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温经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

许会英

许会英(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730050)

【摘要】目的观察温经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温经汤随症加减治疗符合诊断标准的痛经患者48例,连服14天为1个疗程,下个月经周期自月经来潮前7天开始继续第2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48例患者治愈32例,占66.7%;有效13例,占27%;无效3例,占6.3%。总有效率达93.7%。结论温经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较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痛经中医药疗法温经汤

原发性痛经是指非盆腔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为内分泌功能失调所致,多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和乏力等症状。据1980年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妇女痛经发病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1]。西医治疗痛经多采用对症治疗,副作用大[2]。笔者自2010年9月-2011年9月之间对妇科门诊原发性痛经病人进行临床观察,发现原发性痛经以寒凝血瘀型多见,采用温经汤加减治疗4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48例均为在的患者,其中年龄最小12岁,最大43岁,其中12-19岁30例,20-30岁11例,30岁以上7例;病程最短3月,最长18年,其中3月-1年10例,1-3年25例,3年以上13例,48例均经超声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多有情志不舒、经期冒雨、涉水、或贪食生冷的经历。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并参照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教材《妇产科学》(第五版)[4]有关内容制订。

原发性痛经:指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多发于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春期少女或未生育的年轻妇女。

1.2.2中医辨证依据根据《指导原则》[3]及(中医妇科学)(第六版)[5]的有关内容制订。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质黯,舌苔白,脉沉紧。此为寒凝血瘀型辨证依据。

1.3病例选择标准

1.3.1纳入病例标准(1)符合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辨证标准;(3)治疗满3个月经周期者。

1.3.2排除病例标准(1)符合继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2)对本药过敏者;(3)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治疗方法

本组48例患者均使用温经汤加减:吴茱萸5g,当归20g,桂枝10g,川芎10g,白芍20g,半夏10g,党参15g,香附20g,阿胶(烊化)10g,炙甘草5g。加减:血瘀者加丹参20g,桃仁10g,红花10g;寒凝者加炮姜10g、乌药10g;气虚加黄芪15g;血虚加熟地15g;阳虚加仙灵脾15g,巴戟天10g;腰酸困加续断20g,杜仲15g;疼痛甚者加元胡10g,川楝子5g。服法:每于经前7d开始服药,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约300ml,分早、晚饭前1小时温服。连服14d为1个疗程,下个月经周期自月经来潮前7d开始继续第2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根据临床症状及舌象、脉象变化,每1周调整剂量及随证加减。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妇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相关标准。治愈:疼痛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好转:疼痛减轻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无效:疼痛未见改善。

3.2治疗结果48例患者治愈32例,占66.7%;有效13例,占27%;无效3例,占6.3%。总有效率达93.7%。

4典型病例

张某,女,20岁,学生,2010年12月6日来诊。自述:13岁初潮,每月来经1次,3-4天净。患者开始来月经时,腹痛能忍,用中西药也能缓解。近1年来腹痛加重,疼痛不能忍受,疼时在地上打滚,汗流满面,腰酸腿痛,恶心呕吐。第1天最严重,疼痛持续整天不减,血流量不多,色紫红,血块多,曾用过去痛片,654-2注射,痛不止。舌质紫黯,脉沉细。证属寒凝血瘀型,治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止痛。方用温经汤加减:吴茱萸5g,当归20g,桂枝10g,川芎10g,香附20g,白芍20g,半夏10g,党参15g,元胡10g,川楝子5g,丹参20g,续断20g,炙甘草5g。患者服药14天后诸症基本消失,嘱在行经前7天继续服药,每次14天,连服3个月经周期后诸症消失。停药随访至今无复发。

5讨论

大多数学者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子宫合成与释放前列腺素增加有关,前列腺素诱发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产生下腹痉挛性绞痛,当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历时稍长时,可造成子宫供血不足,甚至引起子宫缺血,导致厌氧物积贮,刺激疼痛神经元而发生痛经。同时PG的刺激还可以使子宫收缩强度及频率增加,收缩不协调或呈非节律性,而致子宫缺血缺氧,引起痛经。治疗上注重精神心理治疗,明确月经期轻度不适是生理反应,在难以忍受的疼痛出现时可以行非麻醉性镇痛治疗,适当应用镇痛、镇静、解痉药,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等对症治疗,止痛作用虽然快且强,但疗效短暂、易复发,且有一定的副作用;手术治疗亦不易被患者接受,故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中医学认为痛经首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曰:“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诸病源候论》首列“月水来腹痛侯”。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根据中医学理论及前人论述,笔者认为本病的病机为:寒易伤阳,过食寒凉之品易伤及阳气,阳气不足内寒则生,寒客胞宫,血为寒凝,瘀滞冲任,导致经期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胞脉气血壅滞,“不通则痛”,发为经行腹痛。根据“女子经血易行,一毫不可壅滞”、“寒者热之”、“结者散之”等先贤认识及治则,治以温经散寒,祛瘀养血,以温经汤加减治疗。温经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篇,篇中论述妇人杂病,其中在病因中谈到,“妇人之病,因虚、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是言妇人杂病之各种病因,导致多种经水之病,其中寒凝瘀滞又最为常见。而本方是调经的主要方剂,方中以温、养为主,兼以祛瘀[7],如叶天士所言“此温字乃温养之意。非温热竟进之谓”。认为“桂枝入心经走血分,暖营血化寒凝,吴茱萸入肝肾脾胃经,温脾胃降逆止呕,暖厥阴温经散寒,二药于人参、甘草、半夏、生姜等健脾补气之中,缓温助土,凝化脉通,阴霾自散。”以当归配川芎,皆具温性,为血中之气药,既可助桂枝、吴茱萸温经散寒之力,又可增强活血祛瘀之功,且为调经常用药对;白芍配甘草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之效。本观察表明,选用温经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是肯定的,能够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与体征,而且毒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中华妇产科杂志,1984,(4):219.

[2]郑玉燕,赵慧明,周志伟.温经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42例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08,14(3):63-64.

[3]中华人民卫生部药政管理局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1993:263-265.

[4]乐杰.妇产科学(第五版)[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80.

[5]马宝璋.中医妇科学(第六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9-83.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2.

[7]郭晓峰.温经汤组方特点辨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9):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