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下的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2-12
/ 4

股权激励下的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肖霄

肖霄中海监理有限公司广东深圳市518057

摘要:本文从管理层角度出发,研究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的关系,选取了A公司股权激励计划进行解读,从结合他们当期与前、后期的财务报表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年度财务报告的一些重要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对它们进行分析说明,从中揭示管理层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对公司绩效及长远发展定位影响。

关键词:盈余管理;股权激励;A公司;案例研究

一、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概述1.股权激励的相关概述股权激励是一种通过经营者获得公司股权形式给予企业经营者一定的经济权利,使他们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位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的一种激励方法。经理人和股东实际上是一个委托代理的关系,股东委托经理人经营管理资产。但事实上,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契约并不完全,需要依赖经理人的“道德自律”。资深猎头专家认为股东和经理人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股东希望其持有的股权价值最大化,经理人则希望自身效用最大化,因此股东和经理人之间存在“道德风险”,需要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来引导和限制经理人的行为。

在不同的激励方式中,工资主要根据经理人的资历条件和公司情况预先确定,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因此与公司的业绩的关系并不非常密切。

奖金一般以财务指标的考核来确定经理人的收入,因此与公司的短期业绩变现关系密切,但与公司的长期价值关系不明显,经理人有可能为了短期的财务指标而牺牲公司的长期利益。但是从股东投资角度来说,他关心的是公司长期价值的增加。尤其是对于成长型的公司来说,经理人的价值更多地在于实现公司长期价值的增加,而不仅仅是短期财务指标的实现。

为了使经理人关心股东利益,需要使经理人的利益最大可能趋于一致。

为此,股权激励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通过使经理人在一定时期内持有股权,享受股权的增值收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风险,可以使经理人在经营过程中更多地关心公司的长期价值。股权激励对防止经理的短期行为,引导其长期行为具有较好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2.股权激励的方式目前,在国际上流行着股权权益工具、期权权益工具、账面效益工具这三种股权激励方式,其中股权权益工具直接给予被激励对象股票或者虚拟股票,它又可以分为业绩股、限制股、虚拟股、管理层/员工(MBO/MEBO)和员工持股计划等,期权收益工具授予被激励对象的是购买股票或享有股票收益的权利,它又可分为股票期权和股票增值权等;账面权益工具授予被激励对象的是享有资产账面价值增值的权利。股票期权是三者中最常见的方式。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1、盈余管理的概念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企业管理当局,无论是董事长、总经理还是高级管理人员,他们作为企业信息的加工和披露者,有权利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有权利安排交易发生的时间和方式等。而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披露的不完全为他们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第二、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当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或交易安排,即管理当局是有意图的。

第三、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于获得自身利益。虽然盈余管理的直接结果是使得一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经济收益产生误解,但其最终目的是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

2、盈余管理的特征第一、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最长也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的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中的报告盈利,而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

第二、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

尽管人们并不知道企业究竟有多大的经济收益,但盈余管理最终还是离不开经济收益这一基准。应当注意到,无论是盈余管理在企业的实践还是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都非常关心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发达证券市场环境下的盈余管理,人们考虑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就会多一些;相反,欠发达证券市场环境下的盈余管理,人们则容易拘泥于会计报告收益与经济收益或其它法规决定的收益之间的偏差,其“经济收益观”的地位相应更为突出。

第三、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无论是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还是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当然会计人员也参与其中,但作用并不明显。

第四、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

此外,时间特别是时点的选择也是盈余管理的对象之一,这就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和空间因素。当然,盈余管理最终也就是体现在会计数据上。

第五、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非常复杂。所谓明确是指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这点是可以充分加以肯定的。盈余管理是与公众利益、中立性原则相矛盾的,同时,盈余管理的目的也是非常复杂的。

3、盈余管理的方法(1)变更会计政策会计政策的变更是最常见也是最原始的盈余管理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长期投资核算方法、无形资产核算方法、产品开发费用核算方法的选用及变更都能对会计收益数额产生一定的影响。尽管会计政策的变更为会计准则所允许,但通过会计政策的变更来操纵报告利润的行为受到公众甚至企业经理更大的反感。许多声誉卓著的大公司已很少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利润管理。

(2)应计项目管理对应计资产和应计负债的不合理确认和对费用的不合理递延管理是盈余管理的另一种常用方法。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增加,应计项目的确认将具有更大的弹性,从而给盈余管理提供更大的空间。但应计项目的管理受到应计项目规模的限制,在许多情况下,它并不能单独对会计盈利产生重大的影响。

