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个性化缺失的原因与对策焦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1

作文教学个性化缺失的原因与对策焦静

焦静

焦静贵州省盘县断江镇第三小学553500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作文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我显现,是其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字外化。因此,个性化是作文的本质特征和价值所在,作文教学是展示学生生命活力和个性的学科活动。作为正在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他们有着独特的个性和巨大的潜能,如果他们的习作不能反映其内心世界,那么这种失落了学生个性的作文,就是没有灵魂的作文,这样的作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其本质意义。但由于作文教学旧观念与教师习性教学行为的规约,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呈现出极其严重的个性化缺失。本文依据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新要求,试就小学作文教学中个性化缺失的原因及其改进策略进行简要探讨。

一、作文教学个性化缺失的原因

1.“中心先行”的作文教学理念

在作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习惯于用这样的方式指导学生作文:确定中心思想、拟定习作提纲、按提纲填写内容,然后修订成文。这里所谓的“中心思想”,实际上并不是学生在大量地接触生活材料后抽象出来的具有个性的“思想”,而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经过教师提炼的“思想”。当教师以成人的思维方式要求学生提炼生活的意义、表现人物的崇高思想时,学生也只能说假话了。不仅如此,这一作文教学流程使许多学生即便搜索枯肠但仍不能写出好作文;即使写出来了,也是教师思想的图解、概念的演绎,作文里缺少了学生的灵气,看不出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自然也就看不到富于情趣的鲜活的“童言稚语”和学生的个性了。

2.“禁止虚构”的作文教学原则

在作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习惯性地认为,纪实作文必须写真人真事,而且要完全符合人物和事件实际,虚构有悖于纪实的要求;虚构属于文学创作范畴,虚构等同于虚假,提倡学生虚构会把小学作文教学引入文学化的歧途。禁止虚构的结果,非但没有禁止住作文“虚假”现象的发生,反而使得学生的习作选材狭窄、思维枯竭,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和思维的发展。所以我们不但要十分重视对想象作文的指导,允许学生大胆想象、虚构,而且在指导纪实作文的写作时,也应允许学生想象、虚构,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3.封闭僵化的作文教学模式

作文教学模式是依据作文教学的目的与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由教师建构的教师指导与学生习作的教学组合方式。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于目前那种“教师指导——布置题目——学生习作——教师批改讲评”的作文教学模式。这一封闭而僵化的作文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作文教学个性化的实施策略

1.“造景”与“实景”相结合,以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情景教学法”以营造气氛,如表演展示、音乐渲染、音像作文、多媒体作文等,这样做虽然营造了课堂气氛,诱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但是也出现了为情景而“造景”的现象,设计的味道太浓,没有把课堂设计的情景当作生活情景的再现,没有把课堂设计的情景当作与学生生活情景相沟通的桥梁,没有把“造景”与“实景”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就使课堂设计的情景只有“共情”而没有个性了。因此,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参与设计具有个性化的情景。

2.拓展创作的空间,使学生能自由表达

教师要提供一种或几种写作范围,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选材、立意,不限体裁、字数、时间和空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教师的作文教学指导应该帮助学生拓展写作的空间,特别要注意沟通习作与阅读的联系,习作与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的联系,习作与班队活动的联系,习作与各科教学的联系。每个学生本来就有着独特的个性,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并不亚于成年人,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耐读而又不容易读懂的书。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他们,打开他们身上的“枷锁”,解放他们的思想。如能这样做,学生的作文就不难回归到抒发个性、自由表达的境界。当然,这并不是说学生的习作不需要教师的指导,而是强调在学生刚进入习作的状态时,教师不宜用太多的框框束缚学生。

3.交流欣赏,以激活创作动机

作文教学是语言交际的最基本的表达训练,作文的这种语言交际功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但是,长期以来,学生作文教学往往忽视语言的交际功能,学生在习作时不知道为什么要写、写给谁看,心中没有“阅读对象”,而仅仅把习作看成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因而习作活动枯燥乏味,学生的个性得不到表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懂得习作是为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而写。因此,我们要重视“交流”在习作中的重要作用,要通过民主平等的交流,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情感产生碰撞,以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作文有畏惧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在讲评和批改中采取的“纠错法”有很大关系。教师很认真地拿着“放大镜”去找学生作文中的错误,然后给学生罗列出来,好象这样才是尽了力,才是对学生负责。而实际上,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无能感”,进而陷入更为低落的情绪中。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改“纠错法”为“欣赏法”,不要面面俱到地纠正学生习作中的错误,要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习作,并给以真诚的鼓励,以激励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发展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