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内科疾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风险管理在内科疾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张玲

(桃源县青林回族维吾尔族乡卫生院湖南415700)

摘要:目的探究医院内科疾病护理中风险管理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内科收治的64例患者,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给予观察组患者风险管理措施,重点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质量与效果。结果实施护理措施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患者对基础护理、护理文书、护理安全、理论知识及专科护理等护理服务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后,患者均有出现输液反应、跌伤及给药错误等风险事件,但是观察组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险管理措施应用于内科护理管理可有效的提高临床护理的效果,提高护理质量,并降低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科疾病;护理质量;效果

临床护理中的不确定性与损伤性事件会引发各种护理风险,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给医院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护理风险管理通过在护理过程中实施有组织、有计划的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最终达到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几率的目标。随着现代医疗技术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意识普遍增强,人们对医院的护理技术、护理质量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所谓的风险管理是指医院在存在风险的环境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将风险降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当前医院的内科疾病可以划分为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多种病症,对于危重症患者而言,有针对性的采取防范与管理措施以降低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是十分重要的。相关临床研究显示,由于内科疾病以慢性病为主,患者在长期的治疗中遭受病痛折磨,身心严重受挫,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院护理工作的难度,导致护患纠纷时常发生。基于此,本文对本院收治的64例内科患者给予风险管理干预措施,探究其实际的作用与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内科收治的64例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为60-78岁。11例为心血管患者,9例为糖尿病患者,12例为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32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60-75岁,14例为脑血管病患者,8例为心血管病患者,10例为糖尿病患者。本研究征得伦理委员会同意,所有患者知晓并签署了自愿书。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生命体征、饮食与用药指导等进行综合化的护理与评估,进行患者宣传;给予观察组患者风险管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第一,结合患者的实际年龄、病情等因素,开展综合化的而评估,就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等提出一定的预防措施,提高医护人员应对风险的能力;第二,通过一定的文献阅读及集中研讨等方式,对内科护理中不同风险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存在的风险因素在护理人员中进行宣讲,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第三,注重医护人员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其实际的护理技能,培养医护人员预测病患疾病发展方向的能力,提出有效的风险因对措施。注重医护人员沟通技巧、法律法规、职业技能与应急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医院医护人员职业素养并明确不同医护人员的工作职责;第四,加强特殊疾病与常见疾病的护理指导,落实针对性疾病风险控制措施,结合风险评估识别中的高危风险因素开展针对性的护理;第五,在病房走廊、病床搭建护栏、洗手间及病房等区域设置宣传指示牌,张贴各种安全警示牌;第六,成立监督工作小组,制定完善的风险时间考核与奖励制度,不断的完善奖惩制度,提高医院护理质量与水平。

1.3观察指标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质量与实际效果,几率患者输液反应、跌伤、给药错误等风险事件发生的几率,并于患者出院前1天,发放调查问卷实施患者满意度调查,满意度调查分为满意、较满意与不满意三项。满意率=(满意+较满意)/总病例数×100%;疗效判定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其中,显效表示患者临床症状完全好转,没有发生感染;有效表示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严重感染发生;无效表示患者病情恶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分析数据,所有计量资料用(±s)表示,所有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t检验、采用χ2检验,P<0.05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护理模式下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

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后,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11例。观察组显效28例,有效3例,无效1例。观察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如表1所示:

表1不同护理模式下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例(%)]

3讨论

医院内科疾病种类繁杂,多以慢性疾病为主,具有发病突然、迅速、病情进展快等基本特点,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学者提出,有针对性的给予内科患者风险管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护理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及严重性,护理人员是医疗机构中与患者接触最为密切的人员,护理人员的水平与素质直接影响风险事件发生的几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护理过程中的感受,加强医院内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管理,对于医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内科疾病护理中的风险因素而言,可以将主要的风险因素分为护士风险因素、用药风险因素及设备风险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就用药风险而言,内科疾病患者在实施手术治疗的同时需要一定的药物治疗方式作为辅助,以有效的控制患者病情。药物的选择不仅关乎患者疾病的治愈速度,还影响其生命安全。用药风险作为内科疾病护理中的一种常见风险,临床护理人员在内科疾病治疗中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患者存在自主用药的情况,甚至部分患者会出现不遵照遗嘱用药的情况,出现用药过程中的错服或漏服的情况。医院内科疾病治疗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通过预防为主、处理为辅,做好风险的应对,保证患者在接受治疗中的身体安全,较少风险事件的发生,降低医院医疗纠纷发生的几率。

本研究证实,内科疾病护理中给予患者风险管理干预措施后,其护理的总效率为96.88%,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干预的65.63%,说明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在内科疾病护理中,风险管理措施主要体现在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及风险意识上,可以说,护理人员对于护理技术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不良事件、隐患事件及不良后果等发生的几率。本研究结果证实,给予内科疾病患者风险管理措施后,对基础护理、护理安全、理论知识、护理文书及专科护理等护理服务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医院常规护理。由此可见,风险管理措施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同时对患者出院前对医院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可以显著的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内科疾病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医院临床护理的效果,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医院风险事件发生的几率。

参考文献

[1]徐社刊.头颈肿瘤外科术后创口感染的防治及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6):174-176.

[2]刘晓兰.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2(45):245-246.

[3]秦亚辉.风险管理在肿瘤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大理学院学报,2014,13(8):63-64.

[4]田肖芳.护理风险管理在肿瘤内科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5):258-259.

[5]田艳华.侵袭心内科护理的潜在风险和处理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2(5):131.

[6]潘莹.浅析心内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及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13(7):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