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体会韩淑杰王舒眉马艳平于连卉杨华张东波

/ 2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体会韩淑杰王舒眉马艳平于连卉杨华张东波

韩淑杰王舒眉马艳平于连卉杨华张东波

韩淑杰王舒眉马艳平于连卉杨华张东波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医院163000)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患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7-0228-01

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是由多种嗜肝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食欲减退、乏力、恶心、腹胀、肝脏肿大与肝脏功能损害,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目前肝炎病毒至少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2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在12~7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4.8岁。

1.2方法与结果:病毒性肝炎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治疗原则为综合性治疗,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治疗,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早期卧床休息。急性甲型、戊型肝炎为自限性疾病,不需抗病毒治疗。可用干扰素300万U,皮下注射,隔天一次,疗程3~6个月。使用干扰素治疗要注意适应证和禁忌证,患者年龄应以10~65岁为宜,有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肝硬化失代偿期者禁用。结果:我院23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干预后,病情均发生明显好转。

2护理措施

2.1一般护理

2.1.1隔离:甲型、戊型肝炎实施消化道隔离至病后3周,乙型、丙型、丁型肝炎实施血液一体液隔离,患者症状体征好转后可出院,再进行家庭隔离至HBsAg转阴[1]。与各型肝炎的密切接触者应行医学观察45~60天。

2.1.2休息与活动: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急性期卧床休息,待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可逐渐恢复活动。与患者共同制订活动计划,应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度。

2.1.3饮食护理:了解患者既往的饮食习惯,予以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饮食,并注意饮食的色、香、味。指导患者少食多餐,以增加全天摄入量。对恶心、呕吐严重者,应遵医嘱在饭前给患者使用止吐药。告诉患者不能饮酒及含酒精饮料。必要时可遵医嘱静脉补充能量、维生素。

2.2病情观察应监测患者体温变化、意识状态、黄疸程度、出血倾向、出血部位、出血量,肝脾大小与质地变化;观察大小便颜色及量的变化;注意腹围变化,并且每周测体重1次,定期抽血监测血清白蛋白水平,以评估肝功能变化和及时发现并发症。

2.3用药护理主要是发现和处理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干扰素主要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措施包括:①发热反应,多在注射后2~4小时出现,且体温随着剂量的增大而增高。可伴面色潮红、呼吸急促、脉搏增快、全身乏力酸痛。出现发热反应时嘱患者多饮水、卧床休息,必要时遵医嘱对症处理。②周围血象改变,应定时检查血常规,如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应及时报告医师,必要时遵医嘱加用升高白细胞药物。③使用干扰素后,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ALT增高、黄疸、脱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不需停药,待治疗结束后,上述症状可逐渐好转。④应用较大剂量干扰素皮下注射时,个别患者会出现局部红斑、触痛,可在2~3天消失,为避免上述反应的发生,用药时可适当增加溶媒的用量,并缓慢注射。

2.4健康指导

2.4.1疾病知识指导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可反复发作,常因过度劳累、暴饮暴食、酗酒、不合理用药、感染、不良情绪等诱发。患者应生活规律,劳逸结合,加强营养,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戒烟酒。不滥用药物,实施适当的家庭隔离,定期复查有助于避免诱因[2]。甲、戊型肝炎病毒主要由粪便排出体外,通过直接或间接污染手、饮水、食物、食具等经消化道传染。预防的重点在于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严格饮用水消毒,加强食品卫生和食具消毒。乙、丙、丁型肝炎主要由输血、血制品及使用消毒不严的针头穿刺而传染,也可通过性传染。预防的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对于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无症状HBV和HCV携带者应进一步检测各项传染性指标,HBsAg、HBeAg、HBVDNA和HCVDNA阳性者应禁止献血和从事托幼、餐饮业工作。

2.4.2预防接种甲型肝炎易感者可接种甲肝疫苗,对接触者可接种人血清免疫球蛋白。母亲HBsAg阳性者,新生儿应在出生后立即注射高滴度抗一HBV-IgG及乙肝疫苗。

2.4.3心理指导鼓励患者说出所关心的事并提出问题,动员亲友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协助患者主动进行行为调整。向患者说明隔离的意义与期限,介绍常规的隔离措施,取得患者的合作。指导患者使用放松术,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焦虑药。

3讨论

甲型和戊型肝炎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水源或食品严重污染可引起暴发或流行。其中甲型肝炎侧重于经污染的食物传播,戊型肝炎侧重于经污染的水源传播[3]。乙型、丙型、丁型肝炎传播途径侧重于经血液传播。各型病毒肝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HAV可能通过免疫介导引起肝细胞损伤;HBV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损伤,肝细胞损伤主要由病毒诱发的免疫反应引起,乙型肝炎慢性化可能与免疫耐受有关;HC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与HCV直接致病作用和免疫损伤有关,而HCV易慢性化的特点可能与病毒在血中水平低、具有泛嗜性、易变性等有关;复制状态的HDV与肝损害关系密切,免疫应答可能是导致肝损害的主要原因;HEV的发病机铷与甲型肝炎相似。

参考文献

[1]刘秀华.病毒性肝炎不同时期的心理及心理护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4期.

[2]张秀敏.人性化护理在输液患者中的运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6B):75.

[3]陈丽娟;张密英;杜培玉;蒋亚玲;何桂凤;郑海英;干扰素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致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护理[J];东南国防医药;2003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