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意境营造——以郑州苑陵故城遗址公园景观绿化整治项目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1
/ 2

解析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意境营造——以郑州苑陵故城遗址公园景观绿化整治项目为例

董心莹

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00

摘要:植物是园林景观工程建设的重要材料,其不仅可以美化净化环境,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在提高城市文化内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以郑州苑陵故城遗址公园景观绿化整治项目为例,对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意境营造做相应分析及阐述。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意境营造

引言

意境,起初由“意”、“境”二词并举,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通常会通过“造境”与“写境”,将立于其中的人们的感官体验作为基础的沟通方式,激发受众的心理活动,引发其经历、文化、信仰及价值观等的联想和想象,最终收获更为深刻的感悟。而在东方园林的设计营造中,植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如何搭配植物,使其个性与场地的人文内涵和艺术承载相契合,形成独特的意境美将变得至关重要。在此,笔者考虑到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特殊性,将以郑州苑陵故城遗址公园景观绿化整治项目为例,对植物景观的意境营造做以下分析及论述。

1园林景观中植物景观的功能

植物景观对于城市建设有多方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生态功能、空间构筑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四个方面:(1)生态功能:拥有稳定生态性的植物景观,对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起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保健减压、提高景观美感和相对降低后期养护难度等方面;(2)空间构筑功能:植物作为空间构成的主要成分,可以用来创造空间、屏蔽或强化景观;(3)经济功能:植物景观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指它为社会提供的工艺效能数量和质量,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如景区门票的直接收入,和间接经济效益,如增加房地产附加值等。(4)社会功能:植物景观除了能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给人以精神情感上的享受,还能使城市环境面貌更加生动。

2植物景观意境营造的重要意义

中国在几千年持续发展过程中,将建筑构造、山石、水系、植物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国独到的园林体系。重视意境营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特别在与西方文艺的对比之中这一特点更为突出。西方文化重视宇宙的秩序,所以运用到景观中则着力分析表现这种秩序;中国文化重视宇宙的律动,更迷醉于体验传达天人合一的神韵,所以在景观中多表现为对意境美的追求。由此可见,植物景观作为园林设计的一环,如能通过有意识创造适宜的意境效果,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将带来城市景观的更高境界和人文特征。

3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营造意境的方法

宇宙之间,情景的变化是无穷尽的,要创作出引人入胜、意境深远的植物景观,就要正确处理好“景”“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由景生情、由情表意。这就需要提前构思立意、选材构图,挖掘文化内涵,并形成积极意义的感官体验。

3.1构思与立意

需将生活素材在头脑里加工成全新完整的艺术形象,它包括立意主题、品种选材、确定配置形式等,主题内容各式各样,有的简古,有的奇幻,有的秀美……不论何种意境的营造,都需与周边环境融合,经历一个以情观景、触景生情、寄情于景,最后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过程。如在苑陵故城项目中,因“苑”与皇家禁苑有关,“圃”为帝王贵族游乐观赏的地方,“囿”都建于宫苑,所以设计最终确定了“苑”“圃”“囿”的格局。植物设计体现百姓园博贴近百姓生活的特点,结合了我国收集介绍当代栽培植物的经典古籍《群芳谱》、《广群芳谱》,以及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乡土民风的古籍《诗经》,将农耕种植和人文雅栽相融,意在诗意化的还原多彩、生机盎然的“苑陵群芳圃”。又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昔在唐尧,洪水滔天,鲧功无成,圣禹嗣兴,导江疏河,百川蠲脩,封殖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结合园内遗址分布情况和城墙、村落等现状条件,最终形成了“六圃九囿”的植物结构布局。“六圃”即芳菲月季圃、织田耘耕圃、十步芳草圃、花晨月夕圃、盈枝甘果圃、嘉木染秋圃,表现中原历史文化及地方宏大的景观风貌。“九囿”即果囿、谷囿、蔬囿、花囿、卉囿、木囿、桑麻囿、葛棉囿、药囿,表现主题将更为浓缩,贴近生活,最终与游人产生相应的共鸣及互动。

