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关系

李忠玲

(佳木斯精神病人福利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阿立哌唑进行治疗,以患者治疗前后PANSS(精神分裂症症状量表)评分,及患者血清炎性因子TGF-β1(转化生长因子)、hs-CRP(超敏C-反应蛋白)、IL-1β(白细胞介素-1β)、IL-6(白细胞介素-6)、IL-17(白细胞介素-17)水平变化作为观察指标。以治疗前后患者PANSS减分率情况为依据,将患者分成A组(减分率<50%)、B组(减分率≥50%),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相应治疗后,患者IL-1β、IL-6、IL-17水平显著下降、hs-CRP水平升高、TGF-β1水平无明显变化。以不同治疗效果为依据的A、B两组,患者IL-1β、IL-6、IL-17水平均显著下降,但A组较B组患者下降幅度更大。两组患者hs-CRP水平均升高,但两组之间差异不明显。两组患者TGF-β1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清IL-1β、IL-6、IL-17水平可以直接反应治疗效果,如果其因子水平下降则证明治疗有效果,但治疗效果高低不与因子水平下降幅度成正比。

【关键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血清炎性因子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2-0052-02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其血清炎性因子浓度与常人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本文选择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浓度变化进行分析,以研究治疗效果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的关系,为精神分裂症治疗、预后提供生物标记依据,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0例患者中,49例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年龄在23岁至4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1±1.3)。病程为1至37月,平均病程(13.3±2.1)月。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阿立哌唑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口服,每日一次,起初剂量控制在10mg/d,用药两周后以个体不同情况逐渐增加剂量,以5mg/d剂量递增,直至剂量增加到30mg/d,治疗期为8周;

1.2.2血清炎性因子测定方法血清炎性因子的测定主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具体操作:

(1)第一次采集血样。在患者进行药物治疗之前进行第一次血样采集,时间需在早晨8~10时,保持在空腹状态下,采集肘静脉血3ml。将血液置于15IU/ml肝素抗凝的玻璃试管内,随后在4℃、300r/min状态下离心10min,将血浆分离开来,置于20℃环境下保存;(2)第二次采集血样。于治疗的第8周末进行第2次血样采集,并分离出血请,方法与上述相同;(3)测定。样本全部采集完毕后,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炎性因子TGF-β1、hs-CRP、IL-1β、IL-6、IL-17的水平。另外,测定过程所用试剂盒均购自深圳晶美公司进口分装试剂,板间、板内变异系数均<10%。

1.2.3评定患者PANSS减分率及分组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PANSS评定,并以PANSS减分率为依据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减分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最后以减分率为依据将患者分成A组(减分率<50%)、B组(减分率≥50%)两组;

1.3统计方法

计算资料利用?检验(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如果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阿立哌唑治疗8周后患者PNSS减分率

治疗前患者平均PANSS评分为89.38±12.31,经八周治疗后患者平均PANSS评分为66.18±17.11,平均减分率为(37.18±26.17)%;其中,减分率<50%的患者41例(A组),减分率≥50%的患者39例(B组);具体如表1所示。

2.2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

经相应治疗后,患者IL-1β、IL-6、IL-17水平显著下降,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hs-CRP水平升高,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TGF-β1水平变化不明显,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体如表2所示。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比较

经相应治疗后,两组患者IL-1β、IL-6、IL-17水平均显著下降,但A组较B组患者更低,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hs-CRP水平均升高,但两组之间差异不明显,且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TGF-β1水平均无明显变化,且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体如表3所示。

3.讨论

本文为研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阿立哌唑进行治疗,经相应治疗后,所有患者PANSS评分均得以下降,但减分率不同,减分率<50%的患者41例,减分率≥50%的患者39例。本文依据患者之间治疗效果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血清IL-1β、IL-6、IL-17水平可以直接反应治疗效果,如果其因子水平下降则证明治疗有效果,但治疗效果高低不与因子水平下降幅度成正比。即治疗后IL-1β、IL-6、IL-17水平较高的患者症状缓解更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其可作为评估患者治疗效果生物学指标。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人体受到精神、心理因素影响时,血清炎性因子将发生变化。加强对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更好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

表1PNSS减分率(x-±s)

【参考文献】

[1]黄晓江.首发精神分裂症血清NMDAR抗体、NRG1和NSE水平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

[2]温科奇.血清蛋白因子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的预测和评估价值[D].昆明医科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