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行为干预在脑卒中后抑郁中的作用观察及其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心理、行为干预在脑卒中后抑郁中的作用观察及其护理对策

周曼纯

长沙市精神病医院湖南410004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心理、行为干预在脑卒中后抑郁(PS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运用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35)及对照组(n=35),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和行为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97.14%,高于对照组的85.71%(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适当的心理护理及行为干预有利于缓解其抑郁状态,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心理护理;应用效果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发病率较高,对患者肢体功能、社会生活能力恢复造成严重影响。在药物及康复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护理及行为干预,可减轻不良情绪,降低抑郁症发生,加快康复速度。本文收集了70例PSD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心理护理及行为干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7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为我院老年科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男性41例,女性29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4±12)岁;病程1~3个月,平均病程(1.3±0.4)个月;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8例,高中(中专)14例,初中30例,小学及以下18例。纳入标准[1]:结合临床症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经积极治疗后,语言沟通、意识、认知功能恢复正常,可进行有效交流,存在精神抑郁或抑郁倾向者;能配合完成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脑卒中前无精神病史、无智力障碍、失语等;知晓研究内容,同意入组研究。根据随机原则,将7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基线资料比较,均衡性较高(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饮食、用药、健康知识指导,随意性较强。观察组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及行为干预,具体措施为:(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热情接待患者及家属,向其介绍医院环境、主管医师、责任护士、规章制度、作息时间等,消除患者陌生感,主动关心、尊重、接纳患者,尽量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合理要求,取得其信任与配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交流过程中,了解患者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鼓励患者抒发内心感受,耐心倾听患者倾诉,不指责、训斥患者,帮助患者探索心理问题,认识到生存价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认知疗法: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向患者解释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治疗进展及不良情绪对康复的影响,纠正错误认知,避免误听误信,帮助患者认识自身疾病,做好角色转换,缓解其心理压力,让患者认识到功能训练对于改善症状和预后的重要性,增加治疗和康复的信心。(3)放松疗法:在脑功能改善中,音乐对康复具有明显的效果。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播放舒缓、欢快音乐,调节患者情绪,指导患者做一些放松性动作,规律呼吸,可缓解抑郁情绪,同时邀请治疗成功或有治疗经验的患者现身说法,可树立患者信心,积极配合临床工作[2]。(4)行为矫正疗法:针对抑郁、焦虑、恐惧严重的患者,给予安排到康复活动室进行适当的作业治疗(如做手工串珠,制作钻石画、创意小饰品等),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及时对患者进行鼓励、表扬、奖励,有利于增强患者的价值感,消除不良情绪。同时指导其进行放松训练,使身心处于放松状态,鼓励其积极参加健康知识讲座、文娱活动等,改变对生活的态度。(5)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向家属及亲友讲解亲情呵护、社会支持的重要性,鼓励家属在生活、心理、社会方面给予患者细致照顾,尽可能满足其合理需求,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友的关怀,适当安排外出活动,与朋友、同事交流,缓解孤独、抑郁情绪[3]。

1.3评价指标

于干预前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分析[4],分值越高,表明不良情绪越严重。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率调查问卷,评分范围为0~100分,非常满意:评分≥90分;基本满意:70~89分;不满意:评分<70分,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基本满意)/病例总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收集整理两组患者研究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在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中对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作处理和分析,前者通过(x±s)表示,后者采用(n%)描述,组间数据比较经卡方检验,正态分布数据运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HAMD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HAMD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患心脑血管疾病人数越来越多,给患者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脑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该疾病的死亡率得到了一定控制,但多数幸存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60%[5],表现为精力减退、情绪低落、食欲不振、少言懒动、睡眠障碍、生活能力减退等症状,导致患者对治疗、康复缺乏信心,影响治疗效果,增加死亡风险,因此加强PSD患者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逐渐被“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所取代,患者的心理状态、思维行为模式及社会支持系统越来越被临床护理工作者重视,心理及行为干预的目的在于让患者获得积极乐观的心态,通过寻求社会、心理、情感支持,促使躯体功能康复,进而改善不良情绪,改善预后。PSD患者情绪低落,少言寡语,不愿与人交流,对治疗缺乏信心,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给予其关心、关爱,让其感受到温暖,使其自愿与护理人员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后期护理措施的实施奠定基础。

针对PSD患者,我院老年科在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和行为干预,主要从认知疗法、放松疗法、行为矫正疗法、家庭社会支持等方面进行干预,改善或消除抑郁情绪,建立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使患者发挥自我能动性,改善负性情绪,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治疗,增强康复信心,提高治疗效果[6]。从本组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给予PSD患者心理护理,有利于缓解不良情绪,增加治愈疾病的信心。同时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7.14%,较对照组的85.71%显著提高,进一步体现了心理护理的临床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述鸣,张晓平,王守峰等.早期心理干预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4):307-308.

[2]王锦芬,方志红.综合性心理干预对脑卒中伴抑郁和焦虑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3):144-146.

[3]赵敬花,徐月花,杨湘英等.心理干预联合耳穴压豆对脑卒中康复期抑郁患者的疗效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5,14(1):70-72.

[4]刘亦兰.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状况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0,16(7):126-127.

[5]肖雪青,尹伶俐.浅谈心理干预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2(65):236-236,237.

[6]慎惠勤,项瑛瑛.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老年患者心理、生理功能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5):2390-2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