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调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1

对中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调查研究

罗茜

罗茜(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

摘要:根据现在各高校研究生不断扩招的趋势,出现了各大高校培养质量下降的问题,而培养质量的下降就接着带来了就业困难。但在国外的研究生教育,一直都以确保生源质量为首要。为了让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有个良好的模式,笔者对这个高学历群体做了相关调查。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心理健康;就业保障

1.前言

自从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研究生数量每年保持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0年研究生扩招更是达到了46.5万人。从研究生数量来看,我国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研究生培养的大国。然而,伴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却在不断下降,研究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不断显著化,研究生培养机制和就业的保障问题都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研究生的压力来源、学术成果、心理健康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几个方面来分析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原因。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面向全国各个高校在校研究生。本次调查发放了500份问卷,有效回收了447份,其中男生141人,女生303人;重本402人,非重本43人。问卷回收率89.4%。

2.2研究工具

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自编问卷,总共52道题,由学术水平、身体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三个维度构成。

2.3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14.0软件包对问卷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处理。

3.要点分析

研究生培养涉及到学术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几个方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有利于研究生培养工作系统化、制度化、整体化,从而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3.1对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质量管理

近年我国培养出了不少的研究生,但研究生论文的质量和学术活动的层次性都呈下降趋势,有一位大学教授看了20多年的研究生论文,对于目前学生的学术写作水平呈两极趋势十分担忧,优秀的论文的确比以前的更加好,但很少,大部分论文都在中间部分没有什么创新,照搬别人的东西来凑数的不少。

3.2加强导师的管理也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首先,要建立任课教师的资格认定制度,做好导师的甄选工作。导师的甄选要有严格的标准,德才兼备,能承担一定科研项目、有稳定的研究方向、连续的科研成果和较高的科研能力。其次,要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推行导师组制度。由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知识结构及研究方向的导师形成导师组共同指导研究生,这样既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又有利于优势互补。

3.3关心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对研究生三个年级进行了心理测试发现在性别和学校两方面都无显著差异。

在测试中发现偏内向的学生,在实际中表现得较自我,不易与别人沟通,学习困难问题较多,绝大多数的同学还是中间型,少数同学是较活泼,学习较轻松。心理健康一般和心理认知水平相关,受综合能力与世界观,人生观的制约。研究生的教学是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变化,要掌握他们在各个学习阶段的心理适应情况。导师、导师组和管理人员可通过互相沟通,协助学生进行心理调整,以适应新阶段带来的不适应,导师在负责指导学生学习、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同时,指导学生为人处世,特别用是乐观积极地态度去处理学习、就业、个人问题中所出现的问题,在学习期间争取更大的成就。

3.4研究生的身体锻炼

现在某些高校,研究生的数量已经接近本科生的水平,而研究生的体育教学与锻炼并没有纳入学校的正常教学和工作轨道。通过对447名高校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研究生不分男女平均每周锻炼1.9次,每次锻炼1,4小时。在研究生中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的男生有15.2%,女生有5.9%。

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学习研究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怎么能承担繁重研究工作。全日制硕士的培养教育不同于非全日制专业硕士,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握好研究生发展的特点和特殊性,充分去借鉴国际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先进做法,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使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规范化和顺利、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哈消别克.卡斯木,巴哈提.哈立亚.关于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的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

[2]黄勤,研究生培养机制与就业保障问题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09.

[3]叶耀东.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09:175-176.

[4]杨霞,规模迅速扩张下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J].社会纵横,2008,(3):261-262.

[5]孟珊,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演变轨迹及其影响因素[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

[6]王孙禺,袁本涛,赵伟.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综合调研报告[J].中国高等教育,2007: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