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心理干预护理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心理干预护理的临床应用

冯霜月黄杰慧林静仪

冯霜月黄杰慧林静仪(中山大学附属眼科医院一区广东广州51006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9-0236-02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状态和眼压的影响。方法将15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78)和对照组(n=78),给予实验组药物、手术和护理等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评估两组治疗前后心理状况及检测术后眼压情况。结果实验组经心理干预后焦虑和抑郁评分明显降低,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水平,实验组眼压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明显减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心理障碍,降低患者眼压,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关键词】心理干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围手术期护理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以视神经凹陷性萎缩和相应的视野缺损为特征,是常见眼科急症。病理性高眼压是其主要危险因素,可短时间内致盲。发病前患者情绪应激是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发病的重要病因之一。不良生活事件可使人产生焦虑、抑郁、激动等心理反应和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生理反应,诱发突然起病,症状迅速加重。通常患者缺乏相关医疗护理知识,产生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反应,眼部解剖结构改变,表现为晶体虹膜隔向前移位,晶体虹膜相贴,导致后房压力升高,房水进入前房时,阻力加大导致高眼压,从而压迫眼底引起视野缺损、头痛等临床症状[1]。近年来研究表明心理护理在青光眼治疗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针对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有意识、有目的和灵活的调节行为,尤其是心理调适对病情转归非常重要[2]。本实验为我科2009年9月至2009年11月期间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探讨心理干预护理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9月至2009年11月本院确诊住院治疗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56例,均因视野缺失、眼痛、视力下降就诊入院,均符合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标准[1,3]。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78)和对照组(n=78)。实验组:男40例,女38例,平均18.06-47.68岁;对照组:男41例,女37例,平均17.91-48.05岁。组间眼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性别、年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等差异无显著性。

1.2研究方法

1.2.1心理评测和眼压测定两组患者人院时均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分。手术前一天及术后第六天分别进行SAS、SDS测评。患者独立填写评测表格,无法独立填写者则口授由家属或主治医生代填。术后第二天全部进行眼压检测。

1.2.2分组及常规治疗护理随机分配的两组患者人院后接受五天以上的术前治疗和护理,均给予青光眼术前常规药物(乙酰唑胺、小苏打、毛果芸香碱、噻吗洛尔及20%甘露醇),有合并症者同时治疗处理。实验组增加实施心理干预。

1.2.3心理干预采用有技巧的交谈方法进行心理干预。术前每天与患者交谈30-60分钟,术后每天交谈20-40分钟。首先通过热情诚恳的态度,关心体贴并尊重患者人格的语言行为,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取得信任的基础上使患者易于接受心理干预。详细询问了解病史,介绍青光眼常识和特点,耐心答疑,讲解与患者手术及术后有关的知识和注意事项。密切观察患者情绪变化,针对青光眼发病的心理社会因素,讲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该病发病中的影响。指导患者每天听轻音乐15-30分钟,鼓励患者积极乐观的情绪,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宣教知会患者术后一到两天可能切口会轻中度疼痛,48小时后会明显缓解,使患者有足够心理准备,鼓励患者主动表达术后疼痛及其他不适感,如伴有明显头痛、恶心、呕吐及其他反应,要及时与护士联系,与医师共同处理。听音乐或交谈使患者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及疼痛。指导家属给予患者以关心、体贴与理解,为患者在治疗期间创造愉快、和谐的外围环境。

2结果

2.1SAS评测入院时两组患者SAS平均得分比较无差异(p>0.05);术前一天测评,两组患者SA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六天测评,两组得分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得分较对照组低(p<0.05)(表1)。

表1心理干预组与对照组SAS,SDS比较表(x±s)

2.2SDS评测入院时两组患者SDS平均得分无差异(p>0.05);术前一天d测评,两组SD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六天测评,两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干预组得分较对照组低(p<0.05)(表1)。

2.3眼压检测两组入院时眼压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天比入院时均下降(p<0.05),实验组眼压下降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若不及时有效的处理,其视功能损害是不可逆的,造成永久性视力损害,后果严重。治疗目的是阻止病理过程发展,保持视功能,阻止视野丢失进展。降低眼压是目前唯一被证实可减少发生视野丢失的方法,根据早期青光眼治疗研究(EMGT)研究表明,眼压每下降1mmHg,视野丢失进展的可能性下降10%[1]。药物、手术降眼压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可获得较好效果。青光眼患者有特殊的个性特征,而情绪障碍可促使眼压急剧波动,从而导致青光眼发作[4]。本实验针对青光眼患者的重要性格特征、病情特点及心理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心理干预措施,讨论如下。

良好护患关系护士通过自己良好的语言、神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患者的感受和认知,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并帮助患者建立起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心理干预长期的精神过于紧张是激发青光眼的心理因素。恰当进行心理干预,指出患者性格缺陷所及其与心理健康、青光眼的相关性,使患者充分了解个性特征,促使重建稳定的心理状态,对具体生活事件能有意识控制过激反应。采用交谈、宣教、答疑、散发心理卫生及青光眼知识手册等方式,使患者能坚持不懈地调控情绪,积极促进青光眼的良性转归。教育患者自我调整放松,掌握必要的自我护理方法,学习躯体放松和心理放松技巧,如练书法、栽花草、听音乐、练太极等,缓解病情,避免疾病诱因。

围手术期护理眼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手术对眼科患者来说是既盼望又害怕的,尽管患者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术前仍会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从而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又可影响手术效果。手术时听音乐,可转移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从而保持一个较好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加强病情观察,经常询问,耐心细致听取其主诉,及时针对性地心理护理。实验发现心理干预可降低青光眼患者眼压,减少住院时间和有利于术后视力恢复。

心理干预可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保健知识,提高对疾病预后的自我评价程度,消除疑虑,提高信心,使患者认识到情绪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增强心理应对能力,从而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支持性心理治疗应用广泛,能通过改变情绪状态而缓解应激水平,提高个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恢复力[5],是其他治疗的良好基础。认知治疗可纠正患者对病情、预后和手术的错误认识及过分心理反应。放松训练是对手术刺激的行为应对策略,是围手术期心理干预的有效措施,易于学习掌握,便于实施。由表1和表2可以见,接受心理干预的患者心理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能有效地改变患者的焦虑情绪,降低焦虑程度,促进健康。

参考文献

[1]葛坚.眼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4-156.

[2]王国强.心神疾病的心理护理原则和目标.实用护理杂志,2000,16(4):42-43.

[3]李风呜.中华眼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83.

[4]刘琼.心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2009,17(2):137.

[5]朱宝卿.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人的心理护理[J].广州医药,2005,36(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