过开发利用公园地下空间建成的地下三层万人体育馆。所应配备的车库也布置在地下一层与地下二层,体育馆的其他附属设施如防灾控制中心,售票处、小卖部、设备用房、管理用房、体育信息中心,各种会议室以及大阪市体育振兴会的办公用房等设施,也全部建于地下。主出入口通过公园与人行道和地铁车站连通,主要用于观众的进出。

体育馆的建筑设计通过引入自然光与流水,并使人工与自然观巧妙结合,即使在地下三层也如同在置身于地面,完全没有一般地下空间压抑的感觉。结合穹顶圆形结构,体育馆上部1米的覆土自然形成一座人工小山,经过精心地设计,山上种植各类观赏草木、利用地形布置流水,使之成为了公园的另一重要景观,游客可以通过盘旋小径到达山顶,也可以通过台阶直接到达山顶。

体育馆的主馆装备了七套现代化的深测设备,可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探测比赛大厅的任意席位,一旦有明火出现便自动报警,经监控人员判断后人工开启灭火装置。万一有火灾发生,各种诱导系统(如光诱导、声诱导系统等)将迅速地诱导人流疏散至安全的地方。

为防止外部洪水倒灌,体育馆的出入口设有60公分高的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平时作为地板的组成部分,当通到洪水时,只要用电动机将其卷起便形成一道防洪墙。同时为防止大雨时小山上的雨水沿出入口灌入,出入口顶部设有人行通道,既供平时通行,在大雨时又可防水,而且也是出入口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体育馆的能源消耗量主要取决于平时的照明、通风与空调系统的能源消耗,由于体育馆上部有一米的覆土加上围岩介质的保温隔热作用,其室内温度变化范围较小。体育馆的通风系统采用全自然通风方式,依靠地面的四个进风口、两个出入口及其他部位自然进风,利用比赛大厅与副馆侧边可以开启的穹顶自然排风,经实测自然通风系统完全满足观众舒适状态的通风要求,并且也满足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比赛。

新加坡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时候,就提出了建设“花园城市”的战略。他们计划建立数条将全国的公园都连接起来的“绿色走廊”,该走廊至少六米宽,其中包括四米的路面。城市绿化与步行系统结合,在绿化走廊中设计步行道,以此形成网络联系全国的各个公园和组屋区的中心绿化带,人们摆脱交通的喧闹,可以漫步或骑自行车来往于各组屋区之间,而鸟儿也可以由绿色通道的引导自由往来于各公园之间,在都市环境中的生存空间大大扩展,提高了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质量。

6、国内成功的案例:

●香港:利用城市绿地防灾避险

香港公园作为灾难发生时的防灾公园,其独特之处是公园与消防局及体育馆紧临,当发生火灾时它们会是很好的支持来源。

一旦发生大地震、火灾等灾害时,公园里的各种防灾设施马上可以得到利用!大会堂等建筑可以成为临时指挥中心;公园中的公共大楼可以架设电信通讯设施;广场下面有蓄水槽和储备仓库,上面可以降落直升机;绿化带中间有水池,可以阻止火势的蔓延;草坪是居民的避难带;广场可以作为物资存放地,公园成为防灾救灾的根据地。

●北京海淀公园:雨水回收,多种利用

在海淀公园里,游人经常会发现路边有写着不同字体“水”字的小石头,这些石头旁边其实就设置着雨水收集回灌井,可以将几乎80%的雨水通过管道和过滤设施,收集到一个约500立方米的地下水库。

雨水、湖里下渗的水和喷泉用下来的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整个公园600多亩地的浇灌都从这个水库里抽水,还有一些补充到中水系统用于洗车、消防设施和景观设置等。还可以用于湖面的补水,为公园节省了一笔可观的灌溉费用。

6、城市公园开发利用的措施:

(1)连接城市绿地,开放城市公园

①连接城市绿地。传统的城市绿地是零碎的、功能单一的、被动滞后,这些特点都使城市绿地无法构成一个完整优良的生态系统。需要建立以城市生态为基础的规划理论,在建设城市格局中,优先考虑城市非建设区(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保障土地资源效率最大化,即以最少的用地发挥最大的生态基础设施作用。

