萆薢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3

萆薢的研究进展

商玲

商玲(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515)

【摘要】萆薢作为利水渗湿药,在临床上已有很久的应用。古代诸医家用萆薢单味或复方配伍治病已各有千秋,现代的中医生在临床治疗上亦喜欢使用萆薢配方治病,而且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本文主要阐述了萆薢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从理论上为临床使用提供更多的依据。

【关键词】萆薢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4-0083-02

萆薢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DiascoreacollettiiHook.f.var.hypoglauca(Pslibin)PeietTing)、绵萆薢(DioscoreaspongiosaJ.Q.Xi,M.MizunoetW.L.Zhao)、福州薯蓣(DioscoreafutschauensisUline)的块茎。薯蓣科植物共10属,650种,广泛分布于全球温带和热带地区。我国仅有薯蓣属一属,约80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萆薢历代文献多有记载,但所指并非一种植物来源,而是薯蓣属萆薢组(根状茎组)多种植物的根茎。萆薢被药典收录的仅有两种:即粉萆薢(DioscoreahypoglaucaPalibin.)和绵萆薢(DioscoreaseptemlobaThunb.)。粉萆薢为植物粉背薯蓣的干燥根茎;绵萆薢为绵萆薢及福州薯蓣的干燥根茎。在浙江、福建、四川、江西等地,叉蕊薯蓣、纤细薯蓣、山萆薢、细柄薯蓣、穿龙薯蓣的根茎也作为粉萆薢入药。

1化学成分

萆薢化学成分研究认为其主要含有甾体皂苷类、二芳基庚烷类、木脂素类、有机酸及酯类,此外,还含有鞣质、多糖、黏液质等。下面主要对药典收录的两种萆薢化学成分进行概述:

1.1绵萆薢绵萆薢主要含有的化学成分为甾体皂苷类、二芳基庚烷类、木脂素类、有机酸及酯类。绵萆薢主要含有薯预皂苷、纤细薯蓣皂苷和川萆薢皂苷(kikuba-saponin)等皂苷。另外自绵萆薢的酸水解物中已分离出薯蓣皂苷元(diosgenin),Δ3.5-去氧替告皂苷元(Δ3.5-deoxytineotigogenin)、薯蓣皂苷元棕桐酸酯(dio-sgeninpalmitate)、棕桐酸及β-谷甾醇。从福州薯蓣中分得薯蓣皂苷(dioscin)、纤细皂苷(gracillin)、薯蓣皂苷元棕桐酸酯、β-谷甾醇,Δ3.5-去氧替告皂苷元及延令草次苷(trillin)等成分。此外还含有二芳基庚烷类如绵萆素A~C(diosponginA-C)、木脂素类如芝麻素酮(sesaminone)、胡椒醇(piperitol)及(+)-丁香树脂醇[(+)-syringaresinol]、有机酸及酯类如棕榈酸(palmiticacid)、棕榈酸酯(diosgeninp-almitate)、3,7-二甲基-6-辛烯-1-甲酸酯(3,7dimethyl-6-octen-1-ol-formate)及十一碳酸甲酯(dodecanoicacid,methyleaster)及其他成分如(R)-1-辛烯-3-醇-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R)-oct-1-ene-3--ylO-αL-arabi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无刺枣催吐醇苷I(zizyvosideI)、胡萝卜苷(daucosterol)。菲并吡喃衍生物如dioscoroneA、异香豆素衍生物如3-苯基-6,8-二羟基二氢异香豆素(3-phenyl-6,8-dihydrodihydroisocoum-arin)、烯烃如4,8-二甲基-1,7-壬二烯(4,8-dimethyl-1,7-no-nadien)、环酮如5-异丙基2,8-二甲基环癸酮(5-isopropyl-2,8-dimethyl-cyclodecanone)、胺类如N,N-二硝基-1,2-环己二胺(N,N-dinitro-1,2-cyclohexan-diamine)、炔醇如1辛炔4-醇(4-ol-1-octyn)。

1.2粉萆薢粉萆薢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呋甾烷醇和螺甾烷醇及其皂苷和酯类。现已从本品的酸水解物中分离出薯蓣皂苷元(diosge-nin)、Δ3.5-去氧替告皂苷元(Δ3.5-deoxytigogenin)、Δ3.5-去氧新替告皂苷元(Δ3.5–deoxytineotigogenin)、亚莫皂苷元(yamogenin),以及薯蓣皂苷元和亚莫皂苷元的乙酸酯及棕榈酸酯。本品还含有呋甾烷醇类皂苷:原粉背皂苷A(protohepoglaucineA),即原亚莫皂苷元-3-O-双-α-L-鼠李吡喃糖基(1→2,1→3)-β-D-葡萄吡喃糖苷、螺甾烷醇类皂苷、粉背皂苷A(hypoglaucineA),即亚莫皂苷元-3-O-双-α-L-鼠李吡喃糖基(1→2,1→3)-β-D-葡萄吡喃糖苷。此外,从粉背薯蓣中分离出纤细皂苷(gracillin)、原纤细皂苷、β-谷甾醇及多种氨基酸。

