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过程中教育放弃现象的思考——微观教育公平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3

关于教学过程中教育放弃现象的思考——微观教育公平问题

刘锦

刘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710055

摘要教育公平问题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放弃现象在日渐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孕育而出。因为错误的教育观念、不完善的教育制度、教育者欠缺的专业素养以及受教育者自身和同学的歧视造成了被放弃的学生正常的教育期望、教育关怀、教育机会和教育交往权利丧失。解决教育放弃现象,实现教育过程公平需要多方的努力,大力倡导教学公平、提倡教学民主、建立师生平等理念以及养成同学互爱风气。

关键词教育放弃教育过程公平教学公平

近年来,人们在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中,逐渐对教育公平的三个层次达成共识,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既是教育机会公平的延续,又是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由于教育的自身局限性,教育过程很难实现对每个受教育者充分而完美的教育投入和影响,面对要求快速成功的当今社会,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教育更是急功近利,教育放弃现象便应运而生、层次不穷。

一.何为教育放弃?

“教育放弃”这个名词听起来也许有些陌生,但我们早已接触过这类现象。例如学校所谓的“开除”处分,学校为了中高考取消毕业班学生的体美音课程等现象都是教育放弃的一种表现。教育放弃,即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教育者面对教育对象未做充分的教育努力而使受教育者处于教育的边缘状态或被排斥在教育过程之外的教育现象。

根据在实际教育中不同的表现形式,教育放弃可分为显性教育放弃和隐形教育放弃。【1】显性教育放弃是指教育者以明确的方式表现出来,进而实施的对受教育者应有的教育努力的放弃。如上述中一些学生因为旷课、打架等被学校开除,因为违反一些学校或老师制定的规定而被剥夺上课的权利等现象都属于显性教育放弃。隐性教育放弃则是指由于教育资源稀缺或教育者的观念陈旧等主客观原因造成的,教育者不同程度地放弃对部分学生的充分的教育努力,而保证有可能为学校和教师带来最大利益的一部分学生的教育。例如,初高中甚至小学中的“重点班与非重点班”;在中高考的毕业班中,教师依据每次的模拟考试划出一部分有可能上线的学生,给予其教室座位靠前或者课后辅导等关照,而对其他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或者教师因为自身的价值取向或偏好将学生分为“好”与“坏”,对“好学生”倍加照顾,对“坏学生”则是置之不理等教育现象。在教育现实中,隐性教育放弃的隐蔽性、表面上的合理性、覆盖面的广泛性使其所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显性教育放弃,因而不容忽视。

受教育评价方式的影响,教育放弃具体表现形式可分为两种【2】:一是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放弃,即为了实现效益最佳化而对学生群体根据成绩进行筛选和放弃,集中充足的教育资源保证“优秀生”的教育,放弃那些“中间生”和“差生”;二是对学生发展的不同方面的放弃,表现为教育者只注重短期见效的认知目标的实现,而在不同程度上放弃品德这种无法短期量化却对学生有深远影响的教育目标。通俗一点,就是现在学校教育中重视智育的培养,忽视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划分,使得在体美等能力上有特长的学生被忽视,得不到充分的教育。

二.何来教育放弃?

教育放弃现象是由于各种复杂的主客观因素造成的,本文从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教师、教育管理者以及学生自身三个不同角度出发,分析教育放弃为何而来。

1.教育本质在功利主义观念下的丢失

教育的本质问题是教育的根本性质问题。如今这个人人想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社会让我们忘却了人是教育的目的性,只记得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甚至忽略了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人人都等待不了教育带给人们的除了名利之外的影响与成果,人人都无法树立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在经济活动中,我们追求效益的最佳化,我们渴望投资出去的钱在回报分红时能够给我们带来相应的报酬,于是学生被我们当作产品看待,将“品质优良”的产品重点培育期待他收获更大的利益,“品质一般或劣质”的产品则被我们放弃,从而产生教育放弃,放弃那些不符合或者耽误实现社会急功近利的成功之心的学生,我们把功利主义附加给教育的同时就违背了教育自身的规律,丢失了教育本质,丢失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2.教育体制在转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纵观我国教育体制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期,教育放弃现象出现在这个特殊时期暴露出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不足。我国现行教育一直存在“筛选性”特点,即预设和使用一套标准来“筛选”符合和适应这套标准的学生,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统一的、缺乏弹性的教学管理体制。【3】教师和学生多年来一直在以如何考试为中心去教书、去读书;学校间的“重点与非重点”的区分、学校里“重点班与普通班”的区分,使得教育资源自然倾斜给那些“重点名校”“重点班级”;学生的分数既是区分学生优劣的杠杆,也是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唯一标准,这使得教师只能千方百计去训练学生的考试能力,忽略学生的品德、情感等方面的培养。这种一级压制一级的错误观念,使得教育过程的公平永远不会实现。

3.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职业素养与心理素质的缺乏

教育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师生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可在人格上是彼此独立的主体。【4】春秋时期孔丘同他弟子的关系是古代师生关系的楷模,他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学生对他尊重景仰,亲密无间。而当今夹在错误的社会观念与不完善的教育体制中,教育者有自身的无奈,可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职业素养与心理素质的缺乏是显而易见的。许多教师会用侮辱性语言、公开揭穿学生隐私、张榜学生成绩、变相体罚等手段对学生进行伤害,会将学生的失败归结于学生自身而不进行自省,倡导以优生为中心的班级内部座位排序从而区分自己喜爱的学生与自己讨厌的学生,对喜爱的学生关怀备至,对自己讨厌的学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劝其退学。教师这种不必要的教育放弃不仅使得学生的成绩受到影响,甚至会对学生一生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

4.学生自身及同学歧视而产生的教育放弃

由于学校和教师所营造出的歧视氛围,中等生与差生本应得到的教育期望、教育关怀、教育机会以及教育交往统统丧失。教师对优等生的关照使得优等生有很强的优越感,而差生常常被同学鄙夷,感到抬不起头。优等生也往往很不情愿将知识讲给中等生,更不愿和差生做朋友。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教师的注意与鼓励,罗森塔尔效应向我们证实了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

三.何止教育放弃?

