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声门下气管切开导管发音器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1

自制声门下气管切开导管发音器的护理体会

杨云华陈波

(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500)

【摘要】目的:探讨声门下气管切开病人发音的方法和护理措施。方法:2013年1月至今,我科医护人员将意识清楚,行声门下气管切开病人作为护理对象,将声门下吸引管与吸氧装置连接制造成发音器应用于病人,帮助病人发音。结果:自制声门下气管切开导管发音器为病人的提供了高效,简便的交流沟通,帮助病人恢复语言能力。结论:自制声门下气管切开导管发音器恢复声门下气管切开病人的语言沟通,缓解病人的焦虑恐惧情绪,提高病人的生理、心理支持和生活质量,促进病人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声门下气管切开导管;吸氧装置;自制发音器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9-0287-02

气管切开患者、意识清楚、但言语沟通障碍,无法与医生、护士、家属交流,身心需要得不到满足[1]。病人常常出现急躁、紧张、恐惧、焦虑、悲蔑失望等心理障碍,这些不良的心理反应可使病人心率、呼吸增快,耗氧量增加,接受机械通气的病人可出现人机对抗或呼吸机依赖[2]。临床上常规非语言性沟通包括看图、书写、手势等,只能了解患者最简单的需求,但不识字、上肢活动障碍及残缺的病人却不能准确表达意念。自制声门下气管切开导管发音器,不论病人是否在机械通气,都能成功重建病人的语言交流能力,克服非语言性沟通的弊端,准确的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基本材料

病人置入声门下吸引的气管切开导管、氧气湿化吸氧装置。

1.2制作方法

声门下吸引管连接吸氧装置,调氧流量为5~10L/分。

1.3发音方法及原理

按制作方法即可产生通过喉、声带的气流,患者即可发音。

2.结果

35例患者中,成功脱离呼吸机拔出气管切开导管30例,2例依赖机械通气生存,1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出院。已出院的2例应用气管切开导管机械通气。35例患者均可以发出清晰的声音和进行对话,重建其语言交流能力。氧气流量小低于5升,导致气流小,不能发音;气流大于10升的气流,患者难以耐受,氧流量5~8L满足不同音量及高调的发音需求。病人精神明显好转,心理舒适感增强,焦虑减轻。

3.护理体会

3.1选择适宜的患者

选择神志清楚置有声门下吸引的气管切开导管,有语言交流的愿望,有正常认知能力,具有良好的吞咽功能,声门以上部位没有明显生理结构异常和管路阻塞,无大脑皮质语言功能区病变,无喉部声带麻痹能够耐受的患者。

3.2操作前的准备

征求病人及病人家属的意愿,做好解释沟通。

患者宜采用半卧位或端坐位,防止颈部过屈压迫喉部声带。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吸痰部位包括气道和声门下。

3.3操作中的观察及注意事项

保证各部位连接紧密不漏气,使氧气流经过患者声门下吸引管和喉部声带,从而发声。确保发音装置不被污染,一旦污染立即更换。雾化吸入、口腔护理、吸痰期间不宜使用。使用过程中,观察病人患者的主观反应,一旦出现不耐受情况,立即停止。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3.4操作后

鼓励患者恢复发声,提供心理支持,发音前可以行咳嗽、清嗓活动,循序渐进指导从音节、字、词到句子的语言锻炼。同时配合舌头、口腔、软腭运动和呼吸锻炼。

4.讨论

直接语言交流可以提高病人与医护人员、亲人们的互动性,调动病人参与生活自理、参与医疗护理管理,促进病人恢复健康。徐亚林等[3]报道美国等已经广泛应用包括Passy—Muir说话瓣膜等装置改善气管切开患者说话功能,但中国临床还未大力推广。因此自制发音器能填补目前这项医疗技术空白.自制发音器气管切开导管材料方便易得,方法简便,经济实惠。确保病人机械通气的同时,也可连续清晰发音,准确表达不安及心理的意愿,从心理、生理乃至预后等方面产生有益作用,是更人性化的医疗[4]。

【参考文献】

[1]邓小玲,张翠萍,刘坚.非语言交流在言语沟通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2005,21(3):4.

[2]昊小玲,张畿玲.如何与气管切开术后Ⅱ型呼衰病人进行沟通[J].现代护理,2002,8(3):246.

[3]徐亚林,陈俊伟,窦祖林等.Passy—Muir说话瓣膜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气管切开患者1例报道[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1):18-19.

[4]陈琨,汤秋芳,叶向红等.自制发音气管切开导管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4,20(6):645-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