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用世,以道立思,以佛治心——浅谈《了凡四训》中的善文化思想及现代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以儒用世,以道立思,以佛治心——浅谈《了凡四训》中的善文化思想及现代意义

朱伟明

朱伟明

浙江省嘉善县吴镇纪念馆314100

小小的一本《了凡四训》,让袁黄成为世上具名善书著作的“第一人”,更让袁黄的品格和素养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

在袁黄逝世400周年的日子里,重读《了凡四训》,让我们走进袁黄,

体会在那个时代的知识份子是如何以儒用世,以道立思,以佛治心来

践行知行合一,让良善精神成为今天的一种文化符号的。

《说文解字》中说:“善,从羊从言,吉也。”羊是古代吉祥的象征,古代把羊作为牺牲祭品,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可见,在古人看来,善代表着朴素吉祥,给人带来好处。一般来说,善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对主体来说,代表着主体的善良性格;一个是对客体来说,代表着对他人、对国家或者对集体有益的行为。

《了凡四训》以劝善为宗旨,其思想的精华是立命之学,说明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天命,突破宿命,个人把握自身的命运。同时以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三种方法来达到改变命运的目的。全文融合了儒教、道教和佛教的思想,为我们全面阐述了善文化的内涵。

首先,《了凡四训》中的善文化是慎独修身,利民利人的。从传承儒教的角度看,袁黄更多地是继承孟子的思想,侧重修养内在品德,同时通过提高自身品德,积极入世,做出利国利民的行为。《了凡四训》中说,云谷禅师援引孟子的“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这说明袁黄认为道德主体的个人不应该为夭寿、贫富和贵贱之类的世俗吉凶所动,重在尽心知性和存心养性,这是儒教典型的道德心性论,看重内在的道德修养,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身环节。与此同时,袁黄通过功过格的方式记录自己每天的言行,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也是儒教个体修身的体现。“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这告诉我们要时时反思自己的行为,天天能改正过错;如果不能改过,那是安于自是,没有进步的表现。只有修身到一定境界之后,才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只有摒弃了自己的恶习,改正了自己的过错,才可以为家庭造福,解救他人的急困发扬祖宗的德行,报答国家的恩典。

其次,《了凡四训》中的善文化是具有相对性和辩证性,多样性和传承性的。从道教的传承角度看,袁黄也接受了一定到家金丹道学的思想。第一,在袁黄看来,善不是绝对的,它是有一定相对性和辩证性的,这种辩证客观地对善的认识在古代也是十分不易的。在《了凡四训》中的积善之方里,善分为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比如善的大小,目的在于利益天下国家的,虽然做很少的善事,但是功德却是很大;如果只是在于利益某一个人,即使做很多善事,功德也是很小的。又比如难易,凡是有财有势的人,树立善行势容易的,容易而不去做,则是自暴自弃;而贫贱的人树立善行是很困难的,难事却要去做,是很难可贵的。善的分类也有很多,这体现着善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袁黄将它们分为十类: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水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其中的劝人为善,劝人也要分人而劝,根据不同人的性格进行不同的劝导,当劝却不劝,不当劝却相劝,都不是善的表现。这又是辩证性思想再多元化思想中的体现。第二,善是有传承性的,如《了凡四训》中提到,“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之孙得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得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得之;其斩焉无后者,薄德至薄也。”即一个家族中每个个体的道德修为会影响到子孙后代的生活,是道教当中承负学说的体现。道教讲“承负”即“因果”也。意思是前辈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恶,后辈受祸。道教认为,这是由于“承负”使人蒙受的。即本人如果造恶,子孙就会得祸;本人如果行善,子孙就会得福。同样,本人的命运是在为祖先承担后果,祖先如果造恶,本人就会得祸;祖先如果行善,本人就会得福。就如同祖辈积财,后辈享受,祖辈欠债,后辈还钱一样。之后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即是这种理论。

再次,《了凡四训》中的善文化是具有普世的仁爱悲悯情怀的。佛教当中,佛,是人,不是神不是仙,是个明白人。佛要劝导众生要学佛,学佛就是学做一个智慧人,明白人,不要做糊涂人。佛教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慈悲的教育,爱的教育,教导大家要舍弃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无条件的奉献社会,帮助社会,帮助一切苦难的人民。而这个思想对袁黄的影响十分深远。他对世间万物都有同情心和悲悯心。“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我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这里袁黄说到一切有血气的动物,都含有灵性,和我们人类都是一样的,纵使不能修身达到最高的德行,让它们亲近我们,又怎么能够去戕害它们的生命,而使得它们对我们有怨恨呢?可想而知,对于大自然中的生灵都有如此的同情心和悲悯心,何况对于百姓和国家呢?对于自身人类个体生命,袁了凡讲到“因将往日之恶,佛前尽情发露”,在这里他下定决心改过自新,将过去的种种罪业说出来,在佛前忏悔并且写成文章。这种忏悔源自佛教的思想,是转业消障的具体方法,袁黄是想通过忏悔,认清自身的不足,达到佛教里的修善。对于他人的人类个体生命,袁黄在行善之后,注重做回向。《了凡四训》中说:“自己巳岁发愿,直至乙卯岁,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时方从李建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佛教讲究自渡和渡他,回是回转的意思,向是趋向的意思,回向是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而趋向于自己所期望的样子。

通过重读《了凡四训》中的善文化含义,我们知道袁黄的思想包含着儒教、道教和佛教三家的思想,他以儒教作为其思想基础,道教作为其思想辅助,佛教作为其思想内涵,从而来达到以儒用世,以道立思,以佛治心,完成自我塑造命运的过程,履行改善世道人心的使命。

在物欲横流和信仰渐渐迷失的今天,袁黄《了凡四训》中的善文化思想给人以启迪,我们应该给善文化赋予崭新的现代意义。我们对于袁黄《了凡四训》中的善文化思想应该去粗取精,进一步帮助全社会形成更多的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我们应该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标本兼治,成风化人。虽然不再有功过格记录我们每日的德行和过失,但是对于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而言,对自己的错误应该有认识,《了凡四训》中的改过方法还是值得学习的。对于错误,我们要有羞耻心,敬畏心和勇敢改错的心。同时对于过错,尽量从心中去改,其次是道理上去修正,再次是从事相上去修改。从改正自己的错误上形成一种人格修养,一种气质提升,有助于我们自身逐渐走向完美。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个关于生命生化的道理。

第二,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于身边的人或事,能帮助的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现在的工作环境或者生活中,可能不会遇到利国利民的大事让你去参与或者帮助,但是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还是生活中可以做到的。平时有人来,你可以与他们亲切友好地交流,对待不同的人用不同的交流方式。比如有游人来参观或是需要帮助,即使你不是讲解员,也可以伸以援手,以你平时所学,热情地为他们服务。

善文化决定仰望的高度,善文化决定胸襟的广度,善文化决定人生的境界。补齐自己的“短板”,这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号角,不断高飞的翅膀。这也正是袁黄精神的时代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