“一切生而为人的人,生来都有一个同样的目的,就是他们要成为人,即要成为理性的动物,要成为万物的主宰及其造物主的形象。所以,他们都应该达到这样一个境地,即在适当的吸取了学问、德性与虔信之后,能够有益的利用此

生,并且好好的预备来生。上帝自己常说,他对人毫无偏袒,所以如果我们允许一部分人的智性受到培植,而去排斥另外一部分人,我们就不仅伤害了那些与我们自己具有同一天性的人,而且也伤害了上帝自身。”【5】

1.改变教育观念,倡导教学公平概念

要实现教育公平,首先要明确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将教育看作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根本权力,不去剥夺任何人的受教育权。在把对人的尊重和关爱高高置于利益追求之上,正如美国“公立学校之父”之称的贺拉斯·曼也因此宣称:“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的发明都伟大得多。【6】

倡导教学公平的概念,要一视同仁,平等考虑。平等对待学生的基本权利,让学生有相同的机会获得发展资源,有相同的机会获得教师所提供的资源。除此之外,要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平等对待不同个性的学生,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无歧视的区别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完善教育体制,提倡教学民主思想

(1)创新考试改革,改变“一考定终身”现象

教育体制的谈论的重点集中在“高考制度”这个热点问题。高考制度自1977年恢复以来,至今已有36年的历史。恢复高考不是简单地恢复了一个考试的制度,而是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重建,是公平公正原则的重要制度设计和社会实践。高考在一定意义上是社会公平公正的象征,但是高考并不能代替素质教育全过程的评价,它只是对基础教育的文化素质及对考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评价。人们逐渐意识到不能将高考作为评价教育结果的唯一尺度,不能将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和标准。如今我们的教育明确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高校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招生的权力、高考英语听力一年允许考两次、可以参加自主招生且不影响普通高考录取、甚至一些学校已经试点会考科目可以考两次等政策上的改变,使我们能够感受到我们政府、教育界乃至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对创新考试改革的努力。

(2)建立科学教学评价手段,改变“分数是命根”现象

尝试建立科学教学评价手段,不以学生考试的分数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尺度。学校要真正理解“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的基本含义,减少将学生排名为三六九等的做法。将教育的自主权逐渐下放给教育实践着本身,改变那种同年级同科教师和学生之间考分比较的错误做法,注重考察教师教学中学生的变化,考察教师是否秉承教学公平的理念、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否在教学中坚持发展性原则、启发性原则,采用诱导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消除“重点”与“非重点”,取消以优生为中心的班级内部座位排序制度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教育水平整体落后,能提供给教育的资源较为短缺,建设重点学校追求国际先进水平的策略是必要的,但在我国教育有长足发展的今天,我们的重点并不是创办所谓的示范性学校,应该放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尽量缩小由于家庭背景差异而造成的学生入学机会之间的差异。

“重点班制”如“重点学校”一样是出自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为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用牺牲绝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为代价换取少数尖子生的脱颖而出。这种隐形教育放弃行为,对成绩较差学生的积极性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性格、个性差异较大,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处于形成过程中,这样盲目地给孩子未来下定论,会毁坏孩子的未来。当今社会,“重点班制”应该被学生随机均衡编班说取代,保证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均等。

在一个教室中前面靠中间的位置常常被认为是老师认为“升学有望”的学生的位置,人们这种不言而喻的思维认定就是许多追求升学率的教师以优生为中心的班级内部排序造成的。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成绩分化越来越大,从而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这些成绩差的学生的潜力被埋藏,并在他们的心里留下“社会不公平”的阴影,滋生反社会心理情绪。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应该综合考虑学生身高、视力、性别等客观因素,合理编排学生的位置,力求维护每一个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3.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师生平等理念

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师生关系中的公平问题作为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与教师交往中体会到公正的合理性,这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心理基础,并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造成的各种显性或隐性伤害正是暴露了教师自身的不足,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依法执教,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正所谓“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教师应该秉承自己对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个也不能少”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4.营造良好氛围,养成同学互爱风气

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不向学生传递以学习成绩区分朋友的思想,表扬成绩优秀的学生、关注中间生、关爱成绩薄弱的学生,通过建立“一帮一”小组以及各类小组活动,让同学之间互相进步,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唤醒学生的上进意识,帮助自卑的学生获取自信,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应当重视教育放弃现象,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找到解决措施,同时也要看到实现教育过程公平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抱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脚踏实地地去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蔡辰梅.(2007).论中间生的教育处境——隐性教育放弃.当代教育科学,(17),10-13.

[2]蔡辰梅,刘刚.(2011).论教育放弃与教育公平——教育公平问题的微观研究.中国教育学刊,(3),26-29.

[3]许凯.(2006).浅析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公平.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9.

[4]梁佑彬,吴静,&何利.(2009).浅析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5]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37.

[6]王勇鹏.(2011).论学生的公平发展.怀化学院学报,30(3),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