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改革路上的行与思

/ 1

在课堂教学改革路上的行与思

赵洪学(高密市姜庄中学,山东高密261506)

高效课堂教学打造过程中,伴随时间的延伸,我们的课改思路在听课、反思、探索中不断完善,课改理念在学习、碰撞、交流中不断清晰。行走在课堂教学改革路上,我们且行且思,现拾捡一二,与大家共同交流。

问题一:自主学习、小组学习一定要出现吗?

一次在与一位老师聊天时,他无奈地感叹道:“你就是拿有的学生没办法,任凭你使出浑身解数,就是启而不发。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总感觉力不从心,教学的实效性也不见得好……”当我进一步了解这位教师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具体表现时,他谈道:“学生基础不一样,小组合作学习的难度很大,大半节课过去了,还没有进入正题。只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需要讲的内容捋一遍,学生自主学习这个程序表面上是完成了,但整堂课的教学容量却大大压缩了,最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就会错误百出……”

反思:我们从这位教师的表述中直接的感受就是:教师觉得面对课堂教学改革有压力,并把问题的产生归因到学生身上。这也提醒我们每一个教师:“教师掌握了的教学技巧虽然能应付一时,但是仅仅靠技巧是不够的,它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

为此,我校在本学期借鉴高密市教学工作会提出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模式,在学校内部以教研组为单位举行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就小组成立、小组合作的操作规则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让老师们在同行的教学实践中学会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当然,我们在业务学习培训中也明确地告诉每位老师: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无需拘泥于合作小组、讨论、对话等表象,因为学生参与的形式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课堂实际而衍生出无穷无尽的变化。

问题二:教学反思怎样做更有效

反思是近几年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倡导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之一,并提出了诸多反思方式方法:叙事、案例、日志、教后记、网络博客,等等,我也一直认为“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并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狠抓落实。然而,在校本教研实践中却常常遭遇尴尬:许多教师把反思当作一种负担来应付时,教师反思之后却收效甚微也在当然中。

反思:看来,反思的技巧虽然重要,可是当它变成负担时,再专业的反思技巧也无济于事。教师为什么会把反思当作一种负担呢?因为教师反思的目的不是为了自我反观,而是为了自我维护,是为了完成领导“规定”的任务。

那么,如何让教学反思让每位教师变负担为主动呢?

近年来,我校我校建立并实施了“随机碰头式”集体备课制度。“随机碰头式”集体备课活动形式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随机的、不确定的、教师个体脑海中可能随时迸发出的“知识点”、“问题点”;二是有计划的、事先拟定好的研究专题;三是备课、上课、检测等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思维的碰撞常常是激发灵感的第一颗火星儿。“随机碰头式”集体备课唤醒了每个教师“人与人交换智慧的激动”,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老师下课后手都来不及洗,就向其他教师交流自己的心得、本节课遇到的问题、某个重难点的处理策略或针对某个问题相互辩论着,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正是这种思维的碰撞与智慧的比拼,让老师们对教育教学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感受到教育教学研究的乐趣与幸福等等。

问题三:备课还应包括这些内容

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们明知题海战术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利,但说归说,做归做,补课测验的热情有增无减。这样做的负面效应是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课业负担。教学实践证明:足够的有效的训练,对学生巩固知识确实有效。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这就是需要教师加强对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的研究,变“题海”训练为有效训练,用科学的、有限的精炼的习题训练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基于以上思考,本学期,我校积极开展“三题一树”活动,三题:要求任课教师每周做一套中考题,每单元命制一套单元质量检测题,每堂课跟踪一套达标练习题。一树:要求任课教师定期构建完善学科单元知识树。让教师在活动中宏观把握教材,理清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的设计习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如果说教师在备课时钻研好教材和课标要求,这是抓住教学的“本”那本教师研究各科的“考试说明”及课改试题的命题导向,这能抓住教学的“根”。教师抓住了“根本”,那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还是问题吗?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几天前读《人民教育》时,读到的一个故事:一次,一个硕士生问他的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科学研究所所长丛立新:老师,现在那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是不是已经没有教师运用讲授法了?如此简单的问题,也许你我头脑中都有过疑问,可是有多少学校、有多少教师,能抵挡住潮流的诱惑呢?对目前所提倡的“我的课堂我做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愉快教育”等东西,是不是我们先对它的背后的东西来个“哲学”式辩证叩问,而不能只是蜷缩在教育世界的某个角落里对他人的口号和理念进行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