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2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张公猛

——语文课堂“活动单”的点滴尝试

张公猛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实验初级中学宿迁223800

语文“活动单导学”形式是指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目标、学生的情感认知水平而自主设计的激活课堂的一种教学形式,其程序大体为:个体自学——同伴互学——师生探究——检测反馈四个环节。在这个教学流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体,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亲身感知、感悟、快乐学习。其主导思想就是学生全面“动”起来,促进学生全员、全程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这种教学形式下的课堂中,教师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无论是课前还是课中,教师都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了解学情,精心设计“活动单”

语文课堂活动开始前,教师首先应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学习活动的内容,一个没有活动价值的问题只会让学生活动产生课堂低效,学生感到厌倦,索然无味。因此,设计好“活动单”是课堂教学的首要问题,精心设计活动教学方式与活动先后顺序;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

首先,在进行背景资料整理时,要精心筛选。

现在网络发达、各种书籍层出不穷,资源搜集整合已不是问题。但如何在有效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迅速接受与课文内容相关资料信息,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搜集筛选。

在《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学习活动单中,我设计了“活动一:站起来背一背,坐下来,读一读”。在“背一背”环节中这样设计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读一读”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与本文相关的两个人物:苏轼和张怀民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如苏轼在“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写此文是历时四年后的情形。对苏东坡的介绍教师在设计活动单时就筛选出对学生理解本文有帮助的关键信息。

其次,在设计活动流程时,要根据文体特点、课型内容巧妙设计。教学散文,可以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入手,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根据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思路挖掘;教学小说,可以从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三要素来考虑;教学说明文,可以从说明的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语言等方面入手。“活动单”切入口选好了,教者就能游刃有余地设计好活动单。因此,应该根据课文的文体特征来设计和组织各个教学环节。要有文体定位的意识,如我是这样设计诗歌教学“活动单”的:活动一:初读,整体感知;活动二:二读,理解诗意;活动三:三读、把握主旨;活动四:四读,体验感情;活动五:背诵,现场巩固。

再次,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细致、具体。

如诗歌教学片断中,初读感知读准字音,读顺诗句的环节中,活动方法如下:自读→组内合作扫除字词障碍→组内互读→尝试合作朗读展示(小组长分工,组内合作。方式有:齐读、轮读、男女生读、有创造性的读等)→全班朗读展示→全班齐读。在理解诗意时,活动方法:结合注解理解诗意→画出难解字句→组内互助解决→组间互助→教师助学。在体验诗歌感情时,活动内容:个性朗读,体验感情。活动方法:小组演读。各组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读出个性,体验感情。小组快速明确朗读方式→组长分工→各自准备→组内尝试有感情地诵读→全班展示。演读建议:①朗读时可加上动作、表情生动朗读。②可上台展示。③可用唱歌的形式来烘托气氛。④可组内轮流演读。

2深入小组活动,真实关注学习情态

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不但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能对活动过程进行及时调控。

2.1活动思路、活动内容可适时调整。

教师应密切注意学生活动中出现的消极倾向。如:小组合作混乱、漫无目的乱扯、问题不着边际、讨论毫无价值与深度。如一师在进行名著阅读《格列佛游记》合作探究时,让学生就自己阅读印象最深的一点在小组内探究。深入小组调查时,发现学生对这个大部头名著根本无从下手,于是及时调整策略,让学生从故事情节的介绍、人物形象的概括、主题思想的升华、写作技巧的招式等角度进行合作探究。此环节的设计意在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的积累,让学生有章可循,学会多角度赏析文学作品。后来,学生在活动时就显得有序多了。

2.2活动方法、活动技巧可适当指导。

教者在深入小组时,可能会发现小组间学习与合作能力的差异性。或是学生不能切入主题,或是方法不当、或是分工不明、因此在小组中学生活动困难时教师要适当点拨与引领。

在让学生合作赏析李白的诗歌《塞下曲》时,我发现有两组学生活动无从下手,教者参与了这两组的活动,提出赏析诗歌建议和方法指导:

小组合作形式建议:朗读、赏析、描绘、创新的形式选择其中的一句进行赏析。第一组赏析方法:写作手法、表达技巧、抒情手法、用典、修辞、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结构、情感等多角度考虑;创新要求:小诗、散文、和乐歌唱、对联等多种形式的创作。第二组赏析方法:重点字词赏析、主要修辞的表达效果、表现手法、作者心理的独白、心灵小诗、与作者的对话、借助想像描述画面、结合诗句展开联想谈感悟。

