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谈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王雷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摘要: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明显加快,水资源短缺以及水质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态的稳定平衡发展。而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对水资源问题具有一定针对性,本文就海绵城市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其在城市现代规划中的实践,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实践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城市进程明显加快,城市规划也更具复杂性和特殊性。为促进水资源问题的有效解决,研究人员纷纷致力于城市规划的构想中。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满足了当前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具体需求,在提升城市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上具有一定现实意义,逐渐成为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念。

1.海绵城市理论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适应环境变化,并能应对自然灾害,在环境与灾害中具有一定弹性。海绵城市主要强调的是“缓排缓放”以及“源头分散”规划理念,是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海绵城市的建设就是构建影响较低的雨水开发系统,主要的技术途径为:渗水、滞水、蓄水、净水、用水以及排水等多种技术途径,这些技术途径有效实现城市中良性的水文循环系统,有效实现对径流雨水的渗透、净化、排放以及利用功能,逐渐恢复城市水系统“海绵”功能。

海绵城市理论是城市规划的一个伟大构想,实现城市雨水系统的开发和构建,海绵城市理论提升城市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城市具有海绵一样的良好弹性,可以很好的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当城市遇到雨水过多的季节,海绵城市可以通过吸收和渗透的方式,实现对多余的雨水进行储存。当城市遇到干旱和缺水的季节时,海绵城市又可以将在雨季进行储存的雨水进行释放。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上,对于城市雨水的治理工作,往往倾向于单向的管理,即当城市的雨水超标时,通过管道、泵站等水利设施进行雨水的外排,有时候要通过牺牲部分村庄来进行泄洪。在干旱缺水的季节,一般会采用人工降雨的方式来缓解城市的干旱。传统的城市雨水治理模式,存在很大的浪费,主要是对雨水资源的浪费,而海绵城市理论,则很好的实现了对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了城市的抗旱和防涝的功能,同时也对自然生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海绵城市理论作为新的城市规划构想,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

2.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对雨水的调解能力,从而增强城市对环境的适应性,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实现,为社会群体的生产生活提供健康的城市环境。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城市规划建设中,主要对城市水系湿地、道路交通以及绿地广场开展规划,以下开展具体分析。

2.1水系湿地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中的实践构想,在水系湿地上有着充分的体现。当前社会生态发展条件下,河流、池塘、湖泊以及湿地等都属于自然界中的雨水滞纳与雨水净化场地,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加以科学化利用,以提升城市对环境的适应性,改善城市规划建设的整体效果。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基于海绵城市理论出发,应当加强对水系湿地系统的保护,对天然储水设备加以优化利用,坚决不允许随意填埋,以免加剧城市内涝的风险。城市中的天然储水设备也包括池塘与河沟等。部分城市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由于历史原因被填埋的河道,基于海绵城市理论开展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城市生态建设具体情况对此类河道水系进行复建,尽可能保持水道并行,打造城市河流相依的规划格局,促进城市调解雨水,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实现。

2.2城市道路规划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对环境的适应性,应当结合城市建设具体情况,对城市道路进行科学规划。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污染物随着雨水而流动,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应当积极开展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在保证城市道路宽广的基础上,开发道路两侧绿化带,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缓解城市污染问题,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污染问题。通过实践研究可知,基于海绵城市理论开展城市道路规划工作,将绿地系统构建于绿化带下方,能够促进道路雨水汇集至城市绿化带,便于规范存储雨水并加以净化,通过此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雨水渗入量,促进海绵城市理论得以深刻体现。除此之外,针对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中不适合透水路面的问题,可以在人行道设置LID树池,以便对雨水进行有效收集存储,从而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的有效性。

2.3绿地广场

绿地广场作为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开展规划建设时,可以通过挖掘等方式来提高此类开阔空间的应用价值,对雨水进行有效存储、收集与净化。通常情况下,传统规划建设条件下的公园、绿地等对城市的排水与防涝能力有限,无法充分发挥自身应用价值。而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对城市公园、绿地以及广场等进行科学规划,能够在为市民提供休闲游乐场所的同时,对雨水进行规范存储与净化,便于对附近绿地进行浇灌。由此可知,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应用,可以通过绿地广场等方面体现出来。

3.海绵城市发展前景

通过对海绵城市理论的叙述,可以看出,海绵城市理论是实现城市对雨水系统的开发,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而且通过海绵城市规划,实现城市对环境的适应性,提升城市的抗旱和抗涝能力。这种生态的城市规划理论,符合当前人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有着很好的发展的前景。海绵理论在国内外的许多城市都已经被利用起来,并取得了一个不错的效果。我国通过对国外海绵城市的建设经验进行吸收,逐步开始了国内的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需要明确表明的是,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经验不可以采用生搬硬套的形式,应该结合城市自身的发展优势以及城市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这样才能发挥海绵城市的生态作用。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是对传统的排水系统的代替,而是对其进行的有效补充和减压,这样才能最大化发挥城市对雨水资源的调节作用。在我国,北京、武汉、重庆、厦门等十六个城市都被加入到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通过城市对雨水资源的有效调节和合理利用,必然会促进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海绵城市必然会获得更大的推广。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海绵城市理论是现代城市化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构想,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海绵城市理论之上的城市规划建设,应当实现城市基础建设与雨水管理系统的有机结合,通过透水路面等形式对城市雨水进行有效收集与存储,从而全面提高与水资源管理整体效果。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海绵城市理论相关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仍有待进一步实践探索,不断完善海绵城市理念,从而推进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姬智,杨畅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30):80-81

[2]刘飞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探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5)

[3]张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6(6)

[4]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2014,40(3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