3.2选材与构图

陈从周先生曾说"不知中国画理,无以言中国园林",园林如绘画般,讲究构图与层次。山水画中的图景,既是各处“江山之胜”的综合,更是画家内心所期望的心灵安顿之所。所以在园林设计中,一方面,需学习山水画的“外师造化”,精华选材,以至于“计步仅四百,也可“自得谓江南之胜,惟吾独收矣”;另一方面,学习山水画“中得心源”之法,对所选材料进行处理,因势配置、合理安排[1]。在植物设计中,植物品种因地域、四时的不同,而千姿百态,绚丽多彩,这就要求设计师善于精选情境表达,巧妙布置位置,把无限寓于有限之中,才能营造出“象外有象”的有意境的植物景观。如在苑陵故城项目中,“六圃”着重体现了古今中原风貌的六个场景,如芳菲月季圃表现的是花期全年的月季花海,植物选材是各品种的月季花,点缀白皮松等常绿树;织田耘耕圃表现乡土食材的种植,选材是作物、药材、可食花卉等,多采用农耕种植的方式;十步芳草圃将呈现大片茂草的稀树田野,植物会以观赏草为主,点植柏树、丛生槭树、大国槐、大榆树等主景树;花晨月夕圃表达时来花烂漫,是以桃、李、杏、梅等为主的栽培花卉及大片草花的观赏花园;盈枝甘果圃是趣味果林圃,植物选材多为各类乡土野生和栽培果树;嘉木染秋圃体现山林秋色叶,将布置各类乡土秋色叶与春花秋叶树,如杜梨、三角枫、白蜡等。因植物景观是三维空间的构图,及四维空间的设计,“六圃”的植物景观在布局之前,对周边环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俗则屏之,佳则收之。若只注重场地小范围的植被空间,忽略了不同尺度规模的主次、均衡与呼应、开与合、留白、明暗乃至空中鸟瞰的大地艺术等,则如一叶障目,缺少了大气的格局。

3.3关注五感体验

景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象,是看得见、听得到、嗅得着,也摸得着的实体,这种实体激发人的感官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才有相应的意境产生。钱钟书先生在对艺术设计通感的研究中指出“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2]。

在苑陵故城项目中,结合天象、物象等要素,营造出别具匠心的造景内容,争取将山形水貌、日月光影等内容收纳进一个和谐的环境之中,为民众提供别致的欣赏体验。比如,利用自然光线的日光和月光,将花木投影到白墙、湖面之上,树影荡漾,为游人营造出幽静、别致的意境。再比如,利用荷花、梅花、桂花等香味植物,营造出暗香浮动的意境。或利用引鸟植物,如酸枣等,引鸟欢歌,营造“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般轻松舒适的意境。又如草穗绒软的茂草,古人常借助其形态特性,传达喜悦、失意、忧伤等感情,除此之外,因其性坚韧,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又可结合编织等,营造奇趣精妙、生活古今相融的意境。而五感设计中味觉的应用在植物营造中并不多见,在苑陵故城项目中,是通过配合果树采摘、果酒制作等活动及售卖,来增强游人在服务区内的体验及互动。

3.4关注人文内涵

从我国传统审美角度考虑,自然景物倘若没有人类参与文明活动,则无论如何也会显得过于生野和缺乏生气,这就是柳宗元(宋)所谓的“美不自美,得人而彰”之意[3]。而对于植物来说,古人待花如待人,如接花为客(花中十客,三十二客)、拜花为友(花中十友,岁寒三友)、尊花为师(花中十二师),人们喜用农历十二个月以花名作代称,又将教育界喻为“杏坛”、将医学界喻为“杏林”等等,细细挖掘,每一种植物都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每一种植物都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在苑陵故城项目的植物设计中,设计师将植物的不同文化内涵融入其中,以植物为情之媒介、德之载体,“九囿”节点的植物组织关联了百姓衣、食、住、用、医、赏等密切相关的文化活动,又添加了编织、栽培、本草炮制等科普文化的交流,唤起市民最自然、质朴的内心记忆,从而反映出传统积极的价值观念、哲学意识、审美情趣和文化心态等等。

结束语

意境营造是构建美好人性的时代要求,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没有诗意的环境里变成了与自然割裂的平面化的人,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或心理疾病。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是创造由景物—意境—情感—哲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有如活力之泉,创造诗情画意般具有意境的植物景观,才能不断激发人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参考文献:

[1]管少平.艺术进入自然与园林景观营造的“如画”途径[J].文艺研究,2016(8):141-152.

[2]钱钟书.旧文四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舒长根,罗先诚.谈我国旅游景观的意境追求[J].江西社会科学,2001(1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