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在儿科临床治疗中的合理使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2

抗生素在儿科临床治疗中的合理使用

代余波

生素的使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与危害,促进抗生素在儿科临床治疗中的合理使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儿科临床治疗的98例住院患儿,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分析、总结抗生素在儿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评价。结果:分析得出,儿科临床中常使用的抗生素药物主要有: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及氨基糖苷类;然而使用抗生素应根据患儿的不同病症应用剂量;抗生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能对患儿身体重要器官(肝脏、肾脏、神经系统以及血液系统等)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结论:儿科临床中,细菌感染的患儿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能有效控制疾病,但因儿童对药物的敏感度更大,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更高。因此,对抗生素品种及剂量的有效控制与合理使用,能很大程度缓解患儿的病情、有效降低毒副作用。

【关键词】抗生素;儿科临床;合理使用

【中图分类号】R4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001-01

抗生素是细菌或放线菌等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这些代谢物拥有一定程度的抗原或抗病毒活性,能够对细菌病毒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1]。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当前临床中所使用的抗生素是从微生物培养液中进行提取,是其中的有效成分;部分抗生素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其对细菌病毒有抑制效果。目前,抗生素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对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可或缺。抗生素在缓解患者病情时也出现了滥用的现象,严重威胁了患者的身体健康。若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则可能导致患者细菌变异及细菌耐药性增强等现象。本文分析我院儿科临床治疗中的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取得良好效果,现做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儿科临床治疗的98例住院患儿作为分析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98例患儿中男50例,女48例;年龄最小3天,最大为11岁,平均(5.25±2.48)岁。患儿为支气管炎15例、上呼吸道感染25例、肺炎21例、化脓性扁桃体炎7例、新生儿败血症8例、小儿腹泻12例、10例患儿为其它疾病。98例患儿的病程时间、疾病程度均有较大差别,因此,所选用的抗生素治疗也不一致。

1.2治疗方法

对所选的98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儿采用的抗生素种类、抗生素用药量及治疗后患儿是否出现了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分析。经过信息记录、整理与结果汇总,得出明确结果。

2结果

2.1儿科抗生素种类

儿科临床中,常使用的抗生素有大环内酯素(罗红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β-内酰胺类(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链霉素)以及磺胺类(磺胺脒、磺胺嘧啶)。相关报道显示,β-内酰胺类(青霉素、头孢菌素)应用较多,占65.3%[2]。

2.2药物作用机制以及适用范围

磺胺类抗生素是最早被合成出来的抗菌类药物之一,适用于因寄生虫而造成的各类细菌感染疾病,但由于部分患儿对磺胺类过敏,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时一定要对患儿进行试敏。在酸性条件下,具有非烷结构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以保持自身稳定性,而在碱性的条件下会遭到破坏。红霉素是从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出的一种半合成类的抗生素,能有效干扰各类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代谢,使细菌细胞无法完成正常的复制;且打乱了细菌蛋白质代谢,增加了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了细菌细胞的内液外漏,造成细菌死亡。一般能杀死的细菌有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3]。含有饱和的噻唑环以及β-内酰胺环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儿科最为常用的抗生素,能够杀死各类不耐头孢霉素和青霉素的、康绿脓杆菌青霉素以及抗革兰氏阴性杆菌青霉素的细菌,能够有效杀死处于繁殖期中的细菌。β-内酰胺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多肽合成,从而崩解细菌细胞壁,杀菌作用明显;此外,β-内酰胺能起到激活细菌内部自溶酶的作用,使细菌内部被活化酶溶解,导致最终死亡。由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一定耳毒性,现今儿科临床中使用很少。

2.3不良反应

因不同抗生素药物的作用机制与适用范围不同,导致使用抗生素时患儿所产生的刺激反应不一样,造成不良反应。在进行抗生素药物注射后大部分患儿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疼痛。在此过程中,若患儿对某类抗生素药物过敏,则可能会造成溶血性贫血、过敏性休克及药疹等。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呕吐及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症状。

2.4患儿脏器损害。除了以上各类不良反应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还有可能造成患儿肝脏、肾脏、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等重要脏器一定程度的损伤;严重的会导致患儿部分细胞失去活性或者死亡,相关组织细胞出现病变,造成脏器进一步损伤。

2.5抗生素用法、用量

大环内酯素类抗菌药物,静脉点滴为15~30mg(kg·d),分为3次,口服25~50mg/(kg·d),分为4次;β-内酰胺类,静脉注射为5万~20万U/(kg·d),也要分成3次注射青霉素肌肉注射2.5万~5万U/(kg·d),要分成3次注射;头孢霉素肌肉注射30~80mg/(kg·d),分成3次注射,静脉注射的用量与肌肉注射相同[4]。磺胺类,口服100~150mg/(kg·d),分为2次口服,静脉点滴用量与口服相同。氨基糖苷类,10~20mg/(kg·d),分成2次注射,静脉点滴为2~5mg/(kg·d),分2次点滴。

3.讨论

患儿作为特殊患者群体,因身体机能发展尚未完善,若未严格按照规范对抗生素进行使用,会对患儿造成很大的身体伤害,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后遗症。一般情况下,临床治疗中患儿抗生素的给药途径均是通过静脉滴注。应用静脉滴注因与患儿年龄有密切关系,相对于其它用药途径有着更加突出的依从性,对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更适用[5]。

综上所述,在儿科临床中,细菌感染的患儿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能有效控制疾病,但因儿童对药物的敏感度更大,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更高。因此,对抗生素品种及剂量的有效控制与合理使用,能很大程度缓解患儿的病情、有效降低毒副作用。同时,能最大程度的保障患儿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郑平荣.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10)

[2]潘颖,韩琴.新生儿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18)

[3]曹云莉.儿科抗菌药的合理应用[J].当代医学.2009(12)

[4]吕富银.抗菌药的合理应用及管理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3)

[5]李建云.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现状分析与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