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后处理重建在肋软骨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多层螺旋CT后处理重建在肋软骨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于观平陈娟黄振海

于观平陈娟黄振海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261026)

【摘要】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肋软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16层螺旋CT机按照常规扫描条件对20例胸部外伤伴肋软骨骨折病例扫描和薄层重建。于EBW工作站上采用VR、SSD、MIP和MPR(包括曲面重建)技术进行肋软骨重建,并与X线胸片(CR/DR)和常规轴位CT图像对照。结果在16层螺旋CT重建后发现的20例30处肋软骨骨折中,X线平片发现肋软骨骨折0处,常规轴位CT发现肋软骨骨折8/30处(26.7%)。结论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肋软骨骨折的显示明显优于X线胸片及常规胸部轴位CT扫描,对肋软骨骨折的诊断是首选诊断方法。

【关键词】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肋骨肋软骨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2-0100-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外伤性肋软骨骨折患者共20例,年龄23~74岁,平均41.3岁,男16例,女4例。均有明确外伤史。

1.2影像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在行16层CT检查前均进行常规胸部正斜位X线摄片。CT扫描采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Brilliance24排16层螺旋CT机,常规胸部扫描从锁骨上缘至髂翼上缘2cm处。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层厚5mm,螺距0.938,扫描速度0.75s,矩阵512×512。扫描完成后,利用原始数据进行标准算法重建,重建拆薄至层厚2mm,间隔1mm。后将所有数据传至EBW(V4.5.2.4031)工作站行各种后处理重建。

重建方法:①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再现技术(VR)、表面遮盖法(SSD)重建肋骨及肋软骨三维图像。②用MPR进行二维重建,对部分可疑病变沿肋骨长轴做曲面重建(CPR)。③利用调节显示域值或窗宽窗位、适当切割去除兴趣区外重叠部分、任意角度旋转等功能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分析图像。

2结果

20例30处肋软骨骨折病例中,15例单处肋软骨骨折,5例肋软骨多处骨折。其中X线胸片显示肋软骨骨折0处;常规轴位CT发现肋软骨骨折除8/30处(26.7%)错位较明显外,其余均诊断为阴性,但经16层螺旋CT重建后30处肋软骨骨折均得以显示。

3讨论

3.1肋软骨解剖学基础

人体肋骨共12对,由骨性部分和软骨构成,连接胸椎及胸骨形成胸廓。肋软骨是一种透明软骨,桥连着胸骨和肋骨,增加了胸廓的活动度和弹性。未钙化的肋软骨密度较周围肌肉密度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肋软骨逐渐石棉样变和钙化而变硬。第1~7对肋软骨前方直接与胸骨相连,第8~10对肋软骨以纤维结缔组织与上位肋软骨相连形成肋弓,由外下斜向内上。

未钙化的肋软骨密度较周围肌肉密度稍高,普通X线平片尚不能显示这种密度差别,轴位CT在周围肌肉和含气肺组织的衬托下,虽能显示其密度差,但图像是切面的、断续的,而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将CT的高密度分辨率和重建图像的形象、直观、符合解剖结构等优势完美结合,使相对高密度的肋软骨连续、清楚地显示出来[1-3];钙化的肋软骨(一般表现为沿肋软骨边缘呈条形钙化或肋软骨内斑点状、片状钙化)钙化可以表现为不连续,但其仍保持着肋软骨正常形态和走行。

3.2X线平片诊断的局限

胸部X线片以前是肋骨损伤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由于未钙化的肋软骨在X线平片上又不能显影,即使钙化的肋软骨X线平片也无法显示它的细节,因此对肋软骨骨折X线平片更是难以显示。本组病例中所有肋软骨骨折胸片均未发现异常。

3.3常规胸部CT轴位图像的局限性

常规胸部CT轴位图像尽管较X线平片能较多发现轻微的、尤其是无断端移位的肋骨骨折,但并不能准确定位和显示无明显移位的肋软骨骨折,漏诊率特别高。本组病例30处肋软骨骨折除8(26.7%)例移位较明显外,其余22(73.3%)例轴位CT都已漏诊。

3.4MSCT后处理重建显示肋软骨骨折的优势

多层螺旋CT采用多排探测器技术,无论在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上都有明显提高,使其在Z轴方向上同时获得容积数据,真正实现了各向同性,使得任意方向图像后处理所得图像质量都不会失真。因此,可沿着肋软骨的走行方向显示其精细的解剖结构,重建出各种极为清晰、逼真的图像,再加上可任意方向旋转动态观察每一条肋软骨,并能把重叠的结构任意去除,即使是非常细微的肋软骨骨折也能清楚地显示出来。由于多层螺旋CT扫描时间极短,一次屏气便能完成整个胸部扫描,几乎消除了呼吸运动伪影,尤其适用于儿童、老年人及不能配合呼吸控制患者的胸部扫描,能提高肋软骨损伤的检出率。

3.5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肋软骨损伤中的应用多层螺旋CT的工作站拥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数据采集后传入工作站,可进行各种重建工作。在肋软骨损伤中应用的后处理技术主要有:

3.5.1R(volumerendering,VR):是使假定的投射线从给定的角度上穿过扫描容积,并将扫描容积全部像素总和的投影以不同灰阶的形式显示,对不同结构的色彩编码和使用不同的透亮度,可以同时显示表浅或深在的结构影像,有较强的三维立体感。可行任意轴向和角度旋转,并利用切割技术能去除遮盖部分,给我们提供更清楚、直观、近似解剖结构的立体图像,以便准确地观察到骨折线的位置、数量及骨折的移位情况。利用伪彩色技术,调节Gallery中的各种参数,更改不同区域的颜色、亮度和透明度,能直观、精确地显示肋软骨骨折。对于肋软骨骨折诊断符合率较高。但是VR重建图像对于未移位肋软骨细微骨折的确诊仍有难度。VR域值选择不当会出现“假骨折征象”,这是由于VR是容积重建,需要设置阈值,部分信息的丢失,影响了对细节的观察。所以,对可疑的未移位的肋软骨骨折,尚需配合其他重建技术综合判断[4-6]。

3.5.2SSD(surfaceshadeddisplay,SSD):是将容积扫描断面数据按表面数学模式进行计算处理,将超过预设CT值的相邻像素连接而重组成明暗区别的影像,可做任意轴向和角度旋转,对有重叠、移位的肋骨损伤显示效果好,病变直观、逼真、立体感强,但对轻微、无明显移位的肋软骨损伤效果稍差。这是因为SSD容积资料丢失较多,显示细节不够。

参考文献

[1]肖强,王忠睿,刘毅等.16排螺旋CT及三维成像在肋软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创伤外科杂志,2006,8(4):331-333

[2]龚洪翰,蒋海清,韩萍等.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临床应用.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22.

[3]盛蕾,王霞,孔庆奎等.不同重建方法对多层螺旋CT诊断肋骨骨折准确性的影响.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2)::194-197

[4]吴恩惠,王云钊.中华医学影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张啸飞,冯立,刘兵等.MSCT在肋软骨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7,8(2):30-32

[6]徐雷鸣,谢兴夫CT在肋骨骨折中的价值及骨折的力学分析法医学杂志,2005,21(2):84-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