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杨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1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杨兵

杨兵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晏场镇中心校杨兵

【摘要】: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物理学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是现实生活运用较多的学科之一。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尤为重要,除了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外,还要加强课堂教学,要向课堂要质量,加强学生课后辅导。

【关键词】:中学物理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了,才能积极主动投入到物理的学习中。在教学中运用故事、有趣的自然现象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创设一些奇特、新颖、有趣的实验引入教学,会使教学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只有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教学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复杯实验以及利用可口可乐瓶制作的气球实验。“瓶口那么小,鸡蛋怎么进去的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气球为什么吹不起来呢?”

比如:“浮力”教学,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抡,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为什么当入水中的深度不一样?

再比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让学生分析出“小小秤铊压千斤”的道理,并可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再引用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让学生思考,地球那么大,为什么阿基米德说可以橇起地球?

这些物理现象都是最为普遍、有趣的,学生在生活中是能触碰到的,学生知道有这样的现象,但对这些现象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随着老师问题的提出,将学生引入思考的境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极力的想弄清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的产生。使学生从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转移到现实生活,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思维能力被激发了。从被动学习,到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勇于探索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牢固掌握物理知识,更为把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二、探究习题,拓宽知识面

近几年来,教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探究式习题更是层出不穷,样式越来越活,但其宗旨是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要领悟的透彻。在教学中,要注意讲练结合,加强课堂练习,不时的引入习题,让学生时刻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不时地体验物理学家的角色,体验成功的快感与喜悦。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并不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倘若在学习、探究的同时,加以创新,那将是教育的升华。比如,在讲完光的折射以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几章的知识用一篇作文的形式,将它描述出来。一位学生写到:“星期天的早晨,刚睁开睡意蒙蒙的双眸,整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映入了眼帘,这是光的漫反射现象,看到了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回头发现墙上的影子,这又是光的直线传播;走到鱼缸前,欣赏美丽的鱼,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正在思考的过程中,电话铃响了,拿起电话,”你好“”今天,天气不错,心情挺好,我们一起去攀登盘山如何?“”好,一会校门口见!“也许你会问我,他是何许人,你就跟着他去登山。告诉你,是音色告诉我,他是我的朋友。做在去盘山的车上,发现身边的树木飞速的向后跑去,这里是以车为参照物。那么车的速度到底多大呢?车行驶的路程?车行驶的时间?这时身边的朋友告诉我,可以借助于路边的树木,对呀,我开始一边记时,一边数走过的树木,然后,(n-1)L/t算出车的大约速度,正在喜悦之中忽然听到汽车鸣笛,原来车已经行驶到盘山脚下。正在下车的时候,听到了回声,那么我可以用学过的声学公式计算出鸣笛距离,和听到回声时的距离。到了山上,看到美丽的景色,想留念,然后我们开始拍照,一会近景,一会远景运用着物理中所学的透镜成像知识,真是兴奋极了。……”可见,作文用于物理,使物理更加充满魅力,更加吸引人。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逻辑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了观察身边现象的意识,提高了自主探究的意识。从而使探究式教学得到了升华。

总之,作为一个教育者,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探究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要让学生牢固掌握物理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