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早期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2

15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早期的护理

李小玲赵丹

李小玲赵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430030)

【摘要】总结150例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认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早期,通过病情观察,呼吸机辅助呼吸,良好的气道管理等病情观察和护理措施,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预防并发症减少致残程度,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术后护理;颅脑损伤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2-0140-01

颅脑损伤是死亡率最高的损伤类型之一,早期死亡率达30%[1]。近年来因车祸、高房坠落等原因导致重症颅脑损伤的人越来越多,但因个体差异及疾病发展时期的不同其护理也有所不同,现介绍我科2009年至2010年10月收治的150例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早期患者的护理。

1病例介绍

2009年至2010年10月有150例因坠落,车祸等致重症颅脑损伤并在全麻下行颅内血肿清除加气管切开术的患者收治我科。其中男性96例,女性54例。查体共性:GCS评分为3分,无自主呼吸,均留置颅腔引流管,胃管,尿管,四肢肌张力低,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并予脱水,抗感染,止血等治疗。术后体温发热者最高达39.4度,未发生痰堵。患者在住院后一周恢复意识、自主呼吸、瞳孔光反射,对疼痛有刺激反应,出现悲伤表情的有109例,病情恶化的24例,死亡18例。

2护理

2.1病情观察:患者收治我科监护病房,按照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的通知要求,观察患者神志、面部表情、动作、分泌物、排泄物等的变化,特别是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体温以及肢体运动情况,及时发现颅内再出血及脑疝先兆症状,并提供信息给医生,预防并发症发生。

2.2并发症护理:

2.2.1颅内出血,脑组织灌注量不足:发生在术后48小时内,主要原因是术中止血不彻底或凝血痂脱落。也可因呼吸不畅等引起颅内压骤然升高造成再次出血。应避免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及时发现颅内出血征象,并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特别要注意血压变化,因患者术前有颅内出血,术后又失血,使脑血流灌注减少。血压低时输血补充血容量,并予多巴胺等药物维持血压在120-130/80mmHg,增加脑灌注量,防止脑组织缺氧。

2.2.2预防肺部感染:(1)每2小时翻身叩背彻底吸痰一次,吸痰时严格无菌技术。(2)重视口腔护理:使用新境界口腔护理液。方法为:先将喷雾剂喷射2~3次至小药杯后稀释至满杯,用棉球蘸湿擦洗口腔,然后再用喷雾剂喷口腔内2~3次,以减轻异味,清洁口腔。(3)气管切开护理:每日定时更换切口敷料3次,如污染则及时更换,每周行痰培养以配合有效使用抗生素,预防干预肺部感染.

2.3使用呼吸机的护理

2.3.1正确连接管道,严防各接口处脱落、折叠而导致通气量不足。

2.3.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因胸内压力增高致回心血量及心排出量减少,可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这种情况在调节正常参数后,机体可通过代偿自行纠正。但如果血压继续下降,心率增快为呼吸机通气量过大而至胸内压过高影响心脏正常功能;如为血压升高,心率增快,氧饱和度低或下降,患者烦躁,大汗淋漓,则为呼吸机通气量不足,患者缺氧,应重新调节呼吸机相应参数。

2.3.3气道护理:定时翻身、叩背、吸痰。并监测患者呼吸、氧饱和度的变化。吸痰后听诊呼吸音,检查吸痰效果。在气管切开处加用人工鼻。患者使用一次性气管插管,因此气道内气囊每班要放气一次,避免压力过高出现气道粘膜缺血、坏死,或压力过低致胃内容物返流、误吸,加重肺部感染或窒息。

2.4发热的护理:首先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酒精擦浴,或用头部冰枕不仅可以达到降温目的还能保护脑细胞。体温高热而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时再遵医嘱用降温药物,并做相应处理,然后q4h监测体温直至正常。患者出汗后及时更换患服,并估算出汗量纪录在出量一栏,以供医生准确及时补充水电解质和营养物质。

2.5卧位:术后6到8小时后头部抬高10°~30°,平卧位与侧卧位交替每2小时翻身一次,为患者做任何操作后均应重新摆放体位,维持功能位,还可预防压疮。

2.6鼻饲:遵医嘱经胃管鼻饲高热量、高蛋白质流食,加强营养。鼻饲前先检查气管插管内气囊的压力,以免压力低出现误吸,并抽吸胃管,未抽出咖啡色胃液后鼻饲流食。掌握适宜的温度和速度,观察进食后呼吸、心率的改变,有无呛咳和腹胀。鼻饲后1小时避免吸痰。

2.7硬膜外或硬膜下引流管护理:(1)引流袋低于头部15~20cm,过高引流压力不够,易导致管内液体反流引起颅内感染,位置过低会使血肿腔内负压过大发生再出血的可能。(2)保持管道通畅,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术后早期引流液引流量过多,适当抬高引流袋,以保持创腔内一定的液体压力,避免脑组织移位。观察到引流量大于200ml/h,引流液为鲜红色,表明颅内有活动性出血。使用止血药物出血未见停止,意识出现变化,立即完善术前准备送患者入手术室开颅止血。每日更换引流袋,48~72h拔管。

2.8促醒:除了用药物治疗外,还有计划的让患者接受自然环境的刺激,定期听亲人的录音和语言交流,听广播等。定时用冰棉签行口腔刺激,做口腔肌群训练,为患者苏醒后进一步言语治疗做准备。

2.9心理护理:因突然发生意外,患者家属易产生焦虑,急躁,恐惧心理,因此要多与患者家属沟通,针对家属的顾虑和关注的问题给以耐心的解释工作,使患者家属得到贴心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只达石,崔世民,张赛.重症颅脑损伤救治规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

[2]龙荣开.神经科危重症监测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3]李学红,周明和,李燕.颅脑损伤的观察与护理[J].西南军医,2009,(06)1182-1183

[4]吴江.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熊新华.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08)95

作者简介:李小玲(1980.9-),本科,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