(3)改变交易时间改变交易时间即利用时间差,在收入的确认时间上做文章,利用这种方式可以虚增利润,也可以减少利润。

(4)创造特殊交易关联交易和资产重组。将关联交易和资产重组等事项运用在转出亏损、多计利润、资产置换、对外收购并购、对外转让资产、债务重组等手段可以扭亏为盈,也可以令利润大增。

(5)资产评估由于利率、科技、供给需求、通胀水平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所以同一资产的价值在不断的变化,这样企业便可以利用资产评估进行盈余管理,在扩大企业规模时高估资产。

三、A公司股权案例2006年1月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后,股权激励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理论上讲,股权激励制度可以约束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股东对其进行监督的成本,实现委托代理双方之间长期的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目的。但在我国公司治理发展的初期,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让公司让账面业绩满足股权激励的行权条件的行为时有发生,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给其业绩带来较大的波动性。本文在此以A公司为例,分析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状况、企业存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及其对企业的影响,以期为投资者正确认识企业股权计划的合理性提供分析手段与方法。

(一)股权激励计划实施情况2006年9月1日,A公司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股权激励计划,授予激励对3185万份股票期权,股票来源为A公司向激励对象定向发行股票,标的股票总数占激励计划签署时A公司股票总额31850万股的10%,达到激励股数的上限,每份股票期权拥有在授权日期3年内的可行权日以行权价格13.15元(2006年度转增股本后,行权价格调为6.43元/每股)和行权条件购买1股A公司股票的权利。

在A公司股权激励方案中,与公司业绩指标相关的行权条件有两个:一是A公司上一年度净利润较前一年度增长20%;二是A公司上一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8%。自股权激励计划授权日一年后,满足行权条件的激励对象可以在可行权日行权。激励对象首次行权不得超过获授权股票期权的20%,剩余获授权股票期权,激励对象可以在首次行权的90天后、股票期权有效期内选择分次行权,但自授予年度后的第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累计行权比例不得超过获授份额的30%,第二个完整会计年度的累计行权比例不得超过获授份额的60%,第三个完整会计年度的股权有效期内累计行权比例不得超过获授份额的100%。A公司2006年度和2007年度业绩指标均达到行权条件。2008年3月激励对象均以自身获授权股票期权数量的2%参加行权,行权数量为127.4万份,行权价格为6.43元/股,剩余未行权股票期权为6242.6万份。于是,2008年6月公司激励对象以自身获授股票期权数量的58%参加行权,行权数量为3694.6万股,行权价格为6.23元/股。

(二)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前后业绩对比分析A公司股权激励计划中规定,获准行权年度是指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因此,2006年度至2008年度公司的业绩尤为重要,这三年的业绩是关系着高管层能否顺利行权的关键因素。

表12003年度至2008年度与行权条件相关的业绩指标

注:2006(旧)表示2006年度旧企业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数据,2006(新)表示2006年度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数据。

表1显示,2006年度A公司的业绩非常好,两项业绩指标在6年中都达到了较高点。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调整后,这两项指标的数值依然可观。但从2007年开始母公司业绩开始下滑。2007年度A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勉强达到行权条件规定的18%,仅仅高出0.64%。而2008年度A公司的经营业绩则为达到股权激励计划规定的行权条件。观察这6年的数据可以发现,净利润的增长幅度起伏较大,但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却较为平稳。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是否与股权激励计划产生股票期权费用成本费用有关?在此做进一步分析。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在行权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A公司需根据行权条件对可行权股份做出最佳估计,以各部分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按从授予日其各会计期间换取期权实际服务的月份占该部分期权最低服务总月份(等待期)的权数进行分摊计算股票期权费用总额,扣除前期分担的所有期权费用列入当期的成本费用,同时计入资本公积,不确认其后续公允价值变动额。A公司2006年度(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调整后的财务报表)和2007年度分别确认可55,220,067.23元和147,700,559.88元的成本费用,分别计入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制造费用。因此,在行权等待期内,股权激励只会对企业成本费用和资本公积等科目产生影响,并不影响企业当期的现金流量。A公司的财务报告由于采用了旧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成本费用和资本公积并没有产生影响,从而对当年的利润也无影响,2007年度该公司由于确认了大量的成本费用,影响了其财务状况。

因此,在剔除了股权激励对该公司的财务数据的影响之后,将其与同行业未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B股份进行对比发现:身处相同经济环境中同一行业的B股份净资产收益率相对稳定,从2005年起就开始稳步上升,这与A公司大幅度波动的净资产收益率形成鲜明对比,虽然2008年度金融危机的爆发会对企业的业绩产生一定影响,但是A公司在剔除股权激励影响的情况下净资产收益率还是比2007年度下降了13.8%,下降幅度过大,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度A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是B股份的3,63倍,高达71.68亿元,但其净利润仅是B股份2.33倍,即227亿元,也就是说A公司2008年度存在大量的成本费用,净利润大幅下降,导致净利润收益率迅速降低。为何会出现这一反常现象?是否与其自身进行盈余管理有关?

