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学习资源与大学德育主体之培育

/ 3

论网络学习资源与大学德育主体之培育

张良刘要悟

[摘要]本文从大学德育主体的培育这一角度论述了网络学习资源与大学德育主体的含义,分析了网络学习资源给大学德育主体培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强化主体性德育、优化网络环境、创新德育形式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等大学德育主体培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网络学习资源大学德育主体培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技术成果积载在网络上,为人们获取学习、工作和生活信息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资源平台。有关资料显示,早在1999年,美国就有超过7000万人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获得知识和工作技能,60%以上的企业通过网络学习资源和网络方式进行员工的继续教育。目前,在美国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的人数正在以每年300%以上的速度增长。[1]而在中国,以高校学生为主的青少年互联网用户是中国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他们是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大、数量最多的群体。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8次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互联网用户中,以获取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到3.86亿,使用率79.6%;高中以上学历群体比例为56.1%,20—29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30.8%。[2]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是网络资源使用的主要群体,充分利用网络,发挥网络学习资源的积极作用,对促进大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培养和道德培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大学德育主体的培育这一角度来探析网络学习资源与大学德育主体的含义、网络学习资源给大学德育主体培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来培育大学德育主体的有效途径等问题。

一、对网络学习资源与大学德育主体的认识

(一)网络学习资源的含义与特征

网络学习资源是指经数字化处理、可在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为学习者学习提供的各种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文字、数据、图表和视频等信息资料。它是一种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新的学习资源,其技术基础是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超媒体技术。网络学习资源有以下基本特征:(1)处理数字化。(2)组织网络化。(3)显示多媒体化。(4)结构动态性。(5)学习智能化。(6)共享无限性。这些特征使得学习者对信息的获取、选择与创新的效率大为提高。

(二)对大学德育主体的认识与界定

关于德育主体的认识,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学生单一主体观”,认为德育是学生以“理想自我”为旨归的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种是“师生互为主体观”,认为老师和学生互为主体和客体,从教的角度来讲,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从学的角度来说,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并列平行,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第三种是“主体转化观”,认为师生都可以作为德育的主体,强调教育者在德育过程开始是主体,受教育者只有将教育者的德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知情意行,才是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3]

笔者认为,德育主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随德育过程、德育环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从广义上讲,凡是有意识地营造有利于其本人或他人进行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的德育环境,形成或改善本人或他人思想品德的人都认为是德育的主体。因此,教师、学生、管理者、社会精英、道德模范等都可以是德育的主体。从学校教育这一狭义的角度来讲,德育主体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由于在网络中,各种学习资源是以一种自在的、潜隐的形态存在,需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理想自我”来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和自主建构,教师的作用不像学校教育中那样凸显,再加上大学生又是我国互联网上学习资源的主要使用群体,因此尽管笔者主张“多元德育主体观”,但限于篇幅,本文主要是从学生主体的角度来论述如何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来培育大学生这一德育主体。

二、网络学习资源给大学德育主体培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学习资源将大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网络学习资源的共享性、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迅捷性等基本特点打破了传统的德育时空界限,冲击着传统的德育模式,给大学德育主体的培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网络学习资源给大学德育主体培育带来的机遇

网络学习资源是新形势下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行自主学习、自主建构和自主发展的全新的学习方式和重要的资源载体。对大学德育主体的培育来说,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既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更是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的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大学生可以通过电子图书、数字化学术期刊、网络课件、网络课堂、网络远程教育、网上考试和辅导、网上虚拟学习、网上视听点播等形式,有效地拓展、延伸、改革和发展传统的德育学习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将世界各地的学校、图书馆、研究所、出版社和其他各种信息资源进行集成,构建起一个资源共享、交互自由、迅捷便利的德育资源空间,有效地促进自我的知识更新、自主学习和道德培育,从而彻底打破传统的封闭单一的学习内容、学习时空和学习方式;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庞大的交互式开放性系统,为自主学习提供广泛的交互式学习方式、学习途径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互式虚拟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交互式合作学习和教学相长;尤为重要的是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与爱好以及现有知识水平,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和地点从网上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德育内容,从而促进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成长。

