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马彦华

马彦华(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第二人民医院117114)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结果27例治愈及好转,总有效率73.0%。结论掌握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快速诊断,及时准确有效治疗,可减少并发症,改善老年ACS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老年人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R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2-0276-0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s,ACS)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冠脉病变基础上出现的冠脉完全或部分闭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等机体病理状态。根据中国诊治指南的定义制定[1},ACS包括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三种类型。ACS常见于老年人及绝经后女性,部分患者有长年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ACS患者常表现为发作性胸痛、胸闷等症状,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老年ACS病因复杂,危险因素多,首发症状不典型,因此掌握老年ACS的临床特点十分关键,采取恰当有效治疗,可减少并发症,改善老年ACS患者预后,大大降低病死率。本文回顾性分析了37例老年ACS患者资料,探讨了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现报道如下。

1.研究资料和诊治方法

1.1一般资料和研究对象我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共收治37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男性15例,女性22例;年龄65-83岁,平均年龄71.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ACS诊断标准,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19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11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7例。

1.2诊断方法结合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做出诊断。

1.3治疗方法所有患者维持静脉通路,供氧,氧饱和度测定,描记12导联心电图,连续心电监测,监测肌钙蛋白及心肌酶等。治疗如下:(1)不稳定性心绞痛:低分子肝素钙100U/Kg,脐周皮下注射5-7d,每12h一次;每天口服阿司匹林100~324mg/d,最低维持量为75mg/d;氯吡格雷首服300mg,继以75mg/d;含服硝酸甘油类。(2)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给予负荷剂量的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首剂300mg)和低分子肝素钙100U/Kg,脐周皮下注射5-7d,每12h一次;(3)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立即给予急诊溶栓,溶栓药物及方法:2万U/(kg?30min)尿激酶(UK)加生理盐水静脉滴入,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100U/Kg,脐周皮下注射5-7d,每12h一次,并给予负荷剂量的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

2.结果

2.1治疗前临床表现

老年ACS患者的首发症状统计如下:典型胸痛7例,非典型胸痛及胸闷14例,呼吸困难6例,上腹部痛3例,头晕5例,颈项痛、肩背痛3例,心律失常4例。13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4例高脂血症,3例糖尿病。

2.2治疗效果

27例治愈好转,总有效率73.0%。治疗中发生发生颅内出血2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5例,发生急性左心衰3例,发生恶性心律失常2例,死亡2例,转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6例。

3.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易损斑块的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造成冠脉闭塞是ACS的发病机制已成为共识[2]。老年人普遍存在冠脉粥样硬化现象,在一些危险因素及体内外损伤因素作用下,发生纤维帽破裂或裂缝,激活血小板凝血系统,在斑块表面形成血栓,导致冠脉管腔狭窄和(或)合并痉挛,产生冠脉完全或不全阻塞,继而导致ACS发生。

结合文献报道[3]及本研究显示,老年ACS常具有以下临床特点:(1)首发症状多变:老年ACS患者可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疲倦乏力、肩背部疼痛及上腹痛等多种症状[4];(2)无疼痛型冠心病多:有报道有5%-10%为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并随年龄增长而感知心前区疼痛减少,原因是老年人疼痛敏感性降低。(3)心绞痛疼痛部位不典型者多:疼痛可出现在上腹部、颈项部、肩背部、左上肢等部位,呈阵发性,服硝酸甘油能缓解病情。(4)心律失常检出率高:由于心脏传导系统及心肌缺血、缺氧易出现各种心律失常,以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室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多见。(5)误诊和漏诊多:由于高龄、冠状动脉病变较复杂及合并多种疾病,导致老年ACS症状不典型甚至无症状,多病同时发作使病情复杂,导致误诊和漏诊。

临床常用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诊断ACS,心电图是确诊心肌缺血最重要也是最方便的的检查手段,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包括肌钙蛋白I(cTnI)或T(cTnT)及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对于老年ACS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注意的是稳定型心绞痛、急性肺动脉栓塞、急性心包炎、主动脉夹层和急腹症等其他疾病的临床变现容易掩盖ACS,临床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胸痛性质、特点及发作时的特征结合心电图的动态观察和患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做出判断综合。

目前治疗ACS的主要策略是溶栓治疗,此外介入治疗已成为ACS的主要手段。药物治疗仍是最基本手段,尤其是对于那些不具备介入手术治疗医疗机构更是如此,然而药物治疗不佳时应积极进行介入治疗。综上所述,掌握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快速诊断,及时准确有效治疗,可减少并发症,改善老年ACS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4.

[2]刘冬戈.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其易损斑块的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8,01(13)3-5.

[3]李勇,李延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诊断[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02(30):171-173.

[4]陆惠华,盛净.老年常见疾病临床手册[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2006: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