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与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2

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与应用

刘天厚

(黑龙江省农垦佳南医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摘要】目的:探讨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CT诊断意义。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为期,共选择患者37例,分别在患者急性发病的6h内和24h到48h两个时间段开展CT扫描检查,观察患者的CT诊断结果。结果:CT检查下患者脑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片状、斑块状低密度阴影区域,脑组织基底结构范围模糊,脑动脉内密度增加。其中在首次诊断时确诊者共5例、疑似者共11例、建议复查者共12例、无异常者共9例;复查诊断时确诊者共20例、疑似者共15例、未见异常者共2例。结论:利用CT扫描可有效对患者脑组织病变情况进行观察,并结合复诊的方式提升临床诊断正确率。

【关键词】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CT检查;应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2-0170-02

脑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栓所引发的脑组织缺血性病变,随着现代人生活习惯越来越不科学、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导致脑梗死的发病率不断提升。其中大面积脑梗死属于该类病症的危重型病变,给患者带来的损伤更大,在最近几年的研究中现实在超急性期(发病后6h内)检查患者的脑组织显示的病灶不够典型,很容易引发漏诊的问题。本文即是研究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如下为具体研究方法和结果: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为期,共选择患者37例,其中男:26例,女:11例,患者年龄中最大者87岁,最小者43岁,中位年龄为(61.82±2.37)岁。其中发病后视力模糊者3例、语言障碍者3例、头晕者13例、头痛者5例、偏瘫者共27例、四肢抽搐者共13例。临床合并高血糖者11例、合并高血压者26例、合并高血脂者31例。

1.2方法

在37例患者发病的超急性期和急性期对其脑组织进行CT扫描,具体时间分别为发病后6h内和发病后24h到48h之间。使用螺旋CT机进行扫描,扫描范围在听眉线或听眦线的基线位置,扫描层厚设定为10mm,层间距设定为10mm,在脑组织基底核区域内加强扫描,厚度设定为5mm[1]。所有患者均采用脑组织双侧扫描,并根据实际情况调节视窗大小。

阅片时需要由两名具有至少3年临床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完成,分别检查患者脑组织CT扫描中是否存在低密度阴影区域、基底核趋于结构清晰度、脑沟深浅、两侧外裂池对称情况、脑动脉密度、脑组织双侧对称情况等指标[2]。在阅片后如两名医师诊断结果不一致,则采用会诊的方式协商作出判断。

2.结果

患者病症超急性期(发病后6h内)作为首次诊断,其中确诊者共5例、疑似者共11例、建议复查者共12例、无异常者共9例;发病后24h内开展首次复查,其中确诊者共20例、疑似者共15例、未见异常者共2例;发病后25h到48h开展二次复查,结果与首次复查相同。其中首次诊断中确诊患者在复查时仍为确诊大面积脑梗死;11例疑似患者中有8例在复查时确诊、3例为疑似者;12例建议复查者共有7例在复查时确诊,5例为疑似者;首次诊断9例无异常者中有7例复诊为疑似者,剩余2例复诊时仍无异常。

患者6种直接征象中共26例脑组织具有不典型的片状或斑块状低密度阴影趋于;11例患者的闹基底部核区呈模糊状;9例脑沟深度变浅;8例双侧裂池呈不对称病变;4例脑动脉CT扫描密度增加;3例脑组织呈不对称病变。

同时间接征象中共15例患者具有致密动脉征,临床表现为单一脑动脉内某段密度高于同一脑动脉的其它段密度,在CT扫描下较为常见。12例出现那皮质、白质交接处模糊征象;9例出现脑回饱满征象;5例发生脑池、闹裂位移征象;6例出现脑中线偏移征象。

3.讨论

3.1超急性期大面积高梗死的概述

大面积脑梗死属于严重的脑梗死病症,导致该类疾病的原因在于血栓或血管阻塞病灶发生于患者脑动脉的主干处,其梗死范围大多会呈现横跨双侧脑叶的情况,脑组织损伤的面积也较大,具有非常高的致残和致死几率。根据国际医学界的标准现实,在CT检查下凡梗死面积超过20cm2、病灶直接超过4cm就可被认定为大面积脑梗死。

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主要是由于脑组织的中动脉、前动脉、基底动脉以及颈部动脉等主干动脉栓塞所引发的坏死性病变,如患者在发病后6h内得到治疗则可避免不可逆性的脑组织损伤,因此适用于临床“早发现、早治疗”的理念。如果在标准时间内脑组织无法建立血流回路,则会导致脑水肿、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3.2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

根据患者发病后时间不同可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稳定期等多个阶段,其中超急性期指的是患者病症急性发作后6h以内。由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病灶面积过大,因此大面积的脑组织在超急性期阶段仍处于缺血状态,此时患者颅内压强过高、脑组织水肿情况严重,且患者还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因此越早治疗对患者的病情恢复的积极影响约明显。在对该类疾病进行诊断时可以依靠超声和影像学技术,例如CT、MRI等,其中CT扫描技术在县级以上的医院当中广泛地应用,其设备采购成本较低,且操作较为简单,患者所需要承担的医疗费用也较低,因此获得了广大患者的欢迎。而核磁共振技术(MRI)不仅可以有效推断出脑梗死病灶的具体位置,而且还可以对其病变程度进行诊断,但由于这种设备在低级医院中尚未普及,且诊断所需费用较高,因此选择CT扫描更加合理。

目前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超前期CT诊断中主要以6种直接征象作为判断依据,其一是不典型的片状或斑块状脑组织低密度阴影,这种情况是由于患者脑梗病灶组织水肿导致,组织间水分含量增加,而水分增加1%会导致X线传播衰减5%左右,CT值下降2.5Hu左右,因此出现了低密度阴影[3]。其二是脑基底的核区结构模糊,这是由于脑组织梗死后灰白质的密度下降,使得边界趋于模糊化。其三是脑沟变浅,这也是由于脑组织水肿所导致的,组织缺血或水含量增加后会导致细胞膜功能障碍,形态也发行改变,因而产生脑沟变浅的情况。其四是脑组织两侧的裂池不对称,这是由于脑组织肿胀后侵占健康组织位置,从而使裂池被挤压变形。其五是脑中动脉密度提高,该征象是由于患者梗死病灶引发中动脉闭塞,从而导致血管对CT值吸收增强,产生了密度增加的情况。其六是脑组织两侧不对称,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只有在患者脑组织严重水肿时才可观察到。在超急性期即开展大面积脑梗死的CT检查虽然也可以为医生提供治疗参考数据,但检查的准确性较低,需要在患者发病后24h和48h时进行复诊,从而提升CT诊断的准确性[4]。其中应用螺旋CT检查大面积脑梗死的准确率更高,而且螺旋CT平扫还可以避免患者频繁更换体位,使检查整体的舒适度提升。另外,在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治疗后还需要定时开展CT复查,从而确定患者脑组织的恢复情况,为治疗提供对照的参考数据。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发病后6h确诊为大面积脑梗死者共5例,而经过复诊后确诊为脑梗死者共20例,疑似患者和无异常患者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

【参考文献】

[1]钟学金.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与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3(01):124.

[2]林波.CT诊断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探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07):28-29.

[3]葛海兰.多层螺旋CT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价值[J].宁夏医学杂志,2015(01):71-72.

[4]周合群.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62例的螺旋CT分析与诊断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3(18):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