2.3活动形式,活动时间可机智调控。

当教师发现在活动中存在普遍疑难问题时,可让学生小组间相互走一走,借鉴其他组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把思路、方法等带回本组,进一步与组内同学一起调节内容及方法。变小组内的合作,为组与组之间的交流,达到全班共同提高。同时教者可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合作,我在《观沧海》的公开课上,小组活动时他观察入微,发现一男生总是向我投来期待的目光,我走过去俯身询问,方知此男生希望能否跟老师一起合作朗诵《观沧海》,我欣然应允,两人在讲台前朗诵分分合合,指点江山、激昂文字,读得声情并茂,满室尽受感染,继而报以热烈的掌声,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创新形式多种多样。如教师可指导课堂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能提高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如记者采访、心灵短剧、游戏比赛等等,这样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激情。需要提醒的是,教师在深入小组活动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活动时间的长短来调控课堂进度。

3诗意引领心灵,激情燃烧语文课堂

文学,就是用诗情浸濡哲思,用心灵审视情思,用精神彰显个性。语文课堂教学中,仅仅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单调地根据活动单步骤教学,作为语文这门诗意性很强的学科,显然是不够的。教师的语言必须要言不烦、具有鼓动性、煽动性。引领性语言、情境性语言、评价性语言、总结性语言甚至生成性语言要尽量做到诗意而激情。美国著名学者威伍先生说过:“想要教好的教师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伟大至少一部分出自天赋,这是无法传播的。然而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

引领性语言的诗意渲染能起到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使其在课堂上燃烧发光。

我在执教《观沧海》一文时,开头创设情境,播放音乐《三国演义》中的主题歌,画面是我精心设计的曹操南征百战、气宇轩昂的一系列精彩画面,学生完全被画面被声音感染了。于是我一番激情导入:“同学们,一曲铿锵雄浑的音乐将我们带入了三国时代。刚才画面上反复出现的这个人是谁呢?(学生答:曹操)大家对曹操了解多少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曹操的一首乐府诗《观沧海》。”后来,我在再次要求同学们体验诗歌感情时用了一段很有诗意的过渡语:“同学们,现在,你就是曹操。一生戎马,笑傲沙场,运筹帏幄,决胜千里,此刻你就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风吹动你的战袍,远眺浩瀚的大海,一定豪情满怀。请同学们通过有个性的朗读体验诗人的感情,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出个性,读出风采。”这样的富有诗意而有激情的情境渲染,相信所有学生都会热情洋溢地投身到再现画面的诵读中去了。

情境性语言渲染能引领学生沉浸于文学的芬芳园。如在执教丁立梅的《蔷薇几度花》,笔者就渲染了这样的情境:“记忆中,总有一些东西温暖依旧,或许是一个木制风车,一条蓝底白花的围巾,甚或是久违的窗外冰糖葫芦的叫卖声,那又是一种怎样的声音曾经那么深刻地牵动了梅子的情怀呢?”“赏到此处,真想,如果有一天,能有这么一个优美的意境:冬日暖阳下,一人、一书、一茶。恬静得如同绽放在墙角的那一簇蔷薇花。静静的感受着自然的恩赐。风吹雨打也好,阳光暖着也罢,总能以宁静致远的心态坦然面对。对我而言,这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向往啊!”我发现学生深深陶醉在美好的想象中了。

升华性语言诗意生成,能把学生带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去。我在《陋室铭》的课堂总结时,赞道:纵观华夏文明的长河,如刘禹锡一般高洁傲岸,贫贱不移遗世独立的君子比比皆是。他们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他们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你知道他们还是谁吗?(可以从学过的文章中找,如陶渊明,周敦颐等)。教师的及时激发,引导学生联系文本、结合生活经历与读书体验出发,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因惑质疑,产生课堂悬念,达到欲罢不能的探索境界。

综上所述,在活动单导学形式下,学生成为课堂的的主人,教师由“主角”变成了“配角”;由“主演”变成了“导演”;由“主播”变成了“主持”,如何诗意引领语文课堂,烹调好语文味,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努力探索,做一个弥漫着书香、充满活力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