2药理作用

2.1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绵萆薢总皂苷对实验雄性鹌鹑动脉粥状硬化有预防作用。以高胆固醇(质量分数为1%)饲料饲养60天雄鹌鹑,每日10~12g饲料中含绵萆薢总皂苷粗提物(总皂苷含量质量分数在70%以上)10~12mg,60天后对照组与绵萆薢总皂苷组血清胆固醇质量浓度分别为(12.65±3.60)g/l和(11.58±1.67)g/l。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58.3%和8.3%,说明绵萆薢总皂苷在不影响血清胆固醇浓度情况下,具有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作用。

2.2抗骨质疏松作用在对30种中药的甲醇、水提取物进行的促成骨样细胞株UMR106增殖活性实验筛选中,绵萆薢解水提物具有明显的增殖活性(质量浓度为400mg/l时,细胞增殖率为66.9%)。进一步的抑制破骨细胞形成实验中,也显示其具有显著的抑制破骨样多核细胞形成作用(质量浓度为200mg/l时,抑制率为100%)。随后的体内实验表明,绵萆薢水提物对双侧卵巢摘除所致雌性骨质疏松大鼠具有较显著的治疗作用,可改善骨质疏松发生时引起的椎骨骨密度降低及胫骨近端松质骨骨矿量、松质骨骨密度及皮质骨的骨矿含量的下降。

2.3抗肿瘤作用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规定的方法对绵萆薢进行了体外细胞毒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绵萆薢的乙醇总提取物、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对小鼠白血病细胞L-1210均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其ED50分别为47.50、18.50、26.70mg/l。从福州薯蓣中分离得到的薯蓣皂苷次级皂苷B,能够显著抑制多种人肿瘤细胞的增殖,在体外可诱导人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凋亡而发挥其抗K562细胞增殖作用。薯蓣皂苷次级皂苷B因其较低的浓度及较好的作用效果,有可能成为未来治疗人类白血病的一个理想药物。

2.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薯蓣皂苷及其酯、薯蓣皂苷元、纤细薯蓣皂苷均有抗真菌活性。薯蓣皂苷及纤细薯蓣皂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5预防麻疹作用薯蓣皂苷元、β-谷甾醇能抑制小鼠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肝胆固醇浓度,减少胆汁酸的合成;薯蓣皂苷元能延长凝血时间、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可预防麻疹。

2.6其他作用薯蓣皂苷有杀昆虫作用;薯蓣皂苷元有雌激素样作用,其1600ug的活性与150ug新己烯雌酚的活性相当。

3临床应用

萆薢作为利水渗湿药,在临床上已有很久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治疗乳糜尿萆薢为茅荠分清饮、山楂消糜汤和石篇方的主要成分之一。经长期的临床实践,运用茅荠分清饮治疗乳糜尿32例,取得满意疗效。

3.2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临床治疗非淋菌尿道炎常用的西药主要有四环素、强力霉素、土霉素等,中药萆薢渗湿汤作为辅助治疗药应用。

3.3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绵萆薢为新药西帕依麦孜彼子胶囊(阿尔列泰)的主要成分之一(桑椹、芡实、绵萆薢、金樱子、栀子),能增强机体营养力、收摄力及排泄力,清浊利尿,用于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所致小便频数、余沥不尽、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寐差耳鸣及早泄梦遗等。

3.4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破骨细胞的形成是导致关节僵胀疼痛、病情恶化的关键。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益肾消痹风湿圣药胶囊,是由羌活、独活、防风、汉防己、威灵仙、绵萆薢、桂枝、当归、黄柏、青风藤、骨碎补、穿山龙、土茯苓等18味中药经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而成的纯中药制剂,具有祛风除湿、舒经通络止痛功效,用于治疗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3.5治疗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以低骨量和骨组织的纤维结构退化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与“骨痹”、“骨痿”相似,主要是肾亏、脾虚和痰阻经脉所致,治则为补肾壮骨、健脾益气和活血通络。据古代本草记载,绵萆薢与骨痿有关。如《神农本草经》日:主腰背痛,强关节。《名医别录》有治疗“阳萎失溺,关节老血,老人五缓”的记载。《日华子本草》日:补水藏,坚筋骨,益精明目。由此可知绵萆薢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有关。运用中医理论用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时,绵萆薢为常用的药材之一。现代中成药研究中绵萆薢常作为健骨药使用,如金刚丸和金刚口服液(肉苁蓉、猪腰子、绵萆薢、菟丝子、杜仲),具有生精补肾,强壮筋骨之效,用于肝肾不足、肾虚精亏引起的筋骨痿软、腰膝酸痛、四肢乏力。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71,311.

[2]YINJun,KOUDAK,TEZUKAY,etal.Newdiaryl-heptanoidsfromtherhizomesofDioscoreaspongiosaandtheirantiosteoporoticactivity[J].PlantaMed,2004,70,54-58.

[3]李雪征.绵萆薢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D].延边大学,2002:20-23.

[4]伍月红,方锦霞.萆薢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广东药学,1007-9939.2005,03,0069-03.

[5]殷军,刘志惠,王勇,陈英杰,门田重利.绵萆薢中两个新二芳基庚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和结构鉴定[J].中国现代中药,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