(二)网络学习资源给大学德育主体培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上学习资源在给大学德育主体培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大学生主体性德育意识的挑战。所谓大学生主体性德育意识,就是大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修身养性时所具有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或超越性。网络学习资源是以一种自在的方式积载在网络上,它不会像传统的德育教学那样由教师通过讲授或其他方式强迫性施加影响于学生,它必须通过大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其自身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作用于其道德品质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如果大学生的主体性德育意识缺失,则难以有效地地作用于其自身道德品质的培育。

二是对网络学习资源鉴别能力的挑战。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时期,对网络上的各种资源还缺少较强的鉴别能力。但是网络的全球性和自由性,又使得积载其上的资源精华与糟粕并存,如果大学生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不会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客观分析和判断有关问题,不能准确地识别网络学习资源的真假美丑和是非曲直的话,就很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资源的毒害,不仅不能有效进行道德培育,正确建构“自我理想”,反而会适得其反,误入歧途。如何使大学生在使用网络学习资源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学习资源的鉴别能力,是大学德育主体培育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三是对网络学习资源管理与监控的挑战。由于技术原因,互联网上现在还很难对各种信息的发布进行严格的审查、监控和核实。同时,由于网络学习资源自身具有的自由性、开放性等特征,又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政见、不同价值观念和不同目的的信息资源都可以在互联网这一自由的环境下自由接收和传播。这无疑对网络资源的管理和监控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我们积极探寻有效的网络资源管理和监控技术,切实发挥网络学习资源对大学德育主体培育的积极作用。

四是对大学德育队伍素质的挑战。大学生德育主体的培育要通过大学德育队伍来进行。大学德育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德育主体培育的实效。网络学习资源的集成性、共享性和快捷性,使得学生有可能先于老师知道有关教学内容、新鲜事物或新名词,这就导致了教师传统的信息优势部分丧失。同时,网络的出现也打破了教师“一张嘴、一支笔和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要适应网络教学和网络资源学习,就必须掌握和运用网络知识和技术,自然这又对大学德育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培育大学德育主体的途径

(一)强化主体性德育,凸显德育主体在网络学习中的主体意识

网络时代是一个弘扬主体性的时代,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把培养人的主体性作为根本目标。[4]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是人作为社会人的本质属性,其本质内涵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或超越性。主体性德育就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与组织下,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参与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大学生德育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德育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教育者角色转变的时代要求和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5]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人对于本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6]对网络学习者而言,就是指在网络学习中,要高度重视大学德育主体的自为与自主,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网络资源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学习观和发展观,自觉根据自身的道德目标和道德准则来正确运用网络资源,自觉遵守网络道德,恰当选择网络资源,主动开展网络学习,有效提升道德水准。在强化大学德育主体的主体意识时,特别要重视大学德育主体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所谓责任意识,就是要求大学德育主体在网络学习资源面前,肩负起对国家、民族、社会和人类的责任和使命,不传播、不接受和不做出有损国家与民族利益,有悖社会和人类发展,有违真理和良知的任何悖论和错误行为,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德育主体。所谓自律意识,就是要求德育主体根据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思维,为自己立法,并按自己的意志和立法去行动。对网络学习者而言,就是要求大学德育主体正确面对网络资源中的各种诱惑和各种欲念,特别是对网络中的“黄”、“赌”、“毒”、“反”等低级、庸俗、反动和毒害的资讯,要严格自律,坚决抵制。

