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地区临终关怀普及程度调查评析-以韶关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3

粤北地区临终关怀普及程度调查评析-以韶关市为例

赖嘉豪肖思莹黄爱文

赖嘉豪肖思莹黄爱文(通讯作者)

(韶关学院医学院广东韶关512026)

【摘要】本文调查了医生、护士和医学生对临终关怀的认识,探讨了临终关怀在粤北地区的普及程度、发展模式及限制原因。调查结果显示临终关怀在粤北地区普及率低,家庭模式未深入民心;限制临终关怀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和社会支助。建议:1、医学生应进行临终关怀理论的系统学习,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2、应以家庭临终关怀模式为主,其他模式共同发展。3、政府建立多方位临终关怀服务制度,加大干预力度

【关键词】临终关怀普及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9-0051-02

TheAnalysisofInvestigationonThePopularizationofHospiceinNorthernGuangdong.

LAIJia-haoXIAOSi-ying

MedicalcollegeofShaoguanUniversity,Shaoguan5122026

【Abstract】Thethesissurveystheawarenessofhospiceofdoctors,nursesandmedicalstudentsandrevealspopularization,developmentmodeandlimitingfactorsofhospiceinnorthernGuangDong.Theoutcomerevealspopularizationofhospiceisdepressingandthehomepatternthatpatientservecarehavenotbeenadopted.Lackinggovernmentalandsocialsupportaccountsmostforpoorpopularization.Followingadvice:promotingsystemicstudyofthehospiceinmedicalstudent,trainingrelevantpersonnelandtakinghomehospicecareasmainpattern,withothermodelcoexisted.Governmentbuiltthesystemofhospicefromvariousaspectsandincreasingpowerofintervenes.

【Keywords】Hospice;Popularization

根据全国各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省65岁以上的老人占人口总数比例为6.75%。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指出,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根据苏文[1]等指出临终关怀体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促进了现代公民道德的建设,有利于卫生资源的公平分配。同时,患者对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赵锦秀[2]对104例晚期肿瘤病人进行调查显示:只有41.3%的患者对当今的医院的临终关怀表示满意,表明现阶段的管理、服务项目、环境设施、制度等有待进一步改进,才能满足病人对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基于以上情况,本课题调查了粤北地区临终关怀普及的情况。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通过问卷随机调查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的73名医生及63名护士,分层抽样调查韶关学院医学院的206名在校生,其中以各班人数的20%的比例,分别抽取200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6人;2010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4人;2011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6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72人、四年制护理专业学生9人、四年制检验医学专业学生8人、三年制检验医学专业学生8人及三年制中医医学专业学生13人;2012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9人及四年制护理专业学生11人。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针对医生、护士及学生分别设计三份问卷。问卷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受调查者一般情况调查。第二部分为:对临终关怀认识程度评估;治疗临终患者的经历;对临终关怀运行模式、普及程度及其发展相关因素的调查。以面对面问卷调查方法当场收回问卷。发出问卷380份,回收问卷342份,回收率90%。用SPSS19软件统计分析数据,采用均数x-±s标准差、构成比、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生、护士及医学生对临终关怀认识程度的评估得分

对临终关怀认识的客观评价中,根据李义庭的观点[3],把临终关怀服务内容分为五项:疼痛控制、解决基本生理需要、了解临终患者心理需求、指导临终患者正确理解和认识人的生命及关怀照顾患者家属。受访者不定项选取属于临终关怀服务的内容的选项,选择一项者,得一分;选择两项者,得两分;如此类推,全选者为五分。

表1临终关怀认识程度得分方差分析(M±SD)

2.2医生、护士治疗或护理临终患者的经历

问卷调查医生和护士过去一年里治疗或护理临终患者的数量,分为没有、1-5位、6-10位、10位以上。医生构成比为:没有(43%)、1-5位(38%)、6-10位(4%)、10位以上(15%);护士构成比为:没有(41%)、1-5位(40%)、6-10位(3%)、10位以上(16%)

