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工业4.0”的中国开发区规划创新探索朱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面向“工业4.0”的中国开发区规划创新探索朱恒

朱恒

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

摘要:自1984年我国首批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以来,中国开发区已走过三十多个年头,主要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现如今,面临国际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变化调整,开发区正积极探索规划涉及和运营模式的综合创新,尤其是在“工业4.0”阶段,开发区在生产服务、产城关系、功能结构和用地方式等方面都将产生一系列新变化,对规划的编制实施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关键词:开发区;工业4.0;规划创新

一、开发区在中国的建立及发展历程

1.11984-1991年,中国开发区的起步阶段

1984年,国家批准兴建了大连、秦皇岛等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标志着中国开发区的正式诞生;1985年,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政府联合创办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深圳科技工业园区,拉开了创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序幕。

这一时期,是中国开发区建设的起步摸索阶段,首批开发区全部位于沿海城市,其设立初衷是推广和放大特区经验,吸引外资、引进先进制造业,扩大出口创汇。一方面,由于缺乏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的能力较弱,这一阶段开发区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另一方面,开发区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极大的刺激了各地政府和投资商的热情,使得国内开发区的形式和内容日趋丰富,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21992-2000年,开发区迅速崛起的黄金时代

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南巡谈话,掀起了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的新一轮高潮,国务院第二批批准了营口、长春等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各省市也都在建立各自的开发区,全国范围掀起了设立开发区的热潮,各种类型、各种级别的开发区建设呈现迅猛发展之势。这是中国开发区历史上大规模扩张的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区由东部沿海向沿江、中西部内陆城市发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1.32001-2010年,开发区步入快速增长的“二次创业”时期

在这一阶段,开发区以吸引大型跨国公司为主,大规模、成批量的引进外资,项目的档次明显提升,而且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理念,这直接推动了中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其中,东部发达地区开发区保持稳定增长,2003年,江苏省87家省级以上开发区以不到全省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三分之一的工业增加值、五分之一的财政收入。

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开发区作为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其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进一步增强,外向型经济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也陡然增大。各个开发区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激烈的竞争,开发区分化明显,高效益与浪费土地的现象并存,开发区进入了规范、调整和稳定发展的突破阶段。

1.42011年至今,从量变到质变,开发区进入转型阶段

国际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都发生较大变化,对国内开发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这一阶段,开发区在吸引新投资的同时,着重培养区内发展良好的企业,实现资本经营的新突破,形成区内的核心竞争力。在追求产出值的同时,更注重集约化发展,注重产业的升级。

但随着优惠政策的淡出,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导致土地成本上升,用什么吸引资本成为每个开发区中重点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国家出台《关于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的紧急通知》,国家级开发区数量不再持续高速增长,而是寻求发展内涵的提升。由此,国内开发区正式进入了转型发展期。

二、“工业4.0”发展前景

从以蒸汽机动力形成的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节点,至今工业化发展阶段已经历三次重要的生产力创新,并将步入工业4.0阶段(Industry4.0)[1]。工业4.0是由德国率先提出,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简称CPS)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

三、“工业4.0”时期的开发区规划转变

3.1为生产服务业带来新的契机

工业4.0将为生产服务业带来重大机遇,彻底改变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环节与价值链,调整为以客户端需求为出发点,将服务内容由原来的订单后服务改成前置的个性化服务,形成包括供应链管理、智能物流、信息增值、在线监测、远程维修、系统解决方案以及其他企业定制化服务等新兴生产服务业。

3.2生产方式变革带来新的产城关系

生产方式的变革将在不同层面影响着产城关系,在传统工业化时期,受到运输方式的影响,工厂一般靠近原料地,或因为存在一定的环境影响,工厂与城市是相互分离的状态,在空间上构成了产城分离、独立分区的结构形式;到了工业信息化时期,生产方式发生较大变革,对生产配套、城市服务、信息基础设施的依赖度越来越大,生产厂区与城市关系日益紧密,形成了相互联系、双向互动的布局形态。

未来进入工业4.0阶段,生产厂区难以作为独立的功能区,与城市清晰划分,城市组团将趋于功能的复合,创新、研发、产业化、信息服务、居住等功能在功能联系上不断紧密,空间组织上日益交融,将迎来真正的产城融合发展阶段。

3.3开发区功能布局和结构发生调整

生产方式的变革还将彻底改变就业结构,并进而影响园区的功能组织[2]。首先,智能生产和物流过程,对人员结构带来调整,对一线操作工人的需求规模将持续减少,对后台技术人员及生产研发人员的需求量增长,同时,智能生产及相关服务业将激发新的岗位需求,例如信息服务、系统开发、企业定制服务商等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

而人员结构的调整,也将产生更加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未来园区也将完善全价值链的服务供给,从服务于产业到服务于人群转变。根据分析,随着生产方式的革新,传统生产厂区空间将进行压缩和兼容,相应的,研发培训、信息服务、交流、文化、社区配套、生态空间等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并在空间组织上趋于融合。

图1从传统厂区到智能园区功能构成演进

3.4鼓励可转变的空间功能,探索存量开发

远期园区功能的更新调整,将对现有规划编制和实施,尤其是地方规划管理提出挑战,如何兼顾近远期规划协调,预留好存量土地二次开发的建设弹性,是探讨工业4.0阶段规划创新的重要因素。

改变传统以大片区拆旧建新为主导的“类新区”开发建设方式,更多的引导以存量开发为主导的小地块改造,增加规划实施弹性;改变传统相对固定的功能板块组织模式,在功能配置和运营上切分为相对较小的功能模块,以适应未来功能的改变和调整;改变传统规划蓝图式的规划愿景及表达方式,探索多样化、灵活性的规划表达和实施评估反馈机制。

四、结束语

“工业4.0”战略率先在德国提出,随即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并进入中国园区视野,将全面而深刻的改变国内各类开发区的生产和运营形态,尤其是在生产服务业、产城融合、功能结构和存量开发等方面,影响着园区规划设计和建设等环节。

参考文献:

[1]徐振强.德国“工业4.0”科技园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研究,中国名城,2015(11):38-49.

[2]张建军,高鹤鹏,李晓宇,盛晓雪,刘福星.面向工业4.0的产业园区发展转型与规划响应——以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总体规划为例,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