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例鼻骨陈旧性骨折合并驼峰鼻畸形的治疗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1

6例鼻骨陈旧性骨折合并驼峰鼻畸形的治疗体会

罗毅1孜拉2

(1新疆吐鲁番市人民医院五官科83800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整形外科830001)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治疗鼻骨陈旧性骨折合并驼峰鼻畸形的一种手术方法。方法总结我院的6例鼻骨陈旧性骨折合并驼峰鼻畸形进行手术矫正经验。先对鼻骨陈旧性骨折合并驼峰鼻畸形患者进行筛选,遂采用同一切口进行联合手术矫正。结果随访半年至两年,效果均较满意。结论只要适应症选择合适,同一切口可以联合矫正鼻骨陈旧性骨折合并驼峰鼻畸形。

【关键词】鼻骨骨折驼峰鼻联合手术

我院自2002年以来对6例鼻骨陈旧性骨折合并驼峰鼻畸形进行手术矫正,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男1例,女5例,年龄19~46岁,平均28.4岁,均为外伤后鼻畸形合并先天驼峰鼻畸形患者。陈旧性鼻骨骨折后畸形,“C”型歪鼻2例,“S”型歪鼻1例,侧斜型歪鼻1例,驼峰鼻均为轻、中度畸形。4例鼻中隔软骨正常,其中2例偏曲合并通气功能障碍。

2麻醉

由于术中疼痛和出血常致患者过分紧张、恐惧不能积极配合,影响整复质量。为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整复质量,我科均采用全身麻醉。

3手术方法

(1)术前标记:画出正常位置的鼻正中线和目前状态下的鼻正中线及骨折错位愈合处。标记驼峰鼻去除骨质的量:用直尺前端抵住鼻根最低点及鼻尖最高点。将直尺放于鼻侧划线。划线以上高度即为去除鼻骨量。选择单侧鼻前庭切口和鼻翼软骨与侧鼻软骨间的鼻内切口。手术自切口沿软骨表面分离,将鼻中隔表面粘膜用骨膜剥离器掀起后暴露中隔软骨在两侧鼻道的两面。沿鼻中隔表面在两侧鼻道内将鼻骨与中隔之间连结凿断,将鼻中隔软骨与梨骨之间连结部用来复锉锉锯断,用鼻中隔钳将偏曲的中隔软骨矫正复位到正常位置,必要时可切除部分鼻中隔软骨。沿鼻面沟在上颌骨表面将两侧鼻软骨及鼻骨锯断,用中隔钳分别将双侧鼻骨及鼻中隔推移到位,重新对鼻支架进行塑形,使鼻外形恢复正常即完全正直。再从鼻前庭切口或根据术前设计应去除驼峰处骨的范围,分离截骨部位的鼻骨嵴及两侧鼻骨基底的骨膜。用来复锉锉去突出的鼻骨嵴,保证鼻骨嵴的弧度,然后用解剖剪剪去突出的鼻软骨。用抗生素冲洗液反复冲洗清除锉除的骨质,可有效防止骨质残留导致的局限性骨痂增生。对于鼻中隔软骨偏曲患者先由耳鼻喉科医师行鼻内窥镜矫正鼻中隔偏曲,然后按我科原则治疗,切口用5-0丝线缝合。双侧鼻道同时以碘仿纱条填充以保持鼻中隔及鼻骨正确位置,鼻背术后应用适当外固定保护好外鼻,以防外伤导致畸形复发。术后应用抗生素1周和止血药,防止感染、出血。一周后拆除内外固定,术后2周内须注意保护外鼻,严防外伤复发。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半年至2年,效果满意。

4讨论

鼻位于面部中央,外形突出,易受外力打击损伤,如处理不当或不及时易遗留形态多样处理复杂的鼻畸形。由于鼻部及其四周血运丰富,组织也较疏松,外伤后短时间内常出现严重瘀血肿胀,往往影响对伤情的准确判断。对于临床诊断明确、创伤新鲜、病情稳定患者应在急诊及时进行手法复位。受伤3h内即使有肿胀也不妨碍进行手法复位。一般成人在伤后14天,儿童在伤后7~8天骨折愈合。若鼻及面部肿胀严重,可待肿胀消退后再复位,但不宜超过1周,最晚在10d内,如超过14d未及时整复,骨痂错位形成,整复困难,后遗畸形则需手术整形矫正。少数鼻部外伤后骨折错位愈合后期骨痂增生可造成驼峰鼻畸形[1]。中国人先天性驼峰鼻患者中轻、中度型驼峰鼻比率占95%以上[2,3]。因此,矫正术中选用截骨法时,大部分只需要去除部分软骨以及鼻嵴部分骨质即可获得满意效果。由于使用来复锉行鼻骨整形具有切口小、隐蔽、剥离范围小、损伤小、出血少等优点,术后恢复较快,鼻背弧度恢复自然[4]。鼻畸形对面部外形的影响较大,导致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大,要求治疗的愿望较迫切。对于鼻骨陈旧性骨折合并驼峰鼻畸形使用同一切口、同时对鼻部畸形进行矫正,具有损伤轻、经济有效的优点。但联合手术矫正,适应症的选择非常重要。根据我科的经验,陈旧性鼻骨骨折呈现C状、S状型以及斜型,而驼峰鼻呈轻中度畸形者较适合应用该术式[5],鼻骨骨折畸形呈中央凹陷型及侧突型或合并重度驼峰鼻者不宜选择。复合鼻畸形的矫正临床使用资料较少,有待继续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王炜.整形外科学[M].

[2]王大为,钱国正,张明利.汉族青年人外鼻部分角度测量分析.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7,3:73.

[3]李东,秦荣生,谢宏彬,等.驼峰鼻的分类与整形治疗.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9,15:342-344.

[4]金国华,陈立.来复锉在驼峰鼻矫正术中的应用.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4,10:33.

[5]顾根发,汤君彦,王泉良.陈旧性外伤歪鼻畸形术式选择的探讨.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1998,3: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