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生活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3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生活化

何剑彬

何剑彬缙云县凝碧初中浙江缙云321400

中图分类号:O1-0文献标识码:A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因此,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我们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探索发现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尤其在当代,数学的影响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推进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从而使得社会也不断对公民的数学素养提出新的要求。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考虑社会发展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讲,就必须考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具体地说,就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把这些现实的问题与之相联,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中的数学本身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都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就更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减少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

数学最早的起源便是因为人们生活的需要。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内容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相结合,创设情境、设疑引思,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验到探索的愉悦。

1、从生活背景入手,诱发数学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能提高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诱发学习动机。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教材创设很多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境,如日历,猜岁数,商场购物,上学放学等.学生通过这些生活情景的探索观察、发现深刻地体会了一元一次方程在生活中的模型,体会到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又如创设“生活中的统计图,转盘游戏”等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统计”、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和概率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并让他们回到家里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统计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这样利用有趣的生活场景,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使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地参与新知识探究,学生自然对数学有了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2、从收集生活素材入手,体验数学乐趣。

中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与算理等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这就要求教师多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推理反映和揭示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搜集“生活中的数学”,教师要让学生根据收集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有目的地从学生收集的资料中提取与数学有关的资料,并将它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如“三角形”“丰富的图形世界”“有趣的七巧板”等节的教学,我们可以结合校园中的“位置”问题,像排列的座位、体育课上的队列、本教室在学校各个教室中的相对位置等;教室内外的几何形体,像校门或大厅里的柱子、图书室里面的柜子、体育室里面的各种球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像拼图游戏、吊车的三角架等等,都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这样,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他们会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生活实践,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的兴趣,从中探索到数学规律,体会到思维方法,构建成数学模型,对数学的亲切感也油然而生。同时,学生由于共同对资料收集整理,培养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资源共享、合理利用”的现代意识。

3、从模拟生活情境入手,渗透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模拟生活,使抽象的概念实际化、生活化。如:在教学“乘法公式中的平方差与完全平方公式”时,可用表演的方式教学如下:

同桌的2个同学或好朋友分别扮演"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上台演一段相声):

附:学生创作的相声--兄弟俩

齐:大家好!

李:我叫平方差公式。这是我的弟弟,叫完全平方公式。我俩都是基本的乘法公式。

林:同学们最喜欢我了,你看,在我括号的头上有一只鸭(a+b)2,我的答案也到处都有鸭。还可以编为顺口溜:首平方,尾平方,2倍乘积中间放。

李:你别吹了,其实,你一点也不让人喜欢。你是二项和的平方变成三项和,越变越多。而我是四项变为二项,越变越简单。

林:我的本领可大了,有一天,老师出了道计算题:9992,只准用口算。全班同学一下子都哑了,还好,有一位同学还记得我,才快速变成(100-1)2正确算出,全班对我崇拜极了。瞧!我的本事多大呀!

李:你别太得意了,我的本领也不比你差。有一次,我回家编了道计算题102×98让我爸快速口算,我爸一时算不出来。我爸把我的方法学去后,常夸奖我,说他在卖菜算帐时方便了不少。

林:我们都不要过于骄傲,我们都是人们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正因为有我们的出现,才使多少难题被我们解开。

李:对!你说的太好了,我和你原本就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兄弟。

比如(m+1)×(m-1)-(m-2)2还必须同时运用我们俩,才能正确算出。

齐:谢谢大家!

这样创设了孩子喜闻乐见的相声小品表演情景,而且在情景中渗透了数学知识,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表演、小组讨论,在充分体验、感知的基础上,激发了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心理素质。师生在情趣与理趣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教师就一定要做个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一门学科。

二、让数学走入学生生活中去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原则,在学习过程中要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作为教师就要设计一些应用性较强的题目,并引导他们学会自觉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及其魅力,逐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设计开放性问题

设计一些具有一定现实背景的开放性的问题,既可使学生觉得这个环境是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又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二次函数的章首语中有这样一个引入题:用长20m的篱笆,一面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园子,怎样围才能使园子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在教学本节课前本人先设计学生操作实验如下:

(1)观察和调查校园环境,利用已有环境的条件,设计如下方案:用长20m的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生物实验基地;

(2)画出图样,并提供利用有关自然环境资源的说明,标注图样尺寸和面积;

(3)尽可能设计多个方案,比较哪个恰当?哪个方案的基地面积最大?

(大致方案:一面靠墙、两对面靠墙、一组邻边靠墙、四面都不靠墙)

(4)选择利用一种自然环境资源的设计方案,写出面积Y与长方形基地的一边长X的函数关系式;)对比已学过的函数形式,请你像科学家一样命名这种函数;

(6)用选取多个X值的方法,探究当X为何值得时,Y有最大值,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7)写出实验报告,课堂交流实验成果。

(8)实验延续:探讨从校园环境的美学角度、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利用有限的20M篱笆资源等因素,设计"基地"图样,以备日后学习研究之用。

这种教学模式符合《标准》关于"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学习模式的应用,使学生在探究能力上有了一定的培养和提高。这样一来,这个开放题就大大超出了原有的功能,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有效资源。这样的开放性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了学生数学的交流,还可以让学生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2、开展多样课外活动

有目的地开展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外活动,既能深化所学的课内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创新。例如在学习“丰富的平面图形”这一章时,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剪一剪,拼一拼,贴一贴,说一说”等系列活动内容。“看一看”,先让学生看下面的图形分别像什么?分别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通过看一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体验所拼图形的造型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力。“折一折”,通过沿着虚线折,找到认识的图形,通过正方形的不同折法,了解用不同的折法可以折出不同的图形。让学生“画一画”,用立体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直尺画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通过画一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及平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涂一涂”,画好后让学生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尊重学生的选择,增加图形色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剪一剪”,把涂好色的图形剪下来,通过剪指导学生运用剪刀的技能,提高动手能力;“拼一拼”,让学生用剪下的图形自由的拼组图形,通过拼一拼,丰富孩子的想象,培养孩子学习成就感;“贴一贴”,把拼好的图形贴到一张白纸上,通过贴一贴,一方面可以保存孩子的作品,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设计、勾画的能力;“说一说”,学生的作品先在四人组里展示交流,然后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通过展示交流,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这些环节教学中,作为老师的我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简直不敢相信孩子们的想象力有那么丰富,由简单的几何图形到复杂的实物,由现实的到虚拟的,由呆板的到带有故事情节的,真是应有尽有。这样不但使孩子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展示了数学知识的魅力,这种魅力在教学中赋予情感色彩,使孩子们在学习时感到悦目、悦心、悦情,知情融合、关系融恰、气氛活跃、兴趣高涨,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这样浓厚的情感驱动下,发展了各种能力,这将对一生的学习受益。

3、在生活中完成作业

教科书上安排了一些在生活中测量和调查的作业,老师容易忽略。其实在生活中完成作业,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七年级上册第189页“月球上有水吗”,当学生学过这些知识后,就可以向学生提出要求:这些内容在生活中什么地方可以用到?请你提出一个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并用刚刚学过的统计知识来解决你所提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仿照教材中的例子来联想到自己生活的一些问题,如一个月的天气变化情况(晴、阴、雨)、全班同学家中电器的拥有情况(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等。这些问题都可以用统计的知识来解决,而且大家在合作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有什么太大的困难,这样的问题就比较切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总之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数学知识必须在实践中得以运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能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地运用数学。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

2、郭思乐2001《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3、朱慕菊2002《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