(二)优化网络环境,营造规范、安全、舒畅的网络学习氛围

校园网络环境的优化,是大学德育主体培育的重要的隐性课程,对大学德育主体的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网络资源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因此,要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来培育大学德育主体,首先就必须对网络资源环境进行优化。而要优化网络资源环境,就必须做好如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强化网络学习资源的监控与管理。由于我国我国的网络法规建设相对滞后,这就需要我们在建立和完善网络相关法规的同时,建立网络内容与网络游戏的分级管理制度,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律法规和网络内容管理制度的宣传和教育,以法制的“他律”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自律”。二是要强化网络安全技术保障。通常我们可以通过设置防火墙、设置访问控制、利用过滤软件控制、进行信息加密等形式,来保护网络内的数据、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防御网络病毒,防止网络色情与暴力等不良信息的传播,从而最大限度地剔除和限制不健康的内容和信息,为大学生德育主体的培育提供相对净化的网络环境。三是要强化校园网络服务功能。畅通、健康和便捷的校园网络是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来培育大学德育主体的前提条件。大学生要通过校园网来进行德育学习,首先必须有一个畅通的网络环境,如果校园网络不畅通,学生就难以在校园网内进行德育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建构。如果校园网络缺乏规范的管理,缺失健康向上、新颖别致、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德育内容,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那么学生也不会在校园网上进行自主学习。此外高校的校园网络还必须提供便捷的资源学习服务。如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提供资源支持;建立功能较为完善的FTP站点,为学生安装一些喜闻乐见的软件,以供学生下载使用和学习;定期推荐一批有益学生修身养性和品德濡染的德育网址,以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等。

(三)创新德育形式,构建适应网络学习资源的德育新模式

网络学习资源给我们提供了全方位、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创新性地改变传统的德育内容和德育形式。我们必须根据网络学习资源的特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来创新大学德育形式,拓宽大学德育领域,构建适应网络学习资源的德育新模式,从而有效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大体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建立健康向上的高校大学生德育网站、班级网站和其他德育专门网站。如可针对“两课教学”,由思想政治教育部组织建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在线”网站,指导老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和学习;可针对社团活动,由团委牵头组织建立“大学生社团联盟”网站,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可针对入党积极分子,由学生工作部或学校党校建立专门的“入党积极分子网站”,以便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知识学习和思想交流;可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网站,对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其他问题进行网上交流和疏导等。二是建设师生德育资源空间,开展空间资源交互学习和互动交流活动。如通过QQ、博客、微博和个人空间等形式建立互通互访的开放共享的教师资源空间与学生资源空间等,使教师、学生、家长甚至学校和社会有关方面人员都可以进行交互学习和互动交流,使其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人员沟通思想、滋润身心,陶冶情操和砥砺品行的交流平台。三是广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制作新颖直观的多媒体德育软件,积极开设丰富多彩的网络德育课程。高校可组织专业人员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制作一批融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多媒体德育软件,“把德育工作由‘平面’引向‘立体’,由‘单向’引向‘多色’,使德育工作更加生动”[7];可聘请聘请校内德育专家、社会精英和道德楷模等积极开设网络德育课程和开辟网络德育课堂等,从而有效增强德育主体培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

(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打造适应网络德育的师资队伍

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大学德育主体培育必须有一支能有效适应网络学习的高素质的德育队伍,这是培育大学德育主体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们必须根据网络学习资源对德育队伍的素质要求,采取如下措施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一是通过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等形式,树立正确的网络教学的理念,掌握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对大学德育主体进行指导和培育。二是通过举办网络技术培训班、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班和其他关于网络教学的培训班等形式,让所有的德育工作人员熟悉网络的基本知识、掌握网络的基本技术,具备网络学习资源制作、上传、接收和互动等能力,有效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网络教育技术水平和网络教育效果。三是鼓励德育工作者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深入开展德育主体培育实践活动。德育工作者只有在网络学习资源的运用与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德育的主体性作用,才能不断加深对大学德育主体的认识,不断总结大学德育主体培育的有关经验,不断完善大学德育主体培育的有关理论,并最终在实践中实现教师和学生德育主体的共同建构和共同发展。

注:

[1]陈时见,王冲.论网络学习资源的意义、功能与类型[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

[2]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http://wwww.cnni.net.cn/2011071922132html

[3]殷朝晖.德育主体论新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01期

[4][5][7]范志华.网络环境下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实效性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6]王成文、王秉琦.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2年第4期

作者单位:张良,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邮编:410081;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邮编:410131;

刘要悟,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邮编:41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