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暗示”在小学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1

浅谈“暗示”在小学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孙伟

孙伟(枣庄市高新区龙潭小学,山东枣庄277800)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合。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都有一种倾向,总是自觉不自觉的维护“自主”的地位,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和控制,当他觉察到外界是有意的要说服自己时,往往产生心理上的准备,从而警觉起来,并对教育引导进行挑剔。特别是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更易引起直接的心理对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而当他没有感到外界是有意说服自己时,则比较容易接受意见,改变态度。正如卡耐基所说:“不论意见多么中肯,被别人强迫而接受的意见,总不如自己相处的精辟———所以,懂得这层道理后,硬要别人接受你的意见,将是很不聪明的做法。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一点暗示,由他自己思考并作出结论”。

在实际教育教学的运用中,暗示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教师的“语言行为暗示”和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自我暗示”。

暗示的恰当与积极运用将胜过苦口婆心的规劝,更优于拳脚棍棒的惩戒。

1.教师的“语言暗示”,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习惯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1)直接暗示,即显露动机的直接提示。比如,在教师讲到“劳动创造了人”这一课题时,特别强调了劳动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勤劳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作为人的一种天性,那么是否应该做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则不言自明。

(2)间接暗示,即不显露动机的间接提示,这种暗示不容易被理解,但是一旦被理解,产生的体验就很深刻。比如,在班会上教师没有言辞激烈的去批评那些学习不刻苦的同学,而是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贫穷家庭的孩子,因肌肉萎缩不能直立行走,只能跪着走。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这需要经历怎样的艰辛,需要拥有怎样的毅力。这种间接暗示若能为学生理解,那些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会深感内疚,并会成为其以后努力学习的动力源泉。

2.教师的“行为暗示”在教育活动中,尤其在道德品质教育方面有更重要的作用

正如洛克所说,“务必接受一个不容置疑的真理,无论给儿童什么教育,对他们的行为能发生重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伙伴,是他看护人行为的榜样。”

身教重于言教,这既是许多优秀教师长期经验的总结,也是心理规律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十分重视自己的行为对学生的暗示作用。比如,教师简约质朴的着装,使学生对美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教师的一个良好习惯会成为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潜移默化中使其受益终生。

有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暗示则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某科代表与一学生发生冲突,找到班主任,原来是科代表在发作业时,作业没扔到桌子上,而是落到地面上,而地面上恰有积水,把作业弄脏,故而引发冲突。那么科代表发作业为什么有这种不合适的做法呢?原来,该科教师在发作业时也是扔过去,而且相当准确一步到位,学生故而模仿。这就是一种不恰当的消极暗示,应当避免。

自我暗示是心理调节的得力助手,尤其是在关键时刻往往能能发挥重要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我暗示”的积极作用。

1.助其集中精力

例如,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会走神,有时还特别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自我暗示。当学生意识到自己走神时,立即默念“时不我待,排除干扰”。默念几遍以后,学生一般都能很快的投入到课堂中来。

2.帮其缓和紧张情绪,充满自信

例如,学生普遍存在考试紧张心理,特别成绩较差的学生,严重影响其正常发挥。这时可引导学生默念“我一定行,我一直在努力,付出总有回报”这类话语,默念中渐渐恢复其自信,投入到紧张的考试中去。

3.有助于规范自身言行,形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一位老师接受一个后进班,为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先由学生民主制定班规,全体学生签名认可,并在每次班会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月后,班风有了很大的扭转。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签名朗读的过程中收到积极的自我暗示。

总之,恰当而积极的运用好“暗示”这门教育艺术,会使教育活动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潜移默化的心理认同感的形成,将更加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掌握这门艺术,更应善于运用这门艺术。诚然,“暗示”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由于受学生年龄阶段及其个性特点的限制,也有其局限性,在实际运用中应与其他的教育方法相配合,使其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