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的好发人群及影像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脑梗塞的好发人群及影像学分析

刘景忠黄成民李中华董意琛张沅

刘景忠黄成民李中华董意琛张沅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军区总医院安宁分院放射科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目的:就脑梗塞的CT、MRI表现进行分析比较,了解它的好发人群及CT、MRI表现。材料与方法:对360例不同年龄、性别、部位、范围、程度和基础疾病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50岁以下30例,51—60岁92例,61岁以上238例,基底节171例,合并高血压91例,98例未出现脑梗塞的临床表现。结论:脑梗塞好发于50岁以上的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基底节区为其好发部位,高血压为发病主要因素,MRI可以发现临床未出现症状的脑梗塞病灶。

【关键词】脑梗塞好发人群影像学表现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0-014-02

脑梗塞发病率极高,属心脑血管性病变中最常见的病变,CT、MRI检查有助于早期病变的发现及病变范围和程度的了解,使病人能进行早期针对性治疗,在工作期间我对已确诊为脑梗塞的360例资料进行了分析。

资料与方法

对我院放射科,CT、MRI扫描确诊的60例不同年龄、性别、部位、范围和基础疾病的脑梗塞进行了分析,男193例,女67例,最大年龄96岁,最小年龄24岁,将其分为三组:50岁以下为第一组,30例,男15例,女15例;51—60岁为第二组,92例,男46例,女46例;61岁以上为第三组,238例,男130例,女108例。

结果

2.1梗塞类型:

360例中,230例为动脉缺血性脑梗死,20例为动脉阻塞性脑梗死,106例为出血性脑梗死,18例为静脉性脑梗死,4例为特殊外伤后引起的梗死。

2.2根据不同类型的梗塞,影像图上有不同的表现。

2.2.1动脉缺血性脑梗塞:

梗死区灰质密度减低,灰、白质交界消失:发生于底节区的梗死,表现为豆状核轮廓模糊或部分界限消失。发生于岛叶皮质境界不清,灰、白质交界消失。

各主要动脉阻塞的影像表现:

大脑前动脉阻塞CT表现:额叶内侧面、下面、胼胝体、前部基底节区。有时一侧大脑前动脉阻塞可引起双侧额叶内侧、下部及胼胝体梗死。

大脑中动脉阻塞CT表现:额叶,顶叶外侧面,岛叶,尾状核,颞上、中回梗死。以外侧裂为中心的脑梗死,阻塞点在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大脑表面为主的脑梗死,阻塞点在大脑中动脉开口前。大脑半球深部为主的脑梗死,阻塞点在大脑中动脉开口处。

脉络膜前动脉阻塞CT表现:内囊后部,壳核,视束前部脑梗死,常伴有大脑中动脉闭塞。

脉络膜后动脉阻塞的CT表现:枕叶内、下面、楔状回、禽距回梗死。

基底动脉阻塞的CT表现:主要为脑干梗死。

小脑上动脉阻塞的CT表现:主要为脑干梗死。

小脑上动脉阻塞的CT表现:小脑齿状核以下小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的CT表现:有文献记载[2]腔隙脑梗死占幕上脑梗死的20%,尸检的10%。好发余基底节,内囊,背侧丘脑,脑干等部位,梗死灶直径在2—15mm之间,低密度,边缘清楚,无水肿,无占位征象。

2.2.2出血性脑梗死

CT表现:脑灰、白质均呈现大面积楔形低密度区,夹杂有斑片状高密度影或梗死周围沿脑回走行的高密度影,亦可表现为中心血肿,周围低密度梗死区。中线结构移位,脑室受压变形,脑沟消失等占位征象。后者应与脑出血及脑肿瘤出血鉴别。脑肿瘤占位征象更为明显。

2.2.3静脉性脑梗死:

早期(1—2d):平扫:静脉窦内血凝块高密度与硬脑膜相似达150Hu。增强扫描:呈“三角”征,占28%-72%,与强化的窦壁内仍相对低密度。第3—10天:平扫:窦内血凝块渐吸收,密度略高,达80Hu。增强扫描:窦壁高密度,达300Hu左右,而窦内CT值约为80Hu。11天后血凝块吸收,平扫:接近正常CT表现,窦内血液CT值约50Hu。增强扫描:窦壁CT值达250Hu,而窦内CT值约为150Hu。MR对不同时期静脉窦内血栓形成的显示优于CT,早期T1加权高信号,T2加权低信号。3—10天,T1加权、T2加权均高信号。11天后可恢复到正常平扫时的表现。

2.2.4脑梗塞不同部位及不同时期的影像表现(图1-4)。

图1-2左侧颞叶大面积脑梗塞CT及MRI表现。图3左侧顶叶出血性脑梗塞CT及MRI表现。图4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MRI表现。

讨论

3.1脑梗塞根据原因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脑血供量减少造成的脑梗塞;另一类是脑血流量不减少,质量下降,含氧量不足导致的低氧血症脑梗塞[4]。

3.2由上面分析结果可看出,脑梗塞的发生在单侧或双侧,单灶或多灶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在性别上男性多于女性。好发年龄在50—60岁以上的人群,该群体由于机体改变[5],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速度减慢,造成脑血流减少,同时大多患者脑动脉有不同程度大的硬化,又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

3.3高血压是引起脑梗塞的常见因素:

由上面结果显示约67.6%的脑梗塞患者合并高血压,在腔隙性脑梗塞中高达78.4%。高血压使颅内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动脉壁弹性减小,使脑组织血供减少,同时动脉壁粥样斑块的破裂导致血栓形成,使脑血管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因此,日常生活中,人们要注意生活习惯,防止高血压的发生,对已有高血压的患者要改饮食习惯,加强锻炼,并进行积极的治疗。

3.4脑影像检查的意义:

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高。部分患者并未出现脑梗塞的临床症状,这是由于人脑功能大部分是没有开发出来的,那部分坏死的脑细胞功能可以通过不断的功能强化锻炼,会有别的脑细胞出来部分替代他的功能,对于这类病人,脑MRI检查十分重要,早期发现病灶进行治疗,防止病灶的继续扩大病情的进一步加重[5]。MRI检查可更早期发现病灶,因此对于那些临床考虑脑梗死但CT未发现的患者,应建议复查或做MRI检查。

参考文献

[1]李松年主编.现代全身CT诊断学.第二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8

[2]李松年主编.现代全身CT诊断学.第二版.上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9

[3]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第一版.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08—109:147

[4]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4:76

[5]现代医用影像学[J].2010,19(5):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