②开放城市公园。公园应该为城市居民服务,绿色应该进入群众的日常生活。

(2)树立“建设田园城市”的构想,用绿化改善城市的环境,并用绿化带限制城市的无限发展。

(3)分制管理,将管理职能、养护职能、经营职能分开。

城市公园是城市休闲旅游的重要承载,也是城市经营和城市休闲产品打造的重要方向。从这种意义上看,城市公园不仅仅是城市绿地,也是一种具有休闲投资价值和休闲投资机会的旅游资源。因此,旅游产业介入到城市公园开发和企业经营层面中,从而用市场化的手段协助、帮助、参与城市公园的开发建设与运营,是旅游产业投资、融资、运营和发展的一个机会。城市公园进行休闲化提升,既能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又能够增加自身的造血机制,是城市公园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4)完善产业服务设施配套。加强商场、超市和银行、电信、邮政、加油站服务网点等服务设施的统筹规划,引导社会投资,力求协调实施。

(5)开发公园内的休闲产品。市民不仅需要环境绿地,需要散步场所,还需要在开敞环境中的其他多种多样的休闲产品,比如儿童游乐、露天电影院、露天的咖啡屋、茶室等。公园内的休闲开发,一是要以大众性为主,大家都能参与的;二是以露天和半露天的环境为主,或者说依托这种环境;三是不能妨碍他人,既符合大众的需求,又符合公园的特色。

(6)多功能用地,复合开发

通过绿地进行复合开发,充分利用土地。复合开发包括公园内多功能开发、公园附属设施的多样性经营开发和绿地地下空间的利用。

(7)节约型改造设计

①节约用地

其一是立体化利用土地。一是大力提倡屋顶花园、墙面绿化、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等节地型园林形式,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营造立体化的植物群落。绿化种植应采用乔、灌、草和地被等相结合的绿化方式,提高植物群落的层次和物种种类,在充分发挥绿地生态功能基础上兼顾美化。

其二是充分利用和保护现有地形地貌。一是旧的城市公园内有很多宝贵的景观资源,如原有地形地貌、植被等,要认真保护,精心管护,合理利用。当前主要的任务是要有效地保护好公园中的植物群落,不能将自然林砍了,变成整齐划一的人工林,因为自然林的生态效益比一般人工林地要高出几倍、几十倍。二是保持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特征,保护并延续地方景观特色。三是尽量做到土方就地平衡、节约土方,并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表土作为种植土进行回填,以保护地表土的生物多样性。

②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

●中水利用。建设中水管网和配水设施,在公园、住宅小区绿地推行中水回用系统。

●雨水利用。推广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建立雨水渗透池。全面推行雨污分流,围绕城市干道和公园,建设城市雨水集蓄和利用系统。人行步道、广场、公园及住宅小区等公共活动空间全部建设透水地面,提高雨水利用率。

●变传统的绿地标高。现行绿地中园路的标高大多比绿地的标高要低,雨水很快从绿地流向硬地和排水道中,并且泥水污染了硬地,淤塞了下水道及河床,使得植物大多依靠自来水浇灌生长。应该将绿地置于地面以下10~20cm左右的坑洼地中,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硬地。这样可以使雨水流入草地,提高地下水位,并使植物生长茂盛,还可减少清洁的工作量。

●尽量采用可渗透的铺装材料。采用可渗透的铺装材料是保持和恢复自然循环的最有力的工具。

●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消耗。选用耐旱和耗水量小的植物品种,开展节水型灌溉。

③节约用财

在公园改造设计时应把握公园的主要生态功能,要简约、朴素、天然、疏朗;要利用自然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力等。另外,利用反光和荧光材料制作的园林小品、指示牌等。

(8)加强土地集约利用。

①引导中心城优质服务资源向城郊转移。鼓励有影响力的学校、医院整建或外迁出城市中心地带。严格控制低密度住宅小区建设,尽可能放大公共空间,特别是轨道交通、主要交通联络线附近要预留足够空间。

②有效利用地下空间。

在大城市的中心区建设地下步行道系统,可以改善交通、节省用地、改善环境、保证了恶劣气候下城市的繁荣,同时也为城市防灾提供了条件。国外先行的的经验是完善的规划、设计要先进、管理要严格,其中重要的问题是安全和防灾,系统越大,问题越突出,必须予以足够重视。通道应有足够数量的出入口和足够的宽度,避免转折过多,应设明显的导向标志。

(9)利用社区公园发挥教育功能

公园是社区中的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有助于促进儿童在体力、认知、情感、社会性、审美等方面的发展,要加强社区公园里儿童游戏场地的建设。

