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保护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临床护理保护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孙霄燕

沧州市运河区小王庄镇卫生院061000

摘要:目的:观察临床护理保护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将临床护理保护应用到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旨在减少护理风险,提高护理的安全性,促进病情康复。结果:观察组护理后SAS(23.5±2.1)分、SDS(24.1±2.3)分、用药知识(93.5±4.8)分、护理风险发生率2.6%、环境、器械、生活、用药、心理护理满意度,分别(95.1±2.0)分、(94.8±2.0)分、(98.5±1.0)分、(97.0±0.7)分、(96.9±1.6)分。对照组护理后SAS(35.6±2.8)分、SDS(34.7±1.8)分、用药知识(33.6±5.0)分、护理风险发生率20.5%、环境、器械、生活、用药、心理护理满意度,分别(80.6±3.9)分、(79.8±5.0)分、(78.9±4.6)分、(82.3±2.5)分、(84.0±1.7)分。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临床护理保护应用到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可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用药知识掌握水平,减少护理风险,提高环境、器械、生活等方面的护理质量。

关键词:临床护理保护;呼吸内科;护理风险;负面情绪;健康知识

前言: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数量明显增加。呼吸内科患者住院期间,常面临着医院感染等风险,且多伴有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要求较高。有研究指出,将临床护理保护应用到呼吸内科的护理管理中,可有效减少护理风险,促进呼吸系统疾病康复。本文于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呼吸内科患者中,随机选取78例作为样本,阐述了临床护理保护的应用方法,观察了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39例)性别:男/女=21/18,年龄(60.95±20.14)岁。对照组(39例)性别:男/女=22/17,年龄(61.81±18.49)岁。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将临床护理保护应用到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旨在减少护理风险,提高护理的安全性,促进病情康复,方法如下:(1)组建小组:呼吸内科护理人员,需成立“临床护理保护小组”,从“环境”、“器械”、“生活”、“用药”、“心理状态”五方面出发,对患者的护理保护需求进行分析,制定护理保护计划,改善护理效果。(2)护理培训:呼吸内科需组织护理人员参与培训,提升其护理保护能力。(3)护理实施:①环境:为预防医院感染,护理人员需定期对病房物品、地面、空气进行消毒。病房温度应控制在23℃左右,湿度应为60%左右,以提升患者呼吸的舒适度。为预防跌倒,应确保地面清洁干燥。呼吸内科患者,多为老年人,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发生坠床的风险高。护理人员需于床边设置护栏,预防坠床,实现对患者的保护。②器械:呼吸内科器械,均应严格消毒,进行侵入性操作前,应采用七步洗手法洗手,严格落实无菌操作,提高护理的安全性。注射器、穿刺针使用后,应妥善处理,避免导致患者发生针刺伤。③生活:护理人员应佩戴口罩,将眼睑与口罩上缘距离控制在1cm左右,口罩需定期消毒,预防交叉感染。日常生活中,患者应远离致敏原,外出时,应戴口罩,加强自我保护,以免病情加重。④用药:呼吸内科患者用药知识匮乏,遵医行为较差,药物误服、漏服的风险较高。为提高护理的安全性,护理人员需监督患者用药,确保预防误服与漏服。此外,护理人员同样应向患者宣传用药知识,避免患者私自增加或减少药物剂量,避免患者联合应用其他药物,以减少不良反应,确保治疗安全。⑤心理状态:呼吸内科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情绪。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情绪,判断是否存在负面心理。针对存在负面心理者,应给予疏导、安慰及激励,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3)护理检查:护士长需于每月月末,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护理漏洞,全面提高护理质量的可行性。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护理前SAS(56.3±2.0)分、SDS(54.0±1.9)分、用药知识(64.8±5.0)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后SAS(23.5±2.1)分、SDS(24.1±2.3)分、用药知识(93.5±4.8)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护理安全性对比

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2.6%(1/3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2.3患者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环境、器械、生活、用药、心理护理满意度,分别(95.1±2.0)分、(94.8±2.0)分、(98.5±1.0)分、(97.0±0.7)分、(96.9±1.6)分,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3:

3讨论

呼吸内科患者,多为老年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低,且护理风险发生率高。如未给予妥善的护理,易导致患者满意度下降。呼吸内科的常规护理管理方法,护理目的以促进病情康复为主[1]。该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因素缺乏重视。受其影响,患者极易因住院环境质量差、生活方式不科学,而发生感染等并发症,增加护理风险发生率。本文研究发现,实施常规护理后,呼吸内科患者SAS(35.6±2.8)分、SDS(34.7±1.8)分、用药知识(33.6±5.0)分,与护理前相比,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有所减轻,用药知识掌握情况有所改善。通过对护理安全性的观察发现,本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20.5%,提示护理风险发生率较高。本组患者环境、器械、生活、用药、心理护理满意度,分别(80.6±3.9)分、(79.8±5.0)分、(78.9±4.6)分、(82.3±2.5)分、(84.0±1.7)分,提示满意度有待提升。

为改善护理效果,提高护理的安全性,本院尝试将临床护理保护应用到了患者的护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临床护理保护实施期间,成立“临床护理保护小组”,制定护理保护计划,可有效提高计划的完善性,为护理安全性的提升奠定基础。组织护理人员参与培训,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保护能力,对护理风险发生率的降低,具有积极意义[2]。护理实施的过程中,由护理人员通过物品、地面、空气消毒、控制病房温度与湿度、设置床栏等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可预防坠床、跌倒、感染等风险,实现对患者的保护,确保护理安全。对呼吸内科器械进行严格消毒,严格落实无菌操作,并及时处理医疗器械,同样可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过度接触致敏原,为导致呼吸内科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嘱患者远离致敏原,外出戴口罩,可辅助减轻病情,使患者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各项症状得到缓解,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呼吸内科患者的常见用药风险,以误服、漏服为主,向患者宣传用药知识,并监督其用药,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进一步实现对患者的保护。针对心理状态欠佳者,给予心理干预,对患者心态的改善,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护士长于每月月末进行护理检查,对护理方案科学性、完善性的持续提升,具有重要价值。为评估临床护理保护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本院于护理后,对护理效果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接受临床护理保护者,SAS(23.5±2.1)分、SDS(24.1±2.3)分、用药知识(93.5±4.8)分,较常规护理相比,患者心态更佳,用药知识掌握情况更好,优势显著。本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2.6%,较常规护理相比更低,安全性更强。通过对患者满意度的观察发现,本组患者环境、器械、生活、用药、心理护理满意度,分别(95.1±2.0)分、(94.8±2.0)分、(98.5±1.0)分、(97.0±0.7)分、(96.9±1.6)分,与常规护理相比,优势显著(P<0.05)。王勇[3]在研究中,选取呼吸内科患者作为样本,以“临床护理保护”理念为基础,实施了预防性护理干预。结果显示,接受临床护理保护,可将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自26%降低至5%,将患者满意度自69%提升至93%。该学者的研究成果,与本文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将临床护理保护应用到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可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用药知识掌握水平,减少护理风险,提高环境、器械、生活等方面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楠.PDCA循环护理模式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价值[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09):133-134.

[2]田珺,彭小玉,黄凤毛.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联合ISBAR沟通模式对提升呼吸内科护理质量的应用研究[J].上海护理,2019,19(03):51-53.

[3]王勇.预防性护理干预在老年呼吸内科医院感染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智慧健康,2019,5(1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