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交锁髓内钉与外固定支架治疗下肢骨折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对比分析交锁髓内钉与外固定支架治疗下肢骨折的效果

杨洋

湘潭市中心医院骨科一区湖南湘潭411100

摘要:目的:观察和比较下肢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交锁髓内钉和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76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列表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施行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施行交锁髓内钉进行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优良率(89.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优良率(65.79%),(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下肢骨折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进行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外固定支架,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外固定支架;下肢骨折;效果

为了对比和分析下肢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交锁髓内钉和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76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两种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76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使用随机数字列表将本组76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42.35±5.7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8h~9d,平均4.53±0.76d。研究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43.47±6.3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1h~10d,平均4.79±0.91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受伤时间等一般资料上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1.2.1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施行交锁髓内钉进行治疗,以患者的骨折位置为中心,往前外侧作一弧形切口,进行手术时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牵引复位,然后进行扩髓,根据患者手术前的CT影像学资料选取合适长度及直径的髓内钉,同时也将选取的髓内钉的相邻型号留置备用,以避免骨折后患者的髓内腔出现变化或影像学资料无法有效反映髓内腔情况。将髓内钉和连接器牢靠固定之后,在瞄准器下安放好锁定后逐层关闭切口,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

1.2.2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施行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以患者的骨折位置为中心,往前外侧作一弧形切口,清除患者创面上的异物后,将创面的神经部位和血管清晰的显示出来,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和固定,分别在患者的骨折近端和骨折远端处钻一个骨孔,将外固定支架准确的放在患者的下肢骨折位置上,确保外固定支架距离患者的皮肤约为1.0cm~1.5cm,拧入螺钉将外固定支架安装好,确定所有螺丝拧紧后逐层关闭切口,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

1.3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Johner-Wruhs评分方法[1]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①优:患者的骨折位置实现坚固愈合,关节活动完全恢复,可正常步行,且无成角畸形和疼痛感,短缩程度<5mm,旋转角度<5°,无并发症;②良:患者的骨折位置实现坚固愈合,关节对抗有轻度受限,可正常步行,但有轻度疼痛感,成角畸形<5°,短缩程度为5~10mm,旋转角度为5°~10°,具有轻度并发症;③中:患者的骨折位置实现坚固愈合,关节活动恢复一半以上,走路步态跛行,有中度疼痛感,成角畸形10°~20°,具有中度并发症;④差:患者的骨折愈合差,关节恢复低于一半,无法对抗力量,步行时具有明显的疼痛感,成角畸形>20°,具有重度并发症。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组数据纳入SPSS20.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x2比较方法进行比较,以率(%)进行表示,当(P<0.05)时,代表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优良率(89.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优良率(65.79%),(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下肢骨折是外科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其主要包括膝部骨折、胫腓骨骨折、股骨干骨折、髋部骨折、足部骨折及踝部骨折等骨折类型。该疾病患者常合并有膝关节功能丧失和踝关节功能丧失情况,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非常严重影响[2]。因此,对下肢骨折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上对下肢骨折患者主要采用外固定支架和交锁髓内钉进行治疗,其中外固定支架具有操作简单和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可以有效促进骨折的迅速愈合,保护患者的血供和局部软组织,加快骨组织的功能康复速度,从而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3]。但是由于外固定支架的侧向稳定性和抗扭力相对较差,并且术后患者的活动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而交锁髓内钉具有比较广的适应证,其通过对患者的骨折远端和近端进行静力交锁固定,以有效控制旋转,保持骨折端的稳定性,保证肢体长度,有助于促进患者的恢复。髓内钉不需要进行塑形,插入后就可以有效恢复肢体力线,操作简单且具有明显的效果,同时由于髓内钉和患者的骨折位置间的距离比较远,防止了骨和软组织受到的刺激,从而促进了患者关节活动度的恢复[4]。此外,交锁髓内钉的固定牢靠,受力均匀,不易出现并发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下肢骨折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进行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外固定支架,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成伟,艾尔肯·阿木冬,李璐兵等.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后的骨不连[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9):1667-1670.

[2]闵竞,何盛江,郑华等.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对下肢骨折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J].重庆医学,2013,34(25):2988-2990.

[3]崔宜栋,桑成林,李筠等.外固定架固定联合负压吸引治疗下肢骨折术后骨及钢板外露[J].山东医药,2011,51(14):74-75.

[4]王志国,袁成磊.交锁髓内钉与外固定支架在下肢骨折中的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24(24):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