三、博物馆的开发利用

1、博物馆的内涵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文物藏品能帮助我们从客观上研究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及社会关系,揭示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对博物馆建设产生直接的影响。博物馆的经常性工作之一就是不断收集和丰富自己的藏品,将那些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等价值的文物标本,经常不断的收集到博物馆里来,并加以科学管理,用科学的方法保存、展示。

一方面,博物馆无疑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区域的文化标志、文化形象、文化代表,博物馆陈列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一段历史,甚至是全部的历史。另一方面,博物馆又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的文化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是属于一个国家的、一个民族的,而是属于全人类的、全世界的。

2、博物馆的功能

博物馆是一种精神上的传译文化,通过陈列的展品带给人一种文化感受。博物馆以收藏、研究、教育为主,是为普通大众服务的,应该重视社会效益。

3、上海世博会上现代博物馆的创新理念

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人类智慧结晶集中展示的舞台,更是各种前沿科技、艺术及人文理念创新的试验园和竞技场。它把世界最新的理念,特别是世界各国的科技研发的最新的成果和各个方面对世界发展的梦想作为一个理念来推荐,对于我国以及陕西博物馆的提升、开发利用等有着很多的学习借鉴之处。

(1)生态和低碳的环保理念

上海世博会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的生活形态。如日本馆采用了尖端的环境控制技术,使得光、水、空气等自然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展馆内运用能够吸收阳光、存储雨水、吸取自然空气的“循环呼吸柱”,这两项技术都是世界范围内的首次尝试。

法国阿尔萨斯的“主动的水幕太阳能幕墙”,它的太阳能光伏板可以随着太阳的不同角度、不同照度变换角度。在其上增加了一个水幕以后,光伏太阳能单位面积吸收太阳能的效率大增,可以说是科技创新的典范。

马德里的竹子幕墙、伦敦的零碳住宅、成都活水公园等生态建筑,为我们今后的建筑和博物馆的建设引领了新趋向。

(2)高新科技的应用

电子购票、旅游卡、游览护照等一系列便民措施,极大地改善了上海城市旅游的支付环境,确保了旅游支付的安全,为游客省去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首先,上海在本都市旅游卡基础上发行了一套针对境内外游客及上海本地居民的旅游卡。一张上海旅游卡,就可以在餐饮、出行、购物等方面享受无障碍刷卡消费,在充分感受涵盖“食、住、行、游、购、娱”的海派特色、特惠专享服务的同时,也能体验全新的安全支付承诺及放心的旅游保障。

其次,上海市有近40家旅游咨询中心,350多块“旅游e点通”散布在星级酒店、机场等地。触摸屏提供所在区域周边的购物、餐饮、娱乐等相关旅游信息;发布上海最新旅游资讯;提供上海周边主要景点的相关情况介绍以及餐饮、交通、购物指南等信息。

再次,上海旅游集散中心进一步完善信息平台服务功能,游客可在集散中心的网站上自助购买百元系列游线路中的14条线路。

另外还有充满动感的《清明上河图》科技展示方法等等。这些新型的科技手段,使得旅游服务业变得便捷、更人性化。陕西博物馆众多,文物资源丰富,缺少的是新型便捷的高科技展示方法,它能将我省静的、死的、地下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将文物中深邃的文化内涵跨越语言的障碍,生动地诠释出来,这一方面我们做的还不够先进。

(3)主题公园独领风骚

上海欢乐谷不仅是深圳、北京、成都等四家欢乐谷中面积最大、项目最多的旗舰公园,而且是融生态、旅游、娱乐、文化、商业、居住于一体的超大规模综合旅游城;上海迪士尼项目将是中国第二个、亚洲第三个。这两大主题公园的落成,将带动总计上万亿的GDP总值,同时也拉动整个旅游产业链,为当地创造上万个新职位。中国内地的客流将汇聚上海,甚至包括大量亚洲旅游资源。

(4)上海在世博会的历史时期和发展机遇中,携手长三角,从经济、环境、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加速一体化。

西安也正面临着西咸一体化、关天经济区一体化的发展,西安无疑起着龙头带动作用,一体化发展,旅游应先行,借助西安旅游市场拉动咸阳、天水等地旅游业发展。创新宣传营销方式,继续加大市场营销力度,主攻西安、宝鸡等关中市场及兰州、定西、陇南等省内市场,借机积极开拓华东、华南旅游市场,兼顾海外市场。加强博物馆体系联合、统一促销,一致对外,实现营销的一体化,立体化,信息化。

