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县疟疾防治后期流行趋势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宾阳县疟疾防治后期流行趋势分析

屈锦秀宋晓倩陆改天赵雪宁覃家喜

屈锦秀宋晓倩陆改天赵雪宁覃家喜(宾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宾阳530400)

【中图分类号】R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4-0461-02

【摘要】目的预测宾阳县疟疾控制后期流行趋势,为宾阳县实施全县消除疟疾项目提供依据。方法连续对本地、外地居民进行病原监测,计算疟疾阳性率,然后根据原虫阳性率对宾阳县的疟疾趋势进行预测。结果2005~2010年共进行本地居民发热血检36925人,未检出阳性;共血检流动人口3344例,检出阳性2例,阳性率为0.06%。宾阳县疟疾发病率除2008年为0.02/万外,其余均为0。本地居民血检平均原虫阳性率0,流动人口血检平均原虫阳性率0.06%。结论宾阳县疟疾发病仍控制在1/万以下,疟疾传播阻断。主要继续加强疟疾监测,特别是流动人口的疟疾监测,在宾阳实现全县基本消除疟疾的目标是可行的。

【关键词】疟疾阳性率消除

宾阳县位于广西中部偏南,辖16个乡镇,1881个自然村屯,2010年底总人口数为105万人,居住着汉、壮、苗、瑶等22个民族。1953年以来曾出现4次疟疾暴发流行,人民深受其害。经过50多年的反复防治,1993年10月经自治区卫生厅组织考核验收,达到卫生部规定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1]。本文就疟疾控制后期的2005年至2010年疟疾发病情况进行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资料收集2005~2010年宾阳县疟疾疫情资料、监测数据报表及防治工作总结。

1.2方法

疟疾疫情资料和各种监测数据经核实后,用Excel20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疟疾发病率。2005~2010年宾阳县共报告疟疾病例2例,发病率分别为0、0、0、0.02/万、0、0。

2.2疟疾监测。2005~2010年,宾阳县共查见疟原虫阳性者2例。其中,本地居民血检36925人次,疟原虫阳性者0例;流动人口血检3344人,疟原虫阳性2例,平均原虫阳性率0.06%。发病以后以输入性疟疾病例为主,未查见本地疟疾病例(表1、表2)。

表12005~2010年宾阳县居民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结果

2.3流动人口监测。2005~2010年宾阳县共进行流动人口血检3344例,检出阳性2例,阳性率为0.06%。均为间日疟。

2.4病例地区分布2005~2010年,宾阳县报告2例输入性病例,均分布在大桥镇。

2.5季节分布。2例病例均在11月发病,这与当地民工农忙及春节前集中返乡有关。

.6病例年龄性别分布。2例患者均为男性患者,年龄在35~44岁之间,均为男性。

2.7病例职业分布。2例患者均为农民,外出缅甸淘金而感染疟原虫。

3讨论

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抗疟,宾阳县疟区性质目前发生了质的变化。50年代,全县不但有高疟区、中疟区、低疟区,而且流行区域大,分布广。1953、1954年全县分别报告疟疾5029例和6447例,年均发病率分别为128.04/万和160.41/万,50年代由于抗疟措施不完善,疟疾发病未得到控制,甚至发生暴发流行,58年起,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60~70年代后疟疾发病率降至1/万以下,疟疾发病呈散发状态;进入80年代后期,发病率略有回升,可能与人体免疫力低,人口大量流动导致传染源输入有关,90年代,我县加入桂西南灭疟联防区,疟疾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至1993年达到了国家基本消灭疟疾标准,1995年以后无内源性疟疾病例发生,病例主要以外源性病例为主,时至2008年,全县报告的疟疾病例只有2例外源性病例,年发病率不足1/10万,全县所有乡镇均已成为低疟区。

2005~2010年的监测结果显示,宾阳县疟疾防治后期流行病学有如下特点:①流行处于低水平并得到阻断,疟疾年发病率为0。6年中疟疾总病例只有2例,年平均发病率均在1/10万以下,表明宾阳县疟疾流行目前已基本阻断和得到控制;②通过病例个案调查发现,病例和疫点极为分散,无当地感染病例分布;③偶有输入病例发生。6年间在当地居民中未发现疟疾病例,仅2008年从境外(缅甸)输入2例疟疾病例,疟疾病例主要以流动人口为主,这与黄亚铭报道的广西疟疾病例以流动人口为主相一致[2]。④病例的地区分布结果显示,宾阳县疟疾病例主要是分布在有外出高疟区打工的乡镇,应加强对这些乡镇的重点监测,并加大健康教育力度,使居民能提高对疟疾的认识,并外出打工时自觉的加以防范。⑤病例季节分布显示,每年应在春节期间,加大对农民工的宣传教育及监测。⑥病例的年龄性别职业分布结果显示,患者为外出疟区打工的青壮年农民,应加强对此类人群的血检监测力度。

综上所述,宾阳县的疟疾防治措施,对降低本地居民疟疾发病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宾阳县的疟疾流行已基本阻断和得到控制,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流、物流将会进一步加速,外出到国内疟疾流行区务工人员感染疟疾带回当地的较多[3],也有到国外务工感染疟疾带回到当地[4,5]。这些输入性疟疾对当地巩固防治成果仍然是一个潜在威胁[6]。因此,应继续完善县乡村疟防网络建设,特别是加强乡村和社区医疗机构人员技术培训,把疟防工作作为一项公共卫生项目来落实好;继续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和监测,重点抓好外出务工回归和外来人群疟疾病例侦察和随访,以临床初诊为疟疾和疑似疟疾作为重点血检对象,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传染源。同时当地政府应保障必需的疟防经费投入,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疟疾防治队伍的建设,提高疟疾诊治水平,继续巩固防控成果,相信在2015年是可以达到全县消除疟疾这一目标的。

参考文献

[1]广西区卫生厅基本消灭疟疾考核组.宾阳县基本消灭疟疾考核报告,1993.

[2]黄亚铭,徐建军.1995~2009年黔桂两省灭疟联防区24县疟疾疫情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5(7):534-559.

[3]陈忆宁,杨祥敏,贾绍明,等.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2000-2007年疟疾流行状况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09,9(1):77-79.

[4]吴自林,吴明苏,林康明,等.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2000-2007年疟疾监测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9,9(2):325-326.

[5]潘朝庆,班正鉴,吴福宝,等.钦州市钦北区1980-2008年疟疾防治效果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9,9(4):717-718.

[6]李锦辉,覃业新.近年来广西疟疾防治措施及其效果[J].中国热带医学,2005,5(6):121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