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小型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效果

/ 2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小型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效果

马杰1刘军2(通讯作者)

1滨州医学院山东滨州256603;2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山东烟台264100

【摘要】目的:分析3D-DSA对于颅内小型动脉瘤的诊断作用。方法:随机抽取从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在医院就诊的颅内小型动脉瘤病人共有100例,全部病人都分别应用3D-DSA与3D-CTA进行诊断,比较两者的确诊状况。结果:3D-CTA检测颅内小型动脉瘤的确诊率为80.00%,3D-DSA的确诊率为96.00%,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3D-DSA检测能够有效地提高颅内小型动脉瘤的确诊率。

【关键词】3D-DSA;3D-CTA;颅内小型动脉瘤;确诊率

颅内小型动脉瘤是指大脑动脉血管直径较小的一种肿瘤,该病恶化会引发蛛网膜下隙的出血症状,该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都非常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在临床中应提高早期诊断的确诊率。在该病的传统诊断中多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进行检测[2],近年来三维CT血管造影技术(3D-CTA)以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3D-DSA)成为一种新型的检测技术。为了分析3D-DSA对于颅内小型动脉瘤的诊断作用,本文随机抽取从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在医院就诊的颅内小型动脉瘤病人共有100例展开临床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从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在医院就诊的颅内小型动脉瘤病人共有100例,全部病人的病程应不超过一周,且都需签订知情同意协议,排除存在严重性的心脏和肝脏等器质性病变的病人,排除存在精神异常的病人。研究对象中共有男性42例,女性58例;病人的年龄范围在21至79岁,平均年龄是(53.21±7.89)岁。本研究符合我院伦理委员会的规定。

1.2方法

全部病人分别应用3D-DSA与3D-CTA进行诊断,其中3D-DSA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进行检测,来自于西门子公司,型号为ArtisZeego,检测时应以改良Seldinger方法进行股动脉穿刺,然后安放导管鞘进行分导,将适当的造影剂注入两侧的颈内动脉血管、椎动脉血管与颈外动脉血管,先应用2D-DSA技术在正侧位实施扫描明确病灶中心,然后分别在正向、侧向与两侧斜向旋转扫描,再传输到相连的工作站实施三维重建成像。而3D-CTA使用核磁共振检测仪进行检测,来自于西门子公司,型号为64层螺旋,检测时首先进行颅脑的常规核磁共振平扫,然后自肘正中静脉使用合适的高压注射器注入适当的造影剂,再每隔一定时间(1.25秒)多次扫描患者的第五颈椎下位置,实时检测患者的相应颈动脉,设置扫描的层厚是1毫米,螺距是0.75毫米,待该位置的CT指标常规80Hu实施自第一颈椎下到机体的侧脑室上缘区域的扫描。全部病人的检测图像都经两名放射科与脑科的医师实施诊断,比较两者的确诊状况。

1.3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用统计学常用的软件SPSS22.0展开处理,对于检出率等计数资料则用()的形式描述,进行卡方检验,P<0.05则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2结果

经3D-CTA检测颅内小型动脉瘤的确诊率为80.00%,而3D-DSA的确诊率为96.00%,两者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1),详见表1。

3讨论

颅内小型动脉瘤大多数发生在机体的颅内蛛网膜下部位,若病情没有及时治疗则会造成颅内出血,会导致病人肢体活动能力受损,严重威胁病人的身体功能,甚至引起死亡[3]。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在临床中多采用3D-CTA、MRA技术与3D-DSA,而MRA技术的用时非常长,适用范围较为局限,而且该技术无法呈现出机体的颅骨和病灶的具体位置[4]。因此,本研究分析3D-DSA与3D-CTA对于颅内小型动脉瘤的诊断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为经3D-CTA检测颅内小型动脉瘤的确诊率为96.00%,而3D-DSA的确诊率为80.00%,两者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由此可知应用3D-DSA比3D-CTA检测能够有效地提高颅内小型动脉瘤的确诊率。3D-CTA的检测用时相对较少,能够明显地呈现出动脉病灶栓、钙化状态以及颅骨和动脉瘤病灶之间的位置,然而因为应用该技术实施图像重建时会存在信息的遗漏而使图像发生扭曲与失真的风险,不能较好的呈现出大脑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对于内颈的肿瘤虹吸区域会被海绵体以及颅骨部位影响,图像甚至会有幻影[5]。因此该方法对于颅内小型动脉瘤的确诊率相对较低。而3D-DSA能够明显的呈现出机体动脉瘤的三维结构与病灶的空间位置关系,能够提高临床的确诊率。但是3D-DSA属于有创检测,在临床中应该注意加强在检测前的镇静,另外该技术无法检测病人的病灶血流动力学状况[6],因此其需同传统的DSA技术相互结合应用。

综上所述,应用3D-DSA检测能够有效地提高颅内小型动脉瘤的确诊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进,周立田,唐晓宇等.颅内小型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初步探讨[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4,(4):298-301.

[2]侯昌龙,周根泉.颅内小型动脉瘤影像学诊断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0,07(11):610-613.

[3]魏铭,尹龙.颅内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进展[J].天津医药,2013,(11):1131-1134.

[4]李伟,龙晚生,兰勇等.颅脑64排螺旋CTA与高场强MRA效果对比及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0,33(5):270-275,后插3.

[5]刘昊.320排动态容积CTA与3D-DSA对颅内小型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

[6]汤素琼,李彬,吉六舟等.旋转3D-DSA成像技术在颅内小型血管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与展望[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6,25(6):654-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