(5)“经典上海1930-2010”活动,是对上海从1930年到2010年的地理、历史、人文、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等全方位的梳理和演绎。

这项活动打破了国内旅游“看景点”的常规,以“发现上海文化,体验上海风情”为卖点,将老上海摩登和新上海的时尚相结合,并以动感潮流和隽永经典为基调,充分挖掘上海本土文化。给我们的启示是:博物馆旅游要与文化娱乐并行,要好看、好玩,要动静结合,要打造适应市场潮流的综合业态。

(6)博物馆建筑设计的超新理念

瑞士馆、奥地利馆、新西兰馆的“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展示了国际在今天的建筑设计与新理念上的新做法。上海整个园区在规划上则采取了阴阳两岸合抱的太极理念,在浦东自然生态的底板上置入都市化的元素,在浦西的都市化底板上置入自然生态的元素,形成了互补而平衡共生的态势。

墨西哥馆“风筝丛林”的整体设计建立于对未来生活空间休闲化、娱乐化,以及复苏城市公园和绿地的理念之上。有两点启示:

①强调公共空间的利用

走进色彩斑斓的“风筝丛林”,看到的是一个隐藏在地下的倾斜式广场。馆内包括商务中心、旅游促销区、商店、餐厅等不同功能区域。

②倾斜广场

展馆主体由三个空间层面组成,也代表了墨西哥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影像博物馆将通过墨西哥馆内三个独立空间让参观者获得一次互动的视觉体验。

(7)上海世博会体现了宜居家园、可持续的城市化、历史遗产保护和利用、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四个领域的最佳实践。

(8)各国各地区的地域特色、风情、民俗、宗教、艺术等领域交相辉映,各放异彩。

有些展馆不仅吸收并借鉴了中国元素,还充分利用了中国当地的材料和工艺,民族文化相互激荡,碰撞出创意的火花。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特色的,陕西的旅游需要充实的是多种文化、多种艺术领域的综合创意和表演展示。旅游是陕西文化产业的龙头产业,可以带相关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对的,其他文化产业亦能充实旅游业的内容,借助旅游产业和多种手段进一步促进陕西博物馆产业的开发利用。

4、我国博物馆目前发展的动态

(1)博物馆的五个转变体现了服务公众新成效。

一是社会服务由传统的宣传教育型向多层次教育服务型转变。

二是博物馆功能由科学研究型向科学普及型转变。不断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受到青少年朋友的欢迎。

三是陈展方式由单一型展示向多元化陈列转变。

四是办展手段由政府单一投入向社会多元融资转变。

五是博物馆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2)博物馆的建设正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个高潮。

随着城市旅游的日渐兴起,博物馆的旅游功能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旅游吸引力的重要载体。西安市日前提出,要建“博物馆之都”。将在3年内使全市博物馆数量从目前的47所增加到100所以上。在此之前,2005年,广东东莞率先提出要建“博物馆之城”;2006年,四川成都提出要建中国西部“博物馆之城”;2008年,云南昆明提出要建“博物馆之城”;广东珠海、河北北戴河等地也向媒体表达要建“博物馆之城”。

(3)博物馆发展面临的挑战

“博物馆之城”的攀比大战相继开始,但是博物馆面临的问题普遍存在。主要是:

①博物馆所在的文博业和旅游业缺乏紧密的合作。博物馆业对于旅游业大多比较消极,坐等游客上门,而旅游业也没有给予博物馆旅游资源足够的重视,没有对旅游者的需求进行引导和挖掘;

②公共设施不全,资金严重不足;

③中小型博物馆则举步维艰,民营博物馆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西安经文牛文化陶瓷博物馆有1300万元的外债。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为每年运营所需的两三千万元成本费用而发愁。

5、博物馆产业化开发利用的措施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博物馆是一种具有高价值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应该切实重视和解决开发利用问题。

(1)博物馆需要转变经营体制。

从遗产保护的角度来说,博物馆公有产权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博物馆内的遗产旅游展示类服务具有公益性,应进行非营利性经营,博物馆的非遗产展示类旅游服务可以以转让和特许经营的方式由企业进行营利性经营,比如餐饮、纪念品销售、休闲娱乐服务等。博物馆的展览设计、制作和促销可以委托给广告公司、制作公司、旅游企业。

(2)博物馆需要逐渐完善管理方式。

(3)博物馆应加强营销。

博物馆营销应该对游客的情感和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博物馆产业应当是以展览业为核心的博物馆产品的生产,以及围绕它而派生出的文化产业。具体来讲,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展示产业。

●将博物馆原有的展览功能拓展为展示产业。举办精品展览,满足公众需求。通过不断推出为公众所喜闻乐见的历史、艺术、科学类的藏品展览、引进展览,来获得门票收入、场地收入、服务收入;也可以进行委托设计和输出展览项目等。力求使展览的内容与形式更具社会教育功能,并更好地面向社会,服务大众。

●博物馆的每项展览都应该围绕一个符合时代背景,切合现实要求的主题,展览主题是博物馆的灵魂,特别是综合性的大型博物馆(一般都在省城)展览主题应该定期变换;

●在表现手法方面,博物馆的展览产品必须改变以静态展示为主的作法,符合不断变化的受众心理要求,更多地采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加强博物馆的动态活动的内容,提供给参观者参与性的机会,增强趣味性;

●展览的内容不仅要有实物,而且应该围绕主题要求,有逻辑地以实物资料展示其在历史时期的作用、影响等。

●同时还要注意收集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博物馆传统的文物征集只停留在实物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传统的东西正在消失。我们要有选择地将不同项目共同保护起来。组织人员记录、整理、拍成录相等,存入电脑既保存,又可展示,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资料。

②辅导产业。利用博物馆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开展有特色的讲座、咨询、鉴定、设计等社会服务,通过组织文物旅游、辅导、培训、夏令营等形式的活动获得收益。

③休闲产业。通过博物馆的环境与展览氛围,为公众营造有特色、有情调的休闲空间和艺术化、高层次的观赏氛围,实现与旅游产业、休闲娱乐产业的结合,吸引广大游客。

④其他产业。

●利用博物馆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承担科研项目、开展委托研究获得科研收益;

●开发和制作有特色的博物馆特种纪念品。一方面博物馆开发具有本馆馆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是传播历史文化信息的新途径。博物馆建造纪念品销售网,实际上就形成了新的传播网,更加有利于推进博物馆跨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实现高效传播。另一方面,博物馆开发旅游纪念品能促进收益。博物馆具有开发的旅游纪念品的优势,其收藏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意图,开发生产的纪念品具有实用、欣赏和收藏价值,最能彰显地方历史文化的个性,最能激发人们购买的欲望和吸引大众。

(4)博物馆应增强休闲娱乐功能。为游客提供多样性的体验。

(5)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服务品质。加强对讲解员、接待服务人员的业务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精神面貌。

(6)改善硬件设施,完善服务项目。

(7)加快网络建设,提升服务功能。

进行信息化的整合,推动“数字博物馆”建设是服务社会功能的又一体现。这一项目通过对现有博物馆数字化资源的整合和深度开发,为社会公众及各博物馆提供展示、教育、科研服务的开放式网络应用平台。

(8)服务特殊群体,突出公益性。作为一个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就是要充分利用资源发挥自身独特教育功能,为社会公众尤其是特殊群体、弱式群体提供同质服务。对未成年人等社会团体的免费和优惠开放。

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制度的实施是一项惠及更多老百姓的民心工程,博物馆经济收益不仅仅体现在门票收入上,而更多地体现在博物馆衍生产品的开发上。欧美各国博物馆,一般都建有博物馆商店,这是出于宣传推广和服务观众的考虑。

(9)鼓励多建专题博物馆。专题博物馆不但便于展品的收藏、保护、研究和诠释,提高专业化程度,而且有利于中小型博物馆朝个性化和特色化发展,同时也便于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社会调配。

利用博物馆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民素质教育,使旅游业更为接近提高区域社会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国民素质,丰富国民生活的终极目标。各级政府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即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主要以公共权力而非利益交换为依托的,主要是由政府来承担的。要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责界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与程度,要使有限的公共文化资源得到合理使用。

参考资料:

张燕,(1963——),女,河北人,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管理系,现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文化旅游方面的研究,。写有《陕西佛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长安与丝绸之路》专著两部,参撰书籍8部,独立完成或主持完成陕西省社科基金规划课题、西安市社科基金规划课题以及各类专项课题数十项,写有论文一百余篇。发表各项成果200余万字。

地址:

西安市含光路177号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

电话:(029)83706480(小灵通)(029)82328977(宅)

邮编:710065

e-mail:xiaoyanxian@sina.com.

e-mail:xiaoyanxian2@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