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拔出留置四年的双“J”管1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拔出留置四年的双“J”管1例分析

张四魏天天曾重向乐艾士

张四魏天天曾重向乐艾士(湖北省随州市中医医院外二科湖北随州441300)

【中图分类号】R6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8-0188-02

【摘要】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拔出留置四年的双“J”管1例,患者因“反复左腰部胀痛不适伴尿频、尿急四年”入院,既往曾于四年多前在某医院行“左侧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术后患者仅感左腰部间断性胀痛不适伴尿频、尿急,每次都在自购消炎药口服后缓解,入院CT示:①左肾结石并左肾中度积液②左侧输管内双“J”管留存,X线示:①左肾区内可见结石影②左侧肾区至膀胱区可留置双“J”管,尿液分析示:潜血3+、白细胞3+,血液分析示:白细胞12.5×109/L,肾功能示:正常。诊断为:双“J”管遗忘拔出.

我们对2012年1月我科诊治的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拔出留置四年的双“J”管1例分析分析如下:

1病例摘要

例1:女,64岁,患者因“反复左腰部胀痛不适伴尿频、尿急四年”入院,既往曾于四年多前在某医院行“左侧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术后患者仅感左腰部间断性胀痛不适伴尿频、尿急,每次都在自购消炎药口服后缓解,无其他特殊不适,患者术后一直一人独自生活,患者女儿于住院前一日探望患者,并于次日将患者带来我院就诊,我科以“双“J”管遗忘拔出”收住院,入入院后体检:左肾区叩击痛明显,右肾区无叩击痛。入院CT示:①左肾结石并左肾中度积液②左侧输管内双“J”管留存,X线示:①左肾区内可见结石影②左侧肾区至膀胱区可留置双“J”管,尿液分析示:潜血3+、白细胞3+,血液分析示:白细胞12.5×109/L,肾功能示:正常。诊断为:双“J”管遗忘拔出,行膀胱镜检查见左侧输尿管口处有部分双“J”管,其表面有大量结石附着,用膀胱异物钳无法将其拔出,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在椎管内麻醉下行双“J”管拔出术”,手术顺次行经皮肾及经尿道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将双“J”管表面结石打碎,并用输尿管异物钳拔出双“J”管,术中见双“J”管全程表面有结石附着,手术经过较困难,术后行抗感染、扩张尿管、支持、对症治疗,术后五天痊愈出院。

2讨论

2.1双J管又称双猪尾管,因两端卷曲,每端形似猪尾而得名。由于其支架和内引流作用,能解除输尿管炎症、水肿造成的暂时性梗阻,防止术后伤口漏尿和输尿管狭窄。同时,集合系统不与外界直接相通,可避免肾造瘘所引起的出血、感染;因无外引流管的限制和不适感,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有利术后康复。一般的双“J”管术后到一定时间需要回当时的手术医院在膀胱镜下拔出。医生应于出院前反复、详细告知患者拔管时间,有条件的地区可做好随访工作,置普通双“J”管时间一般不宜超过6周,如需长期留置可在内镜下更换或选用质量高的可长期留置型号的双“J”管[1]。

2.2遗忘拔管的原因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患者会遗忘拔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手术医师与病人沟通不够,医师在术前未将术后需在规定时间内拔出双“J”管告知患者;②术后未能及时提醒患者返院拔出双“J”管,本例患者在出院后主治医生未对患者进行随访;③术后患者及其家属对医师住院期间的拔管告知遗忘,本例患者在术后长期一人独自居住生活,其子女对老人关心不够。

2.3治疗本例患者因其双“J”管留置时间长,全程表面结石附着,如采用膀胱镜拔管,是无法拔出。传统手术损伤大,术后恢复慢,且还不易一次性完全取出。绝不可暴力强行拔管,以免造成输尿管粘膜撕脱等更严重的损伤[1]。输尿管镜因其口径更细、更长,且有成像系统,文献报告认为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可作为治疗输尿管结石的首选措施[2],在临床治疗遗忘拔管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本例的治疗中就充分体现出其损伤小、恢复快,相比其他手术方式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2.4预防①术前、术后与患者及其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并签署相关的告知书一式两份,患者一份,存档一份;②术后医师要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提醒患者拔管的时间;③家庭关怀,患者的家人需对患者多加关心、关爱、关怀,尤其是对老年人需要更加关心;④患者在入院时要留下详细的联系方式,如有变动应即时与主治医生联系;⑤患者应提高对自身疾病的了解,如有不适应迅速返院就诊,切不可自医自治,以免延误治疗,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及经济负担。⑥术后适当给抗感染,碱化尿液药物嘱患者多饮水,预防结石生成。

参考文献

[1]吴阶平.实用泌尿外科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49.

[2]BagleyDH,KuoRL,ZeltserIS.AnupdateonureteroscopicinstruMentMentforthetreatmentorurolithiasis[J].CurropinLrol,2004,14:9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