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度和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如何掌握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度和量

刘敏

作者:刘敏地址:江西上饶市余干三中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提问是初中数学课常用的教学方式,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并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其主动自主学习的教学行为,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手段,是沟通师生思想感情、活跃课堂气氛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的方法,是诊断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反馈途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知识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的不同环节和情景,设计好不同层次的问题,把握好问题的度和量。

第一,要把握好“度”。教师首先应该深钻教材,研究学情,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提问要避免过于简单,避免头脑中闪现出一个问题时,不加斟酌,就脱口而出,这往往会造成无效提问。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七年级第一章的正负数时有下列提问:

教师:2是正数吗?学生:是.

教师:-3是负数吗?学生:是.

教师:2是负数吗?学生:不是.

教师:-3是正数吗?学生:不是.

以上对提问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活跃,但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提问,并不能实现规定的教学目标。因为这样的提问,属于简单的、不和谐的问题,学生可以不思考就能立即回答。

而提问太难,学生回答不上来不说,容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同时增大学生的压力,抑制了他们的思维,打击学生的兴趣,致使课堂氛围也陷入尴尬的境地。问题过易过难都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有一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难易度,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答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地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

第二,要把握好“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是用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或对问题作出反映上。课堂提问要避免走入一问到底的误区,要问得适时,问得巧,问得有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学生对每节内容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要想使你的提问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善于抓住契机,设置矛盾,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对思维的训练对每节内容的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一节好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问题提得过多过繁也不行,教师应根据数学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把难的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适时、适量,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九年级二次函数中“最大面积是多少”时,出现这样一道题目:

如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一个矩形ABCD,其中点B和D分别在两直角边AN和AM上,设矩形的一边长AB=x㎝,矩形的面积为y㎝2。求当x为多少时,矩形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教师从出示问题到让学生回答前后不到4分钟,提问时抽查了两个好学生均能回答完整,但大多数学生看完此问题后一定会感到漫无边际,原因是问题的设计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的教学规律,由于问题缺少过渡,所以就难以解决。因为矩形的面积y=AB•AD,而从已知条件中能看出的只有AB=x,于是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思路就陷于僵局,导致课堂气氛不和谐,若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改为如下3个问题:

(1)求AD的长(用x的代数式来表示)

(2)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3)当x为多少时,矩形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第三,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克服学困生的心理障碍,树立信心。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如题目较容易,可让学困生来回答,使其在答对后,具有“成功感”产生向上的进取之心。如提问较难,应先请好学生回答,为学困生回答设置契机,给他们较长的思考时间,完善自己的答案。避免其因答不出或答错而产生“受挫”心理,丧失信心,这样以优带差,形成帮、带、促的良好风气,使学生携手共进。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这样学生的知识潜能才能在课堂上得到较大的发展,才会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人文的魅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课堂提问,不但要讲究科学性,还应把握好度和量,使得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因此,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只要教师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选择好提问的度和量,精心设计好教案,就能提高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