在此做进一步分析。

(三)盈余管理方法剖析在分析对比了A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前后的业绩状况,可以发现A公司存在几个反常现象:1)A公司近6年净利润的增长幅度起伏较大,但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却较为平稳。2)A公司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与净利润不匹配,且资产收益率比2007年度下降了13.8%,下降幅度过大。针对这几个现象,在深入剖析后,总结了A公司的三大盈余管理行为:成本费用、应计项目、子公司财务状况控制。

1、控制成本费用表22003年度至2008年度成本费用变化情况

正常情况下,公司应收账款金额应随着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但从表4可以看到2007年度应收账款净额与主营业务收入是比例达到了最高点,账龄在6个月以内的应收账款高达13.1亿元,其中,给予客户1-3个月的信用结算期未到,是产生13.1亿元应收账款的主要部分。应收账款的增加并没有使得应收票据减少,表明该公司将2008年的部分利润进行提前确认,以保证2007年能够顺利满足行权条件。

3、控制子公司财务状况A公司在2007年报告期内收购了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地产公司),对其进行盈余管理也有帮助。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A公司2007年度其他应收款净额与期初相比增幅为660.80%,某房地产公司的应收款项是其应收账款增加的主要因素。另外,2007年度A公司预收款项比期初增加1.53亿元,增幅为279.69%,而在预收款项中,某房地产公司为1.39亿元,占90.85%。

某房地产公司开发的项目竣工验收尚未办理完毕,为2008年A公司的年度报告保留了利润空间,如果2008年度项目能够竣工验收,那么就可确认某房地产公司的收入3.4亿,这对A公司2008年度利润会有较大影响,只可惜,A公司在保证了前两年的业绩增长后,2008年度功亏一篑。由于前两年的业绩均符合行权条件,A公司的高管层获得了3822万股的股权激励,并均在2008年度A股市场上行权套现获取巨额报酬。而与此同时,A公司2008年度净利润较前一年下降42.6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下降至6.95%,接近2007年度的三分之一。这种反常的现象就是高管层针对股权激励进行盈余管理所遗留下的后果。

(四)股权激励方案优化建议1、行权条件:在此文中,与公司业绩相关的行权条件有两个:一是A公司上一年度净利润较前一年度增长20%;二是A公司上一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8%。但是这样的行权条件不能有效地解决代理问题,应该构建多维指标,从而压缩管理层对综合行权条件的可操控性,迫使其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满足行权条件。

2、把EVA(经济增加值)纳入激励对象的考核体系。EVA考虑了股权机会成本,衡量价值增值。在激励方案中加入EVA条款,使得经营者更为关注长期价值提升。总之,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才能缓解代理问题。但由于笔者的知识与思考角度的局限性,对案例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与建议可能会有不足或偏差,待同行指正。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案例公司股权激励的分析,以及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下的盈余管理现状,我们可以得出几条相关的建议,以期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有所帮助。

1、合理完善股权激励方案我国还是在股权激励的探索阶段,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依旧不够合理,这使得上市公司管理层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操纵公司未来业绩,来获取私人利益。因此,只有规范股权激励计划,严格规定行权条件与行权时间,在一定程度限制管理层通过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来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除此以外,我国相关会计准则和监管制度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利用的机会。

2、完善管理层股权激励计划考核指标体系完善管理层股权激励计划的考核指标体系,采用以财务比率和经营性现金流量为基础的短期考核指标,以及股票市场价格等长期考核指标。经营性现金流量不容易被高层管理者操纵,所以会计信息是相对比较客观的。

在股权激励计划中加入这些衡量指标,企业能够更好地控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股价作为一项长期考核指标,既可以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提高到一定程度,同事也可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3、实行强制性披露股权激励制度及信息强制性披露上市公司上午相关股权激励制度,以及有关的执行情况,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加强信息披露会增加盈余管理的难度,从而可以减少盈余管理行为。此外,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披露行为检查,发现违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惩罚。

(四)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使管理层根据他们的长远利益考虑,做出理性选择,以减少对企业盈余管理的长远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耿照源,邬咪娜。高晓丽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统计与决策2009;10;141-143陈千里.股权激励、盈余操纵与国有股减持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149-155何荣华,谢国珍.股权激励对公司损益和股东权益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7,(2)王兵,卢锐,徐正刚.薪酬激励治理效应研究---急于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视角(J)。第六届市政会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