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连续褥式内缝技术在妇产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改良连续褥式内缝技术在妇产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田晓梅

田晓梅(湖北省荆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妇产科湖北荆州448000)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简单易学、经济实惠的手术缝合方式,以尽可能地减少术后盆腔粘连。方法我院妇产科于2004年-2010年间在传统连续缝合、褥式缝合的基础上改良连续褥式内缝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脏器的缝合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果术中切口创面光滑,无缝线外露。术后48例患者因各种原因来我院行再次手术,术中均未见粘连。结论改良式连续褥式内缝技术简单易学容易掌握,相比临床常用的防粘连生物制剂价格更低廉,从而减轻了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改良式连续褥式内缝技术盆腔粘连

我院妇产科6年间在传统连续缝合、褥式缝合的基础上改良连续褥式内缝合技术,广泛应用于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浆肌层的缝合、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子宫创面的缝合、卵巢良性肿块剔除术中残留卵巢修补缝合以及阴道壁修补术中阴道粘膜的缝合等手术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改良连续褥式内缝技术既发扬了连续缝合止血彻底的优势,又保持了褥式内缝技术的创面光滑、美观的特点。尤其在临床防止手术后盆腔粘连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此操作简单易学容易掌握,相比临床常用的防粘连生物制剂价格更低廉,从而减轻了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1方法

1.1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的缝合娩出胎儿及胎儿附属物擦拭宫腔干净后,四把组织钳钳夹子宫切口上下缘及左右顶端。第一层以1号可吸收微乔抗菌缝线自切口左侧顶端外0.5cm处进针连续全层缝合子宫肌层至对侧顶端外0.5cm;第二层以同样的针线不打结即回转行改良连续褥式内缝合子宫浆膜层及反折腹膜。自子宫上缘肌层缝线处进针于浆膜层出针,再于子宫切口下缘肌层缝线处进针,反折腹膜处出针,上下缘交替进出针进行连续缝合。在缝合的过程中注意所有缝线都是内进外出,浆膜层及反折腹膜均尽可能向内翻包埋子宫肌层切口,保持子宫切口表面光滑,无缝线露出。

1.2子宫肌瘤剔除切口缝合行瘤核剔除后先间断“8”字缝合子宫肌层关闭瘤腔以达快速止血之目的,注意不留死腔。然后再行改良连续褥式内缝合子宫浆肌层,以2-0可吸收微乔抗菌缝线自浆肌层内侧进针,浆膜表面出针,然后自对侧浆肌层内侧进针浆膜表面出针,交替进出针缝合。在缝合的过程中助手尽量将浆肌层向创面内翻,保持子宫表面光滑,无缝线露出。

1.3卵巢良性肿块剥除术后残留卵巢修补术行卵巢良性囊肿剥除术后,剥离面充分止血,以3-0可吸收微乔抗菌缝线自剥离面进针,卵巢表面皮质出针,再从卵巢髓质剥离面进针对应卵巢表面皮质出针进行改良连续褥式内缝合。注意充分止血不留死腔,缝合过程中卵巢切口边缘自然内翻,保持残留卵巢表面光滑无缝线外露。

2结果

2.1所有切口创面光滑,无缝线外露,基本恢复原解剖结构,减少了术后盆腔粘连的发生。

2.2随访,6年间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来我院行二次剖宫产22例,无一例子宫切口粘连。因肌瘤再发来我院行肌瘤剔除或子宫切除术18例,术中未发现一例盆腔粘连。8例因异位妊娠再次入院行腹腔镜探查,术中均未见盆腔粘连。

3讨论

3.1粘连是指组织与组织表面异常地附着,是腹膜对损伤的过度生理反应,粘连是创伤愈合过程中的一部分,但粘连也是导致妇科手术后肠粘连、不孕、慢性盆腔痛等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增加了患者再次手术的难度,以及进一步发生并发症的潜在性[1]。研究表明:妇科手术后脏层腹膜(子宫、卵巢、输卵管)比壁层腹膜更容易发生粘连。20%的继发不孕由粘连引起,而经历过开放性妇科手术的患者盆腔粘连发生率高达97%。在初次手术后10年内因盆腔粘连相关疾病而再次手术的风险占5%,术后近35%的患者再次入院可达2次以上[2]。预防粘连的目的是在保证正常伤口愈合和避免感染的前提下消除和减少粘连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3.2粘连的防治策略既不能干扰腹膜的愈合过程,也不能影响其免疫功能,最好也不要有太高的经济负担。理论上,通过减少腹膜的损伤面,减少创面的炎症反应,在损伤组织的表面建立屏障等都是降低粘连的方法。临床上预防粘连多采用各种防粘连生物制剂,但其高昂的价格和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推广。良好的外科技巧是减少粘连的基础,在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循手术原则,减少腹膜损伤,手术时小心地处理组织和控制失血对减少粘连的形成非常重要。改进外科手术方式,腹膜损伤最小化,尽量保持盆腔脏器湿润光滑,脏层腹膜的完整性。我科采用的改良式连续褥式内缝技术在缝合过程中遵循防粘连基础,均采用内层进针表层出针切口自然内翻,从而保证了切口表面光滑无创面尽可能保持了脏层腹膜的完整减少了术后盆腔粘连。

3.3采取各种积极措施预防异物反应和感染发生应用无反应的人工合成可吸收缝线也是预防术后盆腔粘连的关键。人工合成可吸收外科缝线它具有可预知的张力强度(大于天然者)及吸收时间(多在6周左右),人工合成可吸收缝线强度大,可选择较细的缝线以减少缝线周围的组织反应。人工合成可吸收缝线通过酶的水解而吸收消失不留异物,且在切口愈合的关键时期仍保持其张力,从而保证伤口良好愈合,避免了缝线反应和感染危险[3]。我科采用的改良式连续褥式内缝技术均采用可吸收微乔抗菌缝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4粘连的预防是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粘连形成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将更有利于改善粘连防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改进外科手术方式,改用无反应的可吸收人工合成缝合材料,良好的外科技巧是减少术后盆腔粘连的基础。改良式连续褥式内缝技术简单易学容易掌握,相比临床常用的防粘连生物制剂价格更低廉,从而减轻了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罗军.性能评测[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4).

[2]兰义兵.妇科手术后粘连发生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0,37(3).

[3]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