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现状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桐城市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现状与思考

方云胜

方云胜

桐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231400

桐城市位于江淮之间,西依大别山,南抵长江。国土面积1571Km2,总人口74.95万人,耕地面积75.03万亩。本地区是暴雨多发地区,历史上山洪灾害呈多发状态,类型以溪河洪水为主,建国后发生大的洪水年份有1954、1969、1983、1998、2009、2010年等年份。

一、项目建设概况

本次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覆盖全市16个重点小流域,面积1001Km2,人口43.8万人,分别占总面积的63.8%和总人口的58.4%。工程总投资489.22万元,国家下达补助资金300万元(其中气象部门资金30万元),市财政配套189.22万元。本次实施方案除共享气象、水文部门已建自动雨量、水位站外,新建自动雨量站5处,简易雨量站74处,自动水位站4处,自动水雨站5处,人工水位站16处,建设无线自动预警站点59处,人工预警站点110处(含手摇报警器、铜锣和高音口哨)。

二、项目建设存在问题与建议

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项自投入运行以来,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水雨情收集、短信通知发送,非常快捷、方便,可谓弹指一挥间就完成任务。从我市项目运行以来看,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是建议将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与全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我市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项目仅占全市面积的63.8%,尚有36.2%面积为空白,而这一空白地区不在防治区内,但又是我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河、圩地区,是我市防汛抗洪监控、防控的重点区域。建议上级部门继续加大投入,将山洪与防汛两个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力争实现全覆盖。

二是建议将简易雨量站所使用的电池设为市电供电。目前,简易雨量站使用电池为特种电池,市面上不易购买。

三是建议经组织科研单位专题研究临界雨量值的确定。由于经验的局限性,我们确定的准备转移条件是1小时40毫米或24小时100毫米,立即转移的条件是3小时100毫米或24小时200毫米。从运行情况看,设立的临界雨量值不一定合理,预警启动频繁,工作量大,群众有怨言,甚至不相信。

三、几点思考

我市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从规划设计到项目施工,直至今天运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总结与思考。

1、科学规划,能够保障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有序推进。

我们首先抓好外业调查,做好水位站、雨量站、预警广播站选址工作;其次是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做好规划设计;第三是对防治区内的9个镇、街道认真科学划定重点危险区,共涉及55个村(居)委会,这些村(居)都修编了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应急预案。由于规划科学,预案完善,我市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项目基本上都是按照规划来实施的,基本没有项目变更,保证了项目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2、加强管理,能够保障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有章可循。

首先是施工单位质量管理。各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均编制了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进度计划及质量保证措施。在建设单位、监理人员的现场监督和协调之下,施工单位均能认真落实工程施工自检、互检、专检的“三检制度”,按相关的施工技术规范操作,施工现场布置合理,严格控制项目施工质量,确保质量、安全、进度并进。

其次是监理单位质量管理。监理单位除按施工合同要求完成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的控制之外,还协调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之间的关系。质量控制目标为:保证所有单项工程合格,力争达到优良等级,并交付完整规范的验收资料。

监理过程包括熟悉工程内容和招标文件技术规定,监督检查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和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与实施部署。监督施工工序,检查施工作业与自检记录,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处理和整改。工程完工后及时组织有关单位对工程进行测试,对工程质量进行评定,组织单元工程验收签证,并对工程遗留问题进行处理。协助项目法人单位组织验收,督促、检查施工单位完成竣工资料整理等。

再次是项目法人质量管理。项目法人严格遵循《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水利部7号令),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宏观控制,施工过程全程监督,并提出施工布置、操作程序等保证质量的措施,施工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设备验收严格把关,所有验收活动均有项目法人、监理、承建单位参加。

3、多措并举,能够保障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有力开展。

加强领导是前提。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一是要强化责任制的落实。山洪灾害易发区要建立健全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明确责任人,实行领导分工包片、包村责任制。二是要强化村组防汛责任制的落实。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村组的责任制落实尤为重要。凡是山洪灾害易发区的村组,都要制定严格的防汛责任制,落实村两委和村组干部防汛职责,全面落实村干部包组、党员骨干包农户的防汛机制,各村要按照编制的防台风和山洪泥石流灾害防汛抢险应急预案,明确各个村组指挥人员、预警人员、信号发布人员和抢险救援人员。三是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山洪灾害防御需要,明确各部门防御山洪灾害的工作职责,加强防汛信息沟通与密切配合,共同搞好防御山洪灾害工作。

群测群防是关键。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宣传工作,要采取干部进村入户进行防灾减灾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路口、村宣传栏要张贴宣传挂图、宣传标语,在危险区域设置警示牌。落实好预警责任人员,对易发地区群众、单位、学校、工商企业等逐一填写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明白卡,讲明讲清紧急转移时预警信号、安置点、路线、联系责任人等信息。教育群众如何避灾自救,如何配合安全转移等工作,提高大家“群测群防、自防自救”能力。

监测预报是手段。立足于科学防洪、主动避险、不断提高对山洪灾害的预报预警水平,是成功防御山洪灾害的基础。一是提早预报。各相关部门定时对山洪灾害预警设备进行检查,切实保障已安装的自动预警设备运行正常,告知预警设施安装点的管理人员对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日常维护,特别是预警广播系统,绝不能发生人为关机断电现象。加强实时监测,抓好对河流水情、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灾害的监测预报,努力提高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二是及时预警。根据山洪灾害实际资料,发布以降雨临界为特征的预警令。坚持现代科技和传统手段相结合,一方面发挥已建成的现代预警发布系统,将预警信息即时传递到镇、街道相关领导及村支书、村主任手中。另一方面发挥传统的手摇报警器、铜锣、口哨预警手段,结合市级预警平台的预警信息及时做好群测群防工作。三是快速响应。信息到达村组后,动员村民及时行动,迅速组织撤离避险,宁可撤离的范围大一些,村民的行动早一些,甚至是“劳而无功”,也要杜绝人员伤亡。四是加强值班值守。山洪灾害易发区村民委员会明确1-2名村组干部作为汛期专职防汛值班人员,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规范值班联系方式,通过死看硬守,保证一遇险情能及时传递防抢撤退指令。

保障平安是目的。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就是要保障危险区群众生命安全。我们一要狠抓提早预报,努力提高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二要狠抓及时预警,以降雨临界值为指令,通过预警及时发布。三要狠抓快速响——接到预警信息后,迅速撤离避险。

4、相互配合,能够保障山洪灾害设施设备有效运转。

山洪灾害非工程设施点多面广,其运转涉及方方面面。从我市实践看,相关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能够确保山洪灾害非工程设施长期有效运转。财政部门将工程设施(设备)年运行维护管理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联合气象部门、村(居)委会利用预警广播,播放天气预报、会议通知、农事信息,开展森林防火、防灾宣传等,以检测预警广播系统是否正常运转。国土部门对山洪灾害易发区、危险区进行划定,制作警示牌。各镇、街道、村(居)加强宣传、演练,做好预警设施日常维护管理,确保山洪灾害防御设施发挥最大效益。

5、补充完善,能够保障山洪灾害非工程设施发挥更大效益。

我市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在这次补充完善阶段,我们决定采用单一来源来选择施工队伍,即由一期施工单位继续承担补充完善阶段工程施工,以保障前期已建山洪灾害非工程设施发挥更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