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慢性肾炎的中医病机分析

/ 1

关于慢性肾炎的中医病机分析

韩霜1杜丽娜2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病情迁延,缓慢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严重者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但肾小球病而危及生命。笔者根据西医临床研究及病症常见表现,结合中医的基础理论认为:慢性肾炎的中医基本病机应为本虚标实——脾肾亏损,外邪侵袭,脏腑功能不足,导致湿浊停滞,瘀血内阻,而湿热瘀毒又反过来加重对正气的损伤,正虚邪实,互为因果夹杂致病,使疾病缠绵难愈。

现分析如下:

1西医对慢性肾炎的认识与分型

慢性肾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中年为主,多数起病缓慢、隐袭,临床表现多样性、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可伴有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病情时轻时重、迁延,渐进性发展为慢性肾衰竭,按症状分为普通型、高血压型、急性发作型。

2中医对慢性肾炎的认识与分型

慢性肾炎属祖国传统医学“水肿”、“腰痛”、“虚劳”等范畴。根据慢性肾炎表现的水肿可分为风水泛滥、肺失宣肃;脾湿健运、水湿内阻;脾气不足、脾肾两亏。根据慢性肾炎高血压多为脾肾不足、阴虚阳亢,慢性肾炎的蛋白尿、血尿多为湿热蕴结,郁热不得泄,伤及血络,精微外泄,而表现出蛋白尿、血尿。

3总结

慢性肾炎的发生以脾肾虚损为基本病机,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脾主升清。肾虚不能藏精,精气下陷和脾虚不能摄精,脾气不升,清气下陷而共同导致蛋白尿的发生。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与中医理论中“精”的概念类似,精宜藏于五脏而不宜外泄,肾为“封藏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章虚谷《医门棒喝》说:“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于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唐容川《中医汇通医经精义》说:“脾土能制肾水,所以封藏肾气也。”说明脾能协助肾之封藏。脾能升清,脾虚则不能升清,谷气下流,清浊不分,精微下注;肾主闭藏,肾虚;是封藏失司,肾气不固,精微下泄。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相关,所以其他脏腑的病变亦可影响到脾肾,致使脾不摄精,肾不藏精,而致蛋白尿的发生。《素问:经脉别论篇》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表明饮食精微的吸收和输布于各脏腑均息息相关,无论哪个脏腑功能失调,或加之外感内邪,内伤饮食、劳倦,均可使体内产生湿热、瘀血等邪阻气机现象,反过来湿热、瘀血又可影响脏腑功能。如湿热之邪困于中焦,致使脾不升清而清浊俱下,湿热之邪又可下注扰乱下焦,致使肾封藏失职而导致蛋白尿、水肿的发生。另外,许多患者常因感冒而病情复发,或因外感而病情加重,说明外感内邪对本病的影响不容忽视。中医有“久病入络,久病不瘀”的理论,故病程中可发生瘀血,瘀血阻滞肾络,气血运行不能畅通,雍而外溢而致精微下泄或蛋白尿。中医认为湿性重浊、粘滞湿热瘀毒互结,往往使病情缠绵难愈。虽慢性肾炎为本虚(脾肾两虚)标实(湿热、瘀血、浊毒),治疗上不可一味补其脾肾,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湿热瘀毒难去是慢性肾炎之关键。故治疗可开拓思路,即邪有来路,亦应还之以去路,不妨可选择“开息门,洁净腑”之法。因势利导使湿热之邪有可泄之路,可选清热利湿、通便利水之剂,待湿热之邪俱清,方可调理脾肾,脾气足则气血化生有源,肾中精气得以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