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外渗的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静脉输液外渗的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袁秀英蒋冰

(长沙市第三医院湖南长沙410015)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总结静脉脉输外渗的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使损伤降到最低,痛苦降到最小。结果:根据不同患者皮肤损伤程度,采取不同处理措施,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通过分析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的原因,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0-0165-02

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1],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输液期间药液从血管漏出或渗出进入血管周围组织。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发热或发凉,严重者局部皮肤坏死。输液外渗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使原有的治疗被推迟或中断,延长治疗时间,加重患者经济负担,甚至造成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因此要以预防为主,外渗时也要处理妥当,避免给病人增加更多的痛苦[2]。

1.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患者因素

婴幼儿血管少、穿刺难度大、不配合、好动又很难固定[3];老年人疼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血管脆弱;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以及病危的患者;无法沟通的患者麻醉患者,用镇静剂或昏迷的病人。

1.2药物因素

输入药物浓度过高,药物刺激性太大[4]如甘露醇、钙剂等,均可损伤血管壁,使通透性增高而发生外渗。

1.3疾病因素[5]

癌症病患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4解剖部位[6]

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而且一旦外渗会造成严重损伤。

1.5技术因素[5]

护士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输液速度过快,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1.6护士心理素质原因

在医疗护理行业中,极为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而护士的心理因素常被忽视,工作中发现护士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情绪,与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有密切的关系,患者对护士不信任,提出过高要求,给护士的心理造成压力,可能导致穿刺失败[7]。

2.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2.1提高穿刺成功率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8]。

2.2血管的选择

首先,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其次,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根据血管选择合适的头皮针。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直的血管,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宜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天,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

2.3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

2.4提高病人的预防意识

输液前告诉病人药物外渗后导致的后果,输液后交待注意事项,勿动静脉肢体,嘱病人有疼痛感、烧灼感等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

2.5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发现药物外渗,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密切观察注射部位,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2.6做好患者的宣教

交待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2.7正确拔针

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针眼,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为3~5min,切忌在按压处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2.8非药物处理方法

2.8.1一般护理在药物外渗的48小时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部外渗药物的吸收。在静脉给药过程,如发现或疑似外渗情况时,首先立即停止给药,抽吸针头及血管内的药液,用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于局部以稀释药液,降低局部药液浓度[9]。

2.8.2冷敷[10]冷敷可减轻蒽环类抗癌药,如氮芥、阿霉素等所致的皮肤损伤程度,可用冰袋间断冷敷渗出皮肤处24~48小时(时间长短以患者耐受程度为限)[11]。

2.8.3热敷适用于一般的药物如生理盐水、维生素、抗生素等,亦适合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的外渗,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等。局部热敷可加速外渗药液的吸收和分散,减轻外渗药液对局部的损伤。但拔针后不可立即热敷,以免引起皮下出血[12]。

2.9药物处理方法

2.9.1药物湿敷生理盐水、50%硫酸镁、75%酒精湿敷可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促进局部组织修复。据报道海普林软膏和利百素凝胶可有效治疗阿霉素外渗所致的局部组织损伤[13]。

2.9.2局部封闭常用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局部环形封闭。利多卡因可能作为激肽重要的稳定剂起到阻断疼痛的作用,有镇痛、轻微血管扩张作用。地塞米松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抗炎特性作用,可以减少炎症扩散,抑制炎性细胞肽的合成和阻滞磷酸脂酶A2的活性作用,中断产生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起到镇痛作用[14]。

2.9.3解毒剂的应用硫代硫酸钠可用做氮芥类、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等的解毒剂,可使药物迅速碱化,减少损伤。药物外渗后局部可注射透明质酸酶,以促进药物吸收和弥散。阿霉素等偏酸性的药物外渗后也可用碳酸氢纳局部注射[15]。

2.9.4使用中药软膏制剂[16]按照中医活血化淤消肿止痛原理制成的中药涂抹膏对各种药物外渗后引起的肿胀、淤血、疼痛疗效确切。如清热消肿膏外敷可治疗高渗药物输注渗漏所致的肿胀[17]。药湿敷取得较好效果,减轻病人痛苦[18]。

2.10手术处理

一旦发生外渗且保守治疗失败而形成溃疡者需请整形外科会诊,彻底清创或植皮整形术以保证肢体功能和外观[19]。

3.小结

静脉输液外渗可导致局部软组织肿胀、疼痛,严重者可出现坏死及局部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并阻碍疾病康复进程[20];临床工作中对静脉输液外渗应及时正确处理,有效减轻患者疼痛不适,从而达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加速病情康复的目的。因此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基础做起,首先掌握精湛的穿刺技术,其次认真正确掌握预防措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救治。目前临床上静脉输液外渗研究多为硫酸镁与冷热敷疗效比较,其他药物和方法间直接防护效果对比研究较少,故亟需对同一药物渗漏进行多种药物、方法防护效果之间的比较研究,以找到最佳防治方案。

【参考文献】

[1]王建荣.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23-125.

[2]陈丹萍,谭影.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和护理方法探讨[J].护理研究.2014,11:509-510

[3]姜英今.留置针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5):47.

[4]周红玲,金霞云.马铃薯巧治链霉素肌肉注射致臀部硬结的效果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8,1(1):12.

[5]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67-169.

[6]颜兰娣.颈、胸、腹三切口切除食管癌患者的呼吸道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5):47.

[7]毛惠娜.输液外渗致组织坏死的护理干预及疗效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1,26(10):5-9.

[8]张俊.输液渗漏与护理干预[J].中国健康月刊.2011,8(30):210-211.

[9]韩娟,胡露红,刘玮丽.静脉输液外渗处理方法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2013,28(4):53-54.

[10]应桂芬.冷敷加喜疗妥治疗新生儿输液渗漏的临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1143-1144.

[11]姜绍芬.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4):674.

[12]范丽梅,乔雨晨,杨娜等.中药外敷治疗输液外渗的疗效观察[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31(2):172-173.

[13]李卫红.输液外渗硫酸镁湿热敷方法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2009,24737.

[14]张英.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和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报,2008,5(31):142.

[15]孙春梅,陈月梅.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预防及护理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0,14(5):136.

[16]姜静,张顺英.云南白药加蜂蜜外敷治疗化疗药物外渗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09,30(16):78-79.

[17]田刚强.黄连紫草膏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6B):112.

[18]陈红字,范植蓉.1213份出院病历护理记录缺陷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0,19(9):49-50.

[19]张辉英,林苑香.两种方法处理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4,13(7):47-49.

[20]陈一芬,耿志林,李承军,等.化疗药物外渗后局部组织损伤处理的实验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8):685-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