2.3医生、护士对临终关怀运行模式、普及程度及限制其发展因素的看法

在受调查的医生和护士中,超过86%的医生及超过83%的护士认为现阶段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将临终关怀的普及度分为:一级:不普及;二级:普及率低;三级:普及率一般;四级:普及率较高;五级:普及率非常高。以此调查了医生和护士对此的看法。根据张绪生[4]的观点,我国临终关怀运行模式分为四种,模式一:在大型综合医院内开展服务;模式二:开展家庭临终关怀服务;模式三:筹建民政,集体或民办的专门服务机构;模式四:在企事业单位设立服务机构;并以此为选项调查了医生和护士认为哪一模式为临终关怀运行的主要模式。根据马静松等[5]归纳的限制临终关怀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五个,一:服务模式过于简单,服务程序未系统化;二:临终关怀对象覆盖面小,关怀机构数量少;三: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和社会支助;四:相关医务人员缺乏;五:传统文化对临终关怀的禁锢。以此对医生和护士认为临终关怀运行的主要运行模式和限制临终关怀发展的最主要原因进行调查。

表7临终关怀普及程度的看法构成比卡方检验

3讨论

3.1医学院校应加强医学生对临终关怀理论的系统学习,重视临终关怀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临终关怀的认识程度评估得分,统计得出医生和护士之间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888),医学生与医生、护士之间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P=0.023),这是因为医务工作者于同一地区工作;且在临床实践中,对临终关怀的认识有进一步加深。在同一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对临终关怀认识程度评估级数得分方差分析中,同一年级的医学生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699),何静[6]等指出,医生和护士作为临终关怀服务直接的实施者,应对临终关怀服务有较深的认识,但结果显示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临终关怀服务的认识没有显著差异,提示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而加强其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而在不同年级同一专业的医学生中,只有2009级的学生与2011级、2012级学生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28、P=0.004),预示这2010级以上的医学生对临终关怀的认识处于停滞状态。对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临终关怀理论学习贯穿整个在校学习课时,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施以不同程度的认识教育,以迎合以后临终关怀服务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调查中显示,超过57%的医生或护士在过去一年曾经治疗或护理过临终患者,同时超过15%的医生或护士在过去一年曾经治疗或护理过临终患者的人数在10位以上。94%的医生认为有必要成立独立的临终关怀科室,而医院中缺乏相关专业人员的现象与这一意愿相违背。重视临终关怀专业人才的培养,才能缓解日益增长的临终关怀需求与专业人才不足的矛盾。

3.2坚持家庭临终关怀模式为主,其他模式共同发展

李利群[7]等指出家庭临终关怀模式能提高临终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解决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减低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的有效途径。调查中显示,医生及护士对临终关怀应持何种运行模式的百分比中存在显著差异(P=0.017),显示家庭临终关怀模式未能被大部分医务工作者所认可,家庭临终关怀模式亟待发展。医护工作者持不同意见提示:不能盲目发展家庭模式,应根据当地地理环境、政策、资源等,发展适合本土的临终关怀模式,坚持家庭模式为主,其他模式共同发展。

3.3政府建立多方位临终关怀服务制度,加大干预力度

调查中显示超过94%的医生和83%的护士认为现今的临终关怀发展受到限制,67%的医生和37%的护士认为限制临终关怀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为: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和社会支助。统计结果显示对临终关怀受限制的重要原因的构成比存在显著差异(P=0.000),对临终关怀普及程度的认识的构成比也存在显著差异(P=0.000),显示医生相比于护士,对临终关怀受限制的原因及普及程度有不同的看法,提示政府在发展临终关怀服务的过程中,要采纳不同类型医护工作者的建议,建立面向不同工作类型的临终关怀服务制度。同时,有63%的医生和55%的护士认为临终关怀普及率低,有28%的医生认为临终关怀不普及。临终关怀普及程度依靠政府加大对其的投入。除此之外,政府应争取社会支持,鼓励民办临终关怀机构,以促进临终关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文,庄原苏.试论我国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J].卫生软科,2007,21(3):239-242.

[2]赵锦秀,赵秀梅,罗羽.恶性肿瘤病人对临终关怀认识及需求的调查分析[J].西南国防医学,2009,19(1):156-158.

[3]李义庭.临终关怀的本质[M]∥李义庭,李伟,刘芳等.临终关怀学.第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0-45.

[4]张绪生.试述几种适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模式[J]∥崔以泰,孟宪武,史宝欣.中国临终关怀研究[C].第1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8):95-100.

[5]马静松,孙福川.临终关怀在中国:困境与出路[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6):38-39.

[6]何静,徐蓉等.社区护士临终关怀知识和态度情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社区护理,2013,13(6):72-75.

[7]李利群,李静,李航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东、中、西部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六位一体”服务开展情况[J].中国全科医学,2005,8(21):17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