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育人模式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用活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育人模式探索

李亮勋

广州市番禺区化龙第二小学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如何在开放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对孩子展开有效的道德教育,是现今未成年人教育的难题。本文以学校第一线多年的工作实践为基础,探讨总结了借助校外“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一帮促学校德育的有效开展的育人模式。

关键词:学校德育活用社会优质资源创新参观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对目前青少年品德现状的担忧

伴随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舶来”文化的无孔不入,使我们传统的道德理念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如见,小小年纪的初中生谈恋爱、染头发、江湖义气;稚嫩的小学生斤斤计较,满口“老成”的语言;堂堂的小男子汉孤僻小气,本该斯文灵秀的女孩子仿佛“母夜叉”、凶狠为美……我们今天的孩子究竟怎么了?他们今后的路还能怎样走?我们国家未来的公民难道就是这样成长?一些人将其简单化地归结为学校教育的失败。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就能保住孩子们品格、心理的健康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以上孩子们所表现出的种种行为,只要在校园里都不会得到主流舆论的认可与赞扬!

应该说,对社会的急速发展、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带来观念上的变化,对“舶来”文化,我们都没有做好充分地应对的准备。所以如今摆在学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是:我们该做些什么、该怎样做,才能还原本该属于孩子的清新健康?

二、解决问题的思考:打开校门,引进积极健康的社会教育资源

面对的困惑,笔者当时所在的学校行政清醒地认识到:单凭学校的教育是不可能成功地解决这一到错综复杂的“难题”的。我们需要的是家庭的配合、社会的支援。因此学校应该打开校门,让学生走进社会,积极引进健康的、具有导向作用的社会优质教育因素,让孩子们在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思考,自主地、辩证地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诚如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一样,让我们的孩子在风雨中成长、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我们尝试把目光锁定在德育教育基地上。我们认为,就目前而言,德育基地就是校外最优势的社会德育资源。

我们的构思是:德育基地经过政府审核认定,是对孩子们的成长极有益处的校外德育场所,是帮助学校落实德育更广阔、更具感染力的实践场所。我们将孩子们更多地放置其间,会让他们感性的认知这个世界、认识社会,耳濡目染,帮促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生成。

我们的工作思路是: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发掘德育基地丰厚的教育内涵,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引领,以个体的探究体验燃点孩子的学习兴趣,全员参与、坚持不懈,将德育基地的资源为学校教育所用。

三、问题的解决:用活德育基地资源,创新参观模式

在学校工作思路的指引下,我们开始了活用校外德育教育基地资源,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模式的尝试。我们选择的方法是创新德育教育基地的参观模式。

为了追求最佳的德育效果,学校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设定参观目标、设计参观方法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究,我们发现了行之有效几种参观模式:

1.结合学校春游、秋游的参观模式。春秋两季外出旅游,学校将孩子们带到德育教育基地活动参观,力求做到学习玩乐两不误。这种参观,将到德育教育基地进行德育与学生的旅游完全结合在一起。旅游即参观,参观是旅游。像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学校组织了名为“继承革命传统,踏着先烈足迹前进”的主题旅游活动,旅游的参观路线是黄埔军校旧址,海军黄埔军事博览中心,番禺区星海公园。事前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了专题学习,并发动家长配合教育。我们的参观形式以集体活动为主。当我们在黄埔军校旧址简陋的小舞台上再次进行黄埔军校的介绍并进行新队员入队仪式时,尽管音响不如人意,尽管还有其他参观者的观望,同学们还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认真。

像这种专题参观,我们还有“广州科普一日游”、“化龙新貌游”等,分别参观了广东科学中心、广州汽车城等。

2.见缝插针式的参观模式。利用孩子们自由玩耍前的时间进行参观。这种形式的参观时间极短,所以每次活动前,学校都做了相应的准备工作。如我们利用带学生去长隆欢乐世界游玩之机参观德育基地植地庄革命烈士碑,辅导员在现场给同学们介绍。每年的祭扫烈士墓也是类似。

3.课题小组研究性学习模式。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以德育基地丰厚的内涵作为孩子们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就很适合我们孩子。学校组建了对应的研究学习小组。总辅导员带着孩子们多次到“沙路炮台”、“屈大均祠堂”的参观研究,了解这些抵抗外敌入侵的地方文物古迹和番禺本土爱国诗人。这整个探究的参观学习过程就是孩子们具体生动地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我们用这种研究性参观学习形式还成功地组织了“广州民间手工艺—乞巧、飘色”、“南海神庙与菠萝鸡”等参观活动。

课题小组式的研究性参观学习是孩子的“先行军”。我们用“先行军”孩子们聪明智慧带动全体孩子的学习。课题小组的同学们总是不遗余力地在老师的辅导下采取多种多样生动的方式给全校同学做宣传,很受欢迎。

4.校内参观展览模式。我们主动将番禺博物馆的专题展览送到学校,让同学在课余时间可以更详细地仔细阅览。由于展览在学校内,孩子们参观展览的时间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老师们还各出奇谋,使阅览达至最有效。

5.学习小组结伴参观模式。学校重视每位学生的个体感悟,常让学生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用结伴的方式进行学习。

我校的考古小组参观从化广裕祠的专题体验活动就很典型。活动前,辅导员在番禺博物馆的专家的带领下做好了充分地前期准备。当天的活动是以“寻宝游戏”的形式出现的,孩子们分成不同的小组,拿着文物照片找文物,找到文物后还要带领全体队员去确认,并说出自己创编关于该文物由来的介绍。孩子们在兴致盎然的学习中亲身明白了知识积累的重要,感受到大胆假设、谨慎求证的考古乐趣。

6.“大手拉小手”结对参观模式。有的参观的内容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并不艰深,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就比较难,学校将孩子一一结对,让大的孩子带着小的孩子学。每每到了这个时候,平常极其调皮的学生都变了样,拉着低年级小朋友耐心讲解,效果比他们自己看都来得好。我们就是用这种方式组织孩子到番禺广场参观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举办的展览。

7.班级校内展示模式。每当时机成熟,我们就组织全校性的主题汇报活动,让孩子们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学习成果。如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屈大钧祠堂和收集屈大钧诗歌作品让孩子分享展示。

四、行动的深化:创设校本课程——《走进屈大钧》

在与德育基地的多次成功合作后,我们觉得可从更系统、更有效的角度拓展德育基地与学校的合作空间,发挥其更大更深远的教育潜力。于是我们创设了《走进屈大钧》的校本课程,这使学校德育有了更有利的着力点,既有利于本土文明的薪火相传,也有利于孩子们综合素养的提升。这一校本课程的创设,仿佛打开了通向爱国艺术的大门,同学们在这里学习研究、逐渐得积聚人文素养。

五、初见成效:德育基地成为了孩子们学习的乐园

三年来,我们这种创新性地利用德育基地拓展校内德育的做法获得了不少的成绩效果,我们获得的了学生与家长的认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欣喜自己给了孩子一段美好的童年,欣喜孩子们在欢笑中学习、在活动中奋进、在协作中学会友善交往、在寻求答案中学会学习。

德育基地的确是学校可以用活得社会优势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叶澜主编易连